《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2.明白五声调式和上波音的特点,感受四川地方语言,能够有表情、有意境的演唱歌曲。3.透过有感情的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民歌、喜欢民歌。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教学难点:怎样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大幅场景图片、打击乐(大鼓、镲、双响筒)教学过程:一、导入(生观看视频)呼吸练习(三慢三快)二、体验活动1有表情的喊太阳:太阳出来了(三次)2体验鼓、镲演奏。3师范唱,生体验歌曲风格,引出课题。1)喊太阳师表演唱第一段师原速欢快演唱歌曲一二段。2)歌曲风格3)出示课题三、复习、处理歌曲1分析这首民歌特点1)跟钢琴唱旋律,感受五声调式。2)生跟
2、钢琴手划旋律线,唱旋律,感受山歌的特点。2歌曲语言特点?1)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二段2)分析语言特点,体验。3)有感情的完整朗读一二段歌词3.处理歌曲1)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二段(生双响筒一齐伴奏)2)聆听、感受、演唱上波音,感受其特点及作用4跟钢琴完整演唱一、二段。5.深入处理歌曲1)人声模仿脚步声2)人生模仿砍柴声:3)生同时演唱三声部(双响筒伴奏)4)三声部及双响筒锣鼓队一齐奏唱5)完整表演唱四、拓展1播放视频2讨论交流3总结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二):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教学资料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二、教材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首四川民歌,描述了旧时代人们上山砍柴
3、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民歌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上句四小节:以“”为主,构成三音列的旋律进行。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线的起伏不大,但却个性明快。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更接近歌词的语言音调。句尾落在属音6上,构成半终止。下句六小节:以“6”为主,采用了四音列进行。旋律中强调了四度进行,这就使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最后也是以四度进行而结束的,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郎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衬词的的增加使下句扩充为两小节,从而使民歌成为不等
4、长的两句式乐段,打破了对称的两句式乐段结构,显得更加活跃。三、目标预设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中国民歌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1)、围绕歌曲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表现歌曲。(2)、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思维,在课堂学习这一空间中,透过师生、生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3、知识与技能: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能合作讨论表现歌曲,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并能根据山歌的特点,分辨出是山歌的歌曲。四、课前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五、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情绪,并学会合作、讨论表现歌曲,用富有表现力
5、的声音演唱歌曲。2、引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音乐学习中善于发现音乐的变化之处,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3、能根据山歌的特点,分辨出是山歌的歌曲。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视听歌曲师:这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咱们一齐来欣赏欣赏吧!在欣赏时注意这几首歌曲演唱的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媒体播放音乐)音乐片断一:放马山歌云南民歌音乐片断二: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片断三:牧歌内蒙民歌师:三首歌曲的声音有什么共同点?生:高亢、嘹亮、拉长声2、欣赏图片师:老师在去年暑假去了位于中国四川省北部的风景旅游胜地九寨沟,哎呀,当一踏进九寨沟时,我的心都醉了:那里风光旖旎,草木青葱
6、,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象。让我们一齐来看看九寨沟的风景吧。(媒体播放九寨沟风景,并伴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透过视听民歌,使学生迅速进入音乐学习的氛围,同时为下一步总结山歌的特点作了铺垫。透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带给了逼真的听觉和视觉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要说吸引我的可不光是这些,更有那高亢、激昂的四川民歌。(二)、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太阳出来喜洋洋。2、学生用“la”跟着钢琴哼唱。3、歌谱教学。(1)、教师唱歌谱,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用了哪些音?生:do、re、mi、sol、la。师:民歌通常都是由这五个音构成音调的。太阳出来
7、喜洋洋这首歌曲中开头是“re”,结尾也是“re”,中间还出现一些“re”,这种调式叫“re”调式。让咱们再来欣赏一首“re”调式歌曲吧!(媒体播放绣金匾)设计意图:透过找这首歌曲中用了哪些音,进而学习了民歌调式,并拓展欣赏了一首“re”调式歌曲。(2)、师: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条旋律,你有什么发现?(媒体出示)旋律变化一:旋律变化二:生:两条旋律都是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谱师:听老师唱这两条曲谱,请同学们思考这两条旋律变化了什么?生:变化了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师:音的长短,音乐中我们称为什么?生:节奏(媒体出示);师:音的强弱,音乐中我们称为什么?生:力度(媒体出示);师:演唱时有时连贯,有时跳跃是
8、什么在变化?生:声音在变化。(媒体出示)师小结:演唱歌曲是一种创作活动,以上两条旋律透过用延长记号、断音记号、等音乐记号使音乐中的节奏、力度、声音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塑出不同的音乐形象。生1:象字母。生2:象弹簧。师:你们表达得挺形象的,这叫“波音”记号,属于装饰音的一种。b)、讲解唱法。师:当某个音符上面标有波音记号时,先唱这个音,再唱这个音的上方音,最后再迅速地唱这个音。(媒体出示)如:“re”上面有波音时,就唱成“re-mi-re”。c)、师:老师分别用有无波音两种方法演唱“喜洋洋欧郎罗”这句歌词,你们听听,说说它们有区别吗?(师演唱)生1:加上波音能感觉出心在颤动。生2:
9、加上波音有得意的感觉。生3:加上波音能感觉出歌声在山谷里回荡。生4:加上波音有喜气洋洋的感觉。设计意图:教师透过讲解唱法,并比较演唱有无波音,使学生理解了波音在这首歌曲中的作用。(2)、衬词师:在民歌中,有一些词没有实在意思,但在歌曲中具有烘托气氛,突出民歌风格的作用,如我们三年级下学期学过的北京民歌对鲜花里的“呀格呀根唷”,这样的词叫“衬词”。衬词来源于生活,如:“罗儿”是呼牛吆喝声;“郎郎扯光扯”是锣鼓声;“欧郎罗”是四川地方语。这些衬词很有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媒体出示),唱起来朗朗上口。5、学生齐唱歌曲。(三)、表现歌曲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五段的表现形式。(教师给于适当的提示
10、)第一段:第一组合作讨论由一男生大声喊“太阳出来啦”作为歌曲的引子,再演唱第一段。第二段:第二组合作讨论由男生齐唱第二段,因为由男生齐唱更能表现出山里人“不怕虎豹和豺狼”的英勇气概。第三段:第三组讨论用歌伴舞形式表现歌曲。由一女生舞蹈,其余人齐唱。开始时舞蹈动作慢些,然后还原成先前的速度,表现出“悬崖陡坎”很难走,所以要留意的慢慢走,后面的还原成先前的速度,表现出山里人乐观向上的精神。第四段:第四组合作讨论用自由的速度演唱。第五段师:教师带给了独唱和齐唱两种演唱形式来演唱第五段,你们觉得哪种形式更好些?为什么?学生:齐唱的形式更好些。因为此段是结束段,要热热闹闹的,用齐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出热闹的
11、气氛。设计意图: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合作讨论,根据歌曲及歌词的意蕴,表现创作了五段的演唱形式,掀起了本节音乐课的高潮。2、用打击乐器伴奏。师:咱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媒体点击“锣”发出的声音)生:“锣”的声音。(媒体点击“锣”的图片)师依次点击“鼓”、“镲”的声音和图片。师:歌曲中的“郎郎扯光扯”象什么声音?生:象打击乐器锣、鼓、镲的声音。师:对的!下面请三位同学用打击乐器锣、鼓、镲在歌曲的“郎郎扯光扯”处敲打节奏,其余同学在此处双手拍节奏。师:你们觉得加上打击乐器好不好?为什么?生1:好!因为加上打击乐器会更激动些。生2:因为加上打击乐器会更兴奋些。生3:因为加上打击乐器更有喜气洋
12、洋的感觉。设计意图:透过提问,以及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明白添加打击乐器在这首歌曲中的作用。(四)、归纳评价,深化迁移1、总结山歌特点师:四川是个多山的地区,人们在山野间的交流,会用怎样的声音?生:声音连贯的、高亢的、悠长的(媒体出示)师:演唱歌曲时的节奏通常是怎样的?生:节奏舒展的、自由的(媒体出示)师:衬词的特点我们也总结过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师小结:透过演唱、听赏同学们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已耳熟能详了。这种人们在山野间劳动时演唱的民歌,称为“山歌”,“山歌”的风格特点,同学们已提炼出来了。咱们一齐来读一读吧!其实山歌只是民歌中的一种,民歌按体裁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13、媒体出示)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劳动号子和小调。设计意图:依据上面的铺垫,让学生既顺理成章地总结出山歌的特点,又加深他们的印象。2、民歌拓展,分辨“山歌”(1)、媒体播放各种体裁的民歌。(媒体出示)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歌曲,咱们来听听,哪些是山歌?哪些不是山歌?请注意必须要根据山歌的特点来辨别。(媒体播放)放马山歌云南民歌牧歌内蒙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信天游陕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师:刚才听的歌曲是不是山歌,依据是什么?生:(略)师:他的回答对吗?下面我们就请他上来用鼠标点击答案吧。学生逐一分别予以回答与点击答案。设计意图:教师用媒体播放民歌,让学生先回答,再自己上电脑操作,
14、示现预设答案,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掀起了本节音乐课的又一次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温故知新问:放马山歌、信天游、牧歌三首都是“山歌”,可表现的资料、情绪、音乐形象怎样会各不相同呢?生:这是音乐中的节奏、声音、衬词等在起作用。师:除以上三种要素在变化外,还有许多表现音乐的手法,如:旋律、力度等等的变化。(3)、作业师: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山歌”这一体裁的各地民歌,请收集相关资料。相信你们定会从中学到很多音乐知识。(媒体播放音乐,学生缓缓离开音乐教室。)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三):【教学资料】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材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重庆(四川)的山民们砍柴时唱的山歌,形式朴实
15、简洁,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比较自由,全曲音调高亢,音域只有六度。全曲10小节,以二二三三分逗。节奏明快,大多一字一音;句中与结尾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跨小节的切分与颤音的结合别具特色。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对唤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悠然自得的情绪,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学目的】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山歌独特的魅力。2、过程与方法:透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3、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民歌演唱潜力。【教学重点
16、】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教学难点】以旋律中的波音、夸小节切分节奏及衬词等元素为切入点,感受歌曲浓烈的民歌风味。【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1=C2/45342123453421ninoninoninoni二、乐句连接1认唱旋律短句二、乐句连接1、认唱旋律短句(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三、新授课1导入新课:师:我们已听过了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明白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这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
17、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2听音乐:先感受黑鸭子版本的演唱,说说演唱形式,再跟着一齐边律动边演唱吧!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3讨论分析歌曲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样的?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师:你发现什么?生:有“”记号。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举例:22学生唱一唱;老师指出跨小节切分音,请学生来想一想这个音唱几拍?并划拍唱一唱4学唱乐谱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3)师生接口唱乐谱;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5学唱歌词1)先听音乐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注意:衬词的演唱。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能够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4)请学生自己选取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3212”太阳出来罗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四、巩固练习。教师说明要求1、请学生自己选取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2、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3212”太阳出来罗。小结五、教师总结本节课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