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析(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析(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析摘要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本科生教学的重要基础,它有力的保证了牛津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梳理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形成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运行和特点,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其能在经历了六百多年后依然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也能对我国高校实行导师制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牛津大学 导师制 特点 启示作为世界顶尖学校的牛津大学,其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导师制的本科生教学模式。尽管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其仍成为牛津学子的自豪,也被人们津津乐道。这颗“牛津皇冠上的宝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院为依托,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辅导,
2、以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理念。 一、导师制形成的背景学界一般认为,导师制始于14世纪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威廉威克姆实施的有偿导师制,即学院固定地为导师支付报酬。这标志着牛津大学导师制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化的教学制度的确立。而其之所以能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 宗教信仰的需要。 导师制最初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宗教信仰,牛津大学的导师都将牧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担任导师是获得牧师资格的一个途径,而学生则都要成为国家教会的成员。导师制浓厚的宗教色彩性质使得牛津大学得以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大学中拥有稳固的地位和良好的发展环境。2、 学院制的影响。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扎根
3、于学院制的。学院制使不同学科、不同家庭背景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获得成长。最初是学院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而设立导师,对学生的经济、道德和学业进行监督。它为导师制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并始终成为与导师制相辅相成的教育制度。3、 社会形势的逼迫。 导师这一角色最初并不是作为教学而出现的,而是以保护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形成的。十三世纪开始牛津大学的学生与周围的市民经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产生冲突,这些冲突的发生主要在于牛津学生的放荡、不守规矩的行为引起了市民的不满,为了避免这些冲突的发生,牛津的部分学院要求学生寄宿在学校内,并安排特定
4、的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以便更好的约束和管理学生生活,到后来这些教师继而关心到学生的学习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导师制也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的形成和规范了下来。4、 英国贵族阶级的绅士文化的影响。 传统贵族阶级的英国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向往平心静气的经济生活,重视人的内在涵养和文明举止,重视文学、艺术、哲学、诗歌等对人的陶冶价值,重视理性和理智。”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92).他们将高等教育视为培养贵族绅士的园地,而导师制所具有的“头脑与头脑,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25).正好符合了绅士文化精神和贵
5、族气质养成的条件。5、 经济因素。 早期导师通过接受家长委托,对学生的经济支出进行监管来获得家长支付的报酬,导师将其作为增加收入的一条主要途径。14世纪导师制度的确立使导师不仅可以获得家长的报酬,而且也得到学院的固定薪酬,经济上得到了保障,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学生的个人学费。另外,导师自身的努力也是导师制能够形成和稳定存在的必要因素。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性事件,它有其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内在特色的要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牛津大学形成了其具有特色的导师制。二、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1、导师的选择。起初的导师是由家长选择,来监管学生的经济行为,导师对家长负责。随着导师制成为正式的教学模式,
6、开始由学院来给学生指定导师。学生在刚入学时,学院会为他安排一位导师来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而这名导师也负责学生的大部分课程。但若该学院没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导师,学院会安排其他学院的导师。学生也可以申请换导师(虽然学院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换到他理想的导师),由此可知,一名学生可能不止一位导师。这种与不同导师交流的教学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也可以接受不同导师的思想观点,丰富学生的观念。2、导师课论文。论文是牛津大学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在每次上课前,导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论文题目。学生在课下据此搜集资料,梳理观点,并完成自己的论文。这段时间一般为一周。等到下次上课时,学生
7、先陈述自己论文的观点、写作思路以及自己的思考,并就有关问题与导师探讨。而在此导师会对学生的论文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学生的问题,导师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发问、交流,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使在本次课上无法得出的答案,导师会推荐学生课下需要阅读的数目,由此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导师更看重的学生的分析思路,重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一种学术思维。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现在牛津大学导师一般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把论文交给导师,以便导师提前审阅,课上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导师也并非给出具体的分值,而是对
8、论文中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给予具体的中肯的评价。3、导师教学形式。由于牛津大学的学院只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地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时间及上课地点并无具体要求,因此导师在教学中拥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这也使得导师教学的时间、地点都很灵活。在时间上一般为每周至少一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而对于具体的上下课时间则有导师和学生协调。上课地点方面更为灵活,可能在学院为导师安排的办公室、宿舍,也可能在学院中的某个教室、花园,甚至是咖啡厅、俱乐部,更有甚者,可能会在导师沐浴时。上课环境也不都是统一不变的,有的是在安静的环境中,而有的则会伴随着音乐来上课,一切都是根据导师的喜好以及同学生双方的商议而定
9、。虽然现在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每名导师可能同时要带二十几名学生,但每次上课时,导师只与一两名,多者三四名学生会面。这种几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能充分的向导师展示自己完成的论文及自己的观点,以便与导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导师会对学生的论文、观点等进行评价,而学生也可以对导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双方都可以对对方不同的观点质疑,并进行各自的论证。这种师生互动的关系,使学生处于一种与导师相对平等的地位中进行学习,排除了后顾之忧。4、 对导师教学的评价。虽然导师在教学上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但学生仍要参加大学里统一的考试,因此,对导师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判定的。弗莱克斯纳说过“没有
10、人知道导师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方法,或是否坚持同样的标准。没有办法比较、转移或分享教学经验。如果一位导师是优秀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如果导师很差,学生也是差的。”虽然,导师在学生论文课上不会打出具体的分数,但会在学期末对于学生的表现以及取得进步做出书面报告。而学生也可以在期末的时候与学院的高级导师或院长交流自己的学业学习情况,并对导师的教学作出评价。牛津大学始终是抱着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尽管在大学愈来愈注重科研的情况下,一部分导师选择将精力倾向于科研,但大部分导师还是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还是很负责认真的。三、导师制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橘生淮南
11、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就开始模仿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近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也在实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然而,现实是导师制在我国并没有普遍实行,而且,细看这些高校实行的导师制会发现,其更多的是一种将我国的书院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已相去甚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以下几个方面来使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良好的效果。1、 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由教育”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主张自由教育是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
12、的以自由学科为内容、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为目的的教育,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奴隶主利益。后期,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中再次提及自由教育。他认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心智、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为目标。在他看来,自由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心智的教育,而非为某一实践性和目标性的教育。所以在牛津大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的牧师和学术教师在导师身上的结合,以及古典课程的教学形式成了大学典型的自由教育传统。”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正是在这种自由教育的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的心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着重体现在导师制的教学形式上。学生为完成导师课论文,课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加工和准确
13、有效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而在导师课上,导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的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自己陈述完全可以拒绝导师的观点,来捍卫自己观点和立场。导师对于学生来说,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看待问题以及如何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而至于答案则需要学生自己的探究。正如曾经是牛津大学的学生,后来成为校长的柯林卢卡斯所说:“他们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们会说你怎么认为?我则说不知道,然后他们说去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导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导师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量或获取到的信息量本身。
14、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严重的“功利意识”,不仅学校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也是以求职为主要目的。整个高校环境处于一种“考证”“就业”的氛围中,这种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累积的理念,很难催生出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所推崇的平等交流和对知识、真理的自由探索。因此,我国高校应弱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观念,还原高等教育的本真,恢复自由教育的尊严,才能使导师制教学发挥长远有效的作用。2、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成立之初的导师是作为学生经济行为的监管人,是学生的保护者。随着导师制的发展,导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导师要在学生的学业、精神、智力、道德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而所有的这些指导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特点。在导
15、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中,导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业目标,导师据此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而导师与学生的每次会面交流,学生对自己观点的陈述,无疑是促进了导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做到了实时跟进。导师与学生的辩论,彼此的问答,更是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缺点,并为此而进行接下来的学习与研究。导师对学生考核的标准是学生是否有自己独到的、创新的思路,这种看似不能量化但实则严格的标准,激励着学生必须加倍努力。在牛津大学,学生接受的不是统一式的填鸭式的教育,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正是这种个性化
16、的学习使得牛津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既有自己的专长,又有高质量的保证。尽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科学研究受到追捧以及经济财务等压力,牛津的本科生导师教学模式虽然已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但导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并未改变。这也是导师制一直以来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已达到1:20,加之经济资金投入不足,办学场所不足等,这些都会导致在我国很难实行牛津大学“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导师教学模式。“大班式”的授课模式使学生与老师能定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对彼此的了解也不多。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因材施教”,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
17、“材”是全体学生普遍的特点,并非是针对个人的。学生的某些特点、潜力等就会被淹没、被忽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助教制”的做法,让研究生担任导师助手,并将这种方法列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这样一方面会激励研究生认真负责的指导自己所带的本科生,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导师的负担,缓解了教学压力,也可以有效的解决经济资金和办学场所不足的问题。3、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理念“教学”一词从字面看,包括“教”与“学”两个活动方面,自然地也就包括了实施这两个活动的行为主体“师”与“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正是这一理论的良好实践者。从最初的形成到现在的成熟发展
18、,导师制一直延续的教学形式就是师生坐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可以在导师课上随时向导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导师对此进行引导与答疑解惑,使学生在双方的讨论中收获的可能不是直接明朗的答案,而是更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思想层次的提升。而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展开的的基础是导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首先,导师与学生必须准时参加导师见面会,尽管时间、地点自由,但双方谁都不可以无故缺席,自然而然的达成一种约定。其次,导师大都是由学识渊博,同时又认真负责的老师担任,学生可能是对问题知之甚少、初次涉猎,但必须认真充分的准备导师课论文,双方的合作使得导师见面会得以有效开展,双方的讨论能更有价值。在此,导师与学生形成的这种
19、类似于父子的师生关系,使导师和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广开思路,学生得到了导师的指导,而导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得对于某些知识的灵感,这就使他们获得了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正是在双方的讨论、探究的互动合作中,导师的循循善诱引导着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生成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完成创造性的工作。相对于“填鸭式”的教学,这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保证了牛津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质量。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庸之道”“贵和”的价值观,“求同”的文化观念一直是整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加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老师被奉为权威,学生处于被指导的地位,也习惯于被老师指引,学生成了“被驯服的小绵羊”。因
20、此,我国应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交流中,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想法敢想、敢说、敢为,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读书和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合作互动的前提是双方在人格是平等的,在心理上是相互尊重的,在教学中是教学相长的。只有当师生处于这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时,双方的合作交流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效果,否则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已。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依托于学院,通过实行以人为本的合作探究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在学业和精神上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的本科教学制度。作为牛津大学根深蒂固的教学传统,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异性,这正
21、是牛津大学的成功秘诀之一。深入探析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完善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有益的启示。参考文献1杜智萍.学院发展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2(01).2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3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探究,2012(9):2325.4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2.241.6英大卫帕尔费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08).8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7(10). 9王晓宇,周常明.牛津大学导师制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1(03).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