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试题古代文学试题黄冈师范学院(六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文学试题古代文学试题黄冈师范学院(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试题古代文学试题黄冈师范学院(六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古代文学试题古代文学试题黄冈师范学院(六篇)2023年古代文学试题一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天地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衬托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衬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2、匆忙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很多。春且住,见说道,天际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较,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擅长发觉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方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较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3、,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加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加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留意。尤其留意比方、比较的区分(比方注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像性,比较注意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局部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分(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或相像),还要留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
4、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分,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安静。诗人描写景物特别注意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衬托,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方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5、是以动写静。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射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妙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
6、实效劳的。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拘束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亮的颜色新奇而且明媚,构成了绚丽的图景。颜色的渲染可以传达出开心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爽,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颜色的光明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
7、掌拨清波。”鹅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比照有寒有暖,鲜亮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亮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其次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模糊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气勃勃,艳丽夺目,清爽刚毅,形象鲜亮,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
8、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看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熟悉,获得更完善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拟简洁,这里不作讨论)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颜色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凹凸观看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叉运用的现象,比方以动衬静、颜色的比照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擅长依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是
9、利用什么手法技巧到达这一表现目的的。 2023年古代文学试题二 一、指导思想 随着专升本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考试模式、新命题角度对升本语文备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当顺应升本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胜利阅历的根底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规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应试力量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我校文综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xx年我校专升本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奉献。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根底学问普及阶段(7月1日-8月31日) 学习任务:1.把握专升本语文教材根底学问、文学常识,学习古文字、
10、词、句解释,对文章整体把握。2.初步了解专升本语文考察方式,大体把握语文选择题和翻译题。3.初步学习作文写作。 阶段目标:1、熟识课文内容,根底学问和文学常识。2.读透古文,把握古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留意关键字词的解释。3.开头熬炼写作力量。 二、其次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号-11月31号) 本阶段教学规划: 1主要学习语文教材的重点及考试中的难点,解决大局部同学常常面临的问题。 2.强化古文实虚词解释。 3.学生初步把握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根本做到语文教材全面把握,对大局部学问点做到长时记忆,解决语文选择题 2、重点学习古文,了解古代文言学问和方法,了解古文翻译题。 3、进一步提
11、高写作力量 本阶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教学深入:字音,字形,病句,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技巧,现代文阅读常考学问点,写作技巧。 (一) 字音、字形、病句 这一局部是xx年专升本考试语文试题新加的考试题型,使得专升本考试更加接近于高考出题模式,也给广阔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局部的复习应考,作为精英学校的语文助教,在此提出这样的一个教学规划,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勉。 1、 注意平常积存,说一般话 2、 养成不会就查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放过一个可疑字,模糊音 3、 多做练习,增加语感, (二)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这局部是每年考试必考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学问的把握程度,针对
12、这类型的题目,我规划从以下方面做出学习预备: 1、 熟读课文,能够知道题目出自何处 2、 重点识记课文后所列的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学问 3、要学会依据上下文意思来确定字义 (三)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有五道题目,根本涵盖了文言学问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词的活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翻译根本是直译,即在不转变原文的根底上的翻译,也有的句子会要求意译,即在不偏离主要意思的根底上,使句子语法通顺,便于理解。对于这块考点的复习,我建议依据详细的试题进展讲解,结合实例,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翻译技巧。 (四) 现代文阅读常考学问点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发觉在这一局部中考的频率比拟
13、大的一个方面既是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例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谈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此外,修辞手法也是常考题目类型,这就要求学生要娴熟把握及区分各类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 (五)写作技巧 根本是材料作文,分析材料时肯定不能偏离材料主旨,学会从材料中挖掘题目,拟提要新奇,简洁,作文主题要围绕所给材料来定,切不行偏题,跑题,这局部的教学会结合详细的范文来进展讲解, 三、详细教学策略 1、梳理单元学问,建立学问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展单元测试,学问点复习,边练边测。 2、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存,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根底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3、现代文实行
14、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力量。 4、强化语文积存 充分利用早自习,催促学生复习稳固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消失过的语文学问,帮忙学生夯实语文根底,提高语文力量。 5、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专升本作文命题趋势,作文训练实行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训练题(即小作文)由语文助教教师自定;统一作文训练由大课教师制定。 2023年古代文学试题三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培育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力量。 3、品尝诗歌的意境。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2、难点:品尝诗歌的意境。
15、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妙的情怀。朗读时应当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的感情。 2、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渐渐扩大军事力气。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
16、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气势宏伟,大方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
17、是可以配乐唱歌的。诗的最终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绽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屹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奇妙壮丽。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旧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气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
18、极写大海宽阔壮丽,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立,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怪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概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概雄浑,表达了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其次课时 6、朗读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加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
19、靠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8、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气氛。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立刻开阔,江水好像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马上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
20、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季节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拘束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照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
21、覆盖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9、小结。 这首诗借停靠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勉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第三课时 1预习 1,朗读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连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三、正课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的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22、。晚年,以太子来宾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擅长表达,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出色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非常开心。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奇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爽,娟秀明媚。 3、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绽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动身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试题 黄冈 师范学院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