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推荐23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推荐2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推荐23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推荐23篇)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1篇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
2、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2篇夏禹(大
3、禹)资料简介和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奴隶制的创始人。另外禹是*的一个姓氏,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尧命崇地伯鲧领导治水。鲧用“障水法”,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杀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鲧子禹继续负责治水。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i,至于大?桑?惫?*?劣诖舐剑?直辈?藕樱婧樱?胗诤!保渡惺椤砉薄罚舛渭窃兀?褪窍挠碇魏踊
4、疃?陀碇嗡?蠡坪雍拥赖拿枋觥?/p在古籍和传说中,夏禹的治水事迹十分动人。尚书益稷称:禹娶涂山氏女,结婚后生子启,“启呱呱而泣”,禹顾不得照抚幼子,径自治水而去。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股无?,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时至今日,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如宁夏的青铜峡,晋陕之间的龙门,伊水流过的伊阙,都说是禹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3篇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中国
5、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
6、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大禹领命
7、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
8、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
9、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
10、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
11、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
12、,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4篇自然界里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灾难,这些灾难常常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有的让人们没有了家,有的让一个原本繁荣的城市变得一塌糊涂,不堪设想。洪水就是其中的一种自然灾害。关于整治洪水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讲的是:洪水给古代的*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首领尧便派来禹来治理洪水。禹为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而感到伤心,因而治水时,劳身焦思,*苦备尝。下定决心,要把水引到海里,三过家门而不敢入。把水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帝舜之后,禹还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大禹治水这篇
13、文章告诉我们: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面对如此大的洪水,禹下定了决心要把洪水赶到海里,果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禹不但下了决心要把洪水制服,有耐心地查看地形,而且他还吸取了父亲的以前的教训,用了疏导的办法“掘地而注之”海,把水引到了海里。最后,洪水终于被他制服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5篇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
14、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现在大家都清楚了吗?大禹治水的精神,
15、值得后世永远铭记,永远赞扬和学习!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6篇在舜帝带领下,不仅大禹成功治水,设置九州、五服等,其余各大臣们也纷纷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成绩,联盟势力空前高涨,道德远播四海(声教讫于四海)。舜帝很高兴,开始论功行赏:赐给大禹一块代表至高荣誉的黑玉,一者代表赞赏,一者代表大功告成(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估计大禹除了继承父亲鲧的崇国,还被赏赐于夏。大禹很谦虚,趁机举荐了伯益(大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伯益也出力了。”(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大舜也奖赏了伯益,估计是封赐到费国,因此伯益又叫大费,还赐给他黑色旗帜,并祝他后嗣繁盛。(帝舜曰:“咨尔费,赞
16、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后来舜帝还与伯益部落进行联姻,将自己宗族的姚姓美女介绍给他做媳妇,伯益继续就留在大舜身边,为其饲养鸟兽。大舜见伯益驯养的鸟兽很好,功劳卓著,就赐其姓嬴(舜赐姓嬴氏;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因此秦国的国姓就是嬴。封伯夷(或四岳)为吕氏,可能封地是吕国或者吕国、申国,或者吕国后来又发展出申国,吕氏后裔中的吕尚即姜子牙在商末帮助周国推翻纣王,受封到齐国。弃因农业发展让国民吃饱了饭,被封到山西,为姬姓,他是周朝天子的始祖。契被赐姓子,封于商,数百年后其子孙后代建立了商朝。一说,大禹治水成功时是在尧帝时期、舜帝摄政之时,以上赏赐或是尧帝所为或者舜帝以
17、尧帝名义或者舜帝代尧帝,如论衡“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国语“尧赐禹姓曰姒,封之于夏”;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7篇我又跨进了这个门槛,再次融入了大禹陵演绎的传奇。周围显得如此静谧,静谧得能使我听到自己的心跳。我环顾四周,没有变,依旧是那样,依旧是如此神秘,令人心生向往。映入眼帘的无不是绿,绿得透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含情脉脉的桂花散发出幽芳的清香,不觉痴迷。我屏气凝神地进入其中,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惊触这一汪翠玉。空中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草花丛里间或会“唱”出三五声“咕咕”。
18、渐渐地,阳光明媚起来,一座古桥横在我面前。我登上它,凝望远方,绵延起伏的山峦上铺满了一层绿意,清澈见底的溪水中徜徉着一群鱼儿,那么悠然,又那么自在。地上洒满了柔情的阳光,幽径上充溢着自然的气息。我轻闭双眼,静静聆听着四周婉转的歌声,细细感受着大禹陵不朽的传奇。我又独自一人踏向通往山顶的小径。山风迎面扑来,沁凉沁凉,直透心扉。那风似乎倾诉着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苦衷,又好像有他不辞辛苦的精神在闪动。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心中所思所念的,全是这个地方,这个镌刻着大禹的传奇的地方。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100字第8篇要说大禹,应该先说他的父亲鲧。因为大禹是为了继承其父的遗志而出生,并且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其父未
19、竟的事业,因而名垂青史的。鲧是黄帝众多子孙的一个,他生活在尧的时代。舜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洪水灾害,天下洪水泛滥。大水铺天盖地,老百姓有的在树梢上像鸟儿一筑巢,有的在山顶洞里像野兽一样穴居,有的干脆在木筏上安家,随着水流东漂西荡。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风雨之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飞禽走兽游蛇也无处藏身,来和人争抢地盘。由于洪水长期不消退,滋生了大量的野草。而人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却无法生长,食物也越来越少。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日子,是多么可怕啊。这个时候,仁慈而盛明的尧开始为人们处于这样的困境而忧虑不安起来,他召集有文治
20、武略的大臣,来商讨如何对付如此泛滥的洪水。天上众神,对于天下万民所遭受的苦难都无动于衷,惟有鲧真心哀怜难民。鲧和防风是好朋友。防风是一个巨人,站立的时候好像山那样高,躺下的时候好像河那样长。鲧则刚好相反,他的身体非常小,长三寸,重六两。当两人站在一起时,大小对比十分明显,常常令人发笑。鲧对防风说,找们俩应该为苍生百姓去治理洪水。于是向地皇请命。地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俩听说在天帝那里有一种名叫“息壤”的神奇东西,那是一团能无限膨张、生长不息的泥土。碰到水就会不停地生长,可以用来治理洪水。两人打算去天庭偷取宝贝。巨人防风身高百丈,站在山顶上,伸手可以触到天庭,他用手托着鲧,把鲧送上了天庭。鲧借
21、着自己身材微小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在天官里来去自由,如人无人之境。息壤藏在天帝的宝座下面,鲧悄悄地来到帝座后面,很顺利地取回了东西。然后防风用手把鲧接下了天庭。鲧和防风两人互相配合,防风用手托着鲧,让他投下息壤,然后微微地跨出一小步,来到另一个地方,鲧再投下息壤治水。如此这般,神奇的息壤化作万里长堤,汹涌澎湃的洪水被挡在堤外,不能再肆意逞凶,堤内的积水也在泥土中干涸。一大片起伏的原野出现在人们面前。本来已经绝望的百姓纷纷从藏身之处出来,心里充满了新的希望。江河上游的水被制止住了,下游的水就畅通无阻地流进了大海,人民自然就免于洪水之灾了。百姓感激鲧的大恩大德,都在商量要推立鲧为王。地界的呼声越
22、来越高,惊动了天庭里的天帝,这时他才知道息壤被偷了,于是十分的震怒,将息壤全部收回。这样一来,江河上游被暂时堵住的水又倾泄而来,平旷昀田地顷刻间被洪水吞没,大地变成了一片泽国。看到这个情形,地皇又担心又害怕,担心洪水无法控制,害怕天帝责怪自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鲧和防风身上,要将他们斩首问罪。防风因为身体庞大,难以诛杀。鲧细小如蝼蚁,很轻易地就被戮杀了。鲧死前对天长叹:“我因为身小被杀,希望我的儿子如防风一样高大。”鲧虽然肉身被杀了,但是他的精魂因为抱有很深的冤情而久久没有散去。借着精魂的力量,鲧的尸体三年没有腐烂。而且他细小的身体越来越大,肚子里似乎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希望新生命去完成未
23、竟的事业。新的生命在父亲腹中生长、变化,啜吸着父亲的心血和精魂,他的能量己远远超过了父亲。鲧死而不腐的秘密让虎首人身、四蹄长胫、衔蛇操蛇的强良发现,他疾赴天庭向天帝汇报。天帝很担心将来会后患无穷,就派了一个天神,带了一把名叫“吴刀”的宝刀再去砍杀鲧肚子里的新生命。天神来到羽山,看准了就一刀砍下。刀锋所及之处,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了一条细小的鱼,见风就长,越变越大,最后化身为龙,盘曲腾跃,飞上了天空。这条龙就是大禹,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治理洪水。新生的大禹挺立在天地之间,他的光芒照亮了三界,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力量,此元气更充沛,比罡气更猛烈,比剑气更锐利,比正气更刚硬。那高高端坐在
24、天国御座上的天帝,也被大禹的力量所震撼,主动任命他为治理洪水的总指挥。此后,大禹在打败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的后代,战胜了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相繇,又降伏了人脸虎躯、八首八尾八脚的水怪天吴及各路河妖洪魔以后,才真正地开始了他伟大的治水工作。开始的时候,大禹学习父亲鲧,也是采取填埋堵塞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大禹又改用疏导的方法。大禹让一只大黑龟把息壤驮在背上,跟着自己。一路上用它来填平深渊。曾经帮助黄帝打仗的应龙,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百姓则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曾经三次到了桐柏山,可是那个地方总是刮风下雨,雷声轰鸣,树木发出呼呼的响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禹治水 历史 故事 100 推荐 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