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八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八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八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1、4:00是下午()时16:00是下午()时18:30是下午()时()分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二、实践活动。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4、师从中选择
2、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午睡1小时10分。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购书1小时20分。锻炼、做家务1小时。娱乐:4小时40分。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师可以针对
3、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午睡1小时10分。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购书1小时20分。锻炼、做家务1小时。娱乐:4小时40分。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课后反思:(略)小学数学教案篇2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4、”,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作业纸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
5、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2引出新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
6、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探究新知(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
7、的成绩统计表。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1.通
8、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具运用:正方体木块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二、新课讲授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
9、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
10、h(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8)指名板演
11、,集体订正。三、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标:1、认识记数单位千。2、会用千数图表示千与千以内的数。3、会读千以内的数并登入数位表。教学重点:1、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教学准备:千数图,数位表、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体育馆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A看台上的观众们已再为运动员们“加油”看书P10-11主题图:(1)
12、你估计一下,A看台上坐了多少人?(2)你是怎么数的?(3)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二、新授(一)千数图1、把每个人看作一点,每个小区就变成了一张?(百数图)2、有几个百数图?板书:10个百数图就组成了千数图。3、千数图是由几张百数图组成的?共有几个点?4、小结: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就是一千100、200、300-1000指着千数图,一百一百的数数看。(二)千数图简图1、如果每次画那么多点,你感觉如何?千数图我们可以用简图来表示。2、介绍简图: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我们书上的页码也都是用数图表来表示的。3、试一试(用简图表示)235457
13、4、根据简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一个数的组成,有几个就表示几个百,有几个就表示有几个十等等。(三)数位表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说一说它们的位置板书:百十个2、每一位分别表示什么?3、今天我们认识了“千”、依次从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几个千。出示板书:千百十个4、看表读数说一说几,表示什么?千百十个342567460406(四)读写法1、上面各题对应板书:这就是写数,读做什么呢?板书:三百四十2、下面请你们自己来把上面题的读法写出来,406、460发现了什么?末尾的0不读,而中间的0要读。3、游戏: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写数。4、小结:根据读数位表,我们很容易说出数的组成,它是由多少个
14、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听组成说数:一个百,二个十、二个一,五个十,六个百、二个千。6、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千数图、简图、数位表、读写法。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教学重点: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会以cm作单位
15、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16、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2、导入揭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1、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案 模板 锦集八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