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同步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同步复习进阶目标1了解左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课前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课中讲解【课本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2、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3、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翻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
4、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
5、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知识点讲解1】【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述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
6、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文体特点】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纪传体:透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
7、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向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知识点讲解2】【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
8、”,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 / 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9、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远地)臣之壮也(壮,壮年人)今老矣(老,老年人)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
10、(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1.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约数 (
11、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衰败 (国势衰微)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显露。见微知
12、著(成语)6.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 敝人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有需要的老师可以讲)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夜缒而出(烛之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