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观沧海教案 一、教材分析观沧海选自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一首。二、学情分析观沧海是曹操所写的一首古体诗,学生对曹操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三国演义上,曹操的诗歌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曹操深层次地了解与认识。三、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及乐府诗的内涵。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胸怀大志的情怀。3.学习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四、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理解字义,掌握全文大意。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二)难点1.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理解与运用。2.流畅地背诵全文。五、课型精读课六、教学方法导读法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要
2、点1.听录音并朗诵全文、解题。2.导读全诗。二、教学过程(一)导语我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对曹操不陌生,有人会说他是英雄,有人会说他是奸雄,但是这些都是人们针对政治方面对曹操的评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我们撇开政治来谈曹操,你们会发现曹操是一个满腹才华、胸怀大志的诗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沧海,领会曹操的胸怀与才略。(二)导读(1) 题解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
3、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2.写作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3.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
4、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由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组成。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 朗读全文1.听录音提示:A学生注意录音的节奏、轻重及情感。 B划出生字并注音。2.生字正音沧(cng)海 碣(ji)石 澹澹(dn dn) 竦峙(sng zh)3.齐读全诗,读出感情提示: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