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7篇).docx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7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一 (教师巡察各组试验状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消失两种结果: 电流表指针偏转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讨论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现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
2、、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根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创造: 说起原电池的创造,有一段好玩的故事。1786年,着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觉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遇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究和思索,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
3、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觉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屡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试验时,发觉试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缘由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试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
4、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设想和试验室供应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试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试验方案。由学生的试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状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其次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
5、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观看并记录试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状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奇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试验状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其次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试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争论、总结: 板书: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电解质溶液 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对应自发进展的氧化复原反响(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
6、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照应,注意学问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试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毕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讨论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响: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响:zn-2e-=zn2+ 氧化复原反响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当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
7、2e-=zn2+(氧化反响)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复原反响) 电池总反响式:zn+2h+=zn2+h2 电子流淌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复原反响,负极发生氧化反响。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复原反响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展,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依据反响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响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
8、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连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进展与讨论 【评注】: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试验探究法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意学问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加教学,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二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响和电池反响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常见的考察形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响式的书写(近几年考察的重点,估计今后几年还会加强此方面
9、的考察);设计原电池,并绘制装置图。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a、导学诱思 以下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的是_,并写出形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及电极反响式:正极:_;负极:_。 b、教材回归 1概念 原电池是将_转变为_的装置。 2工作原理 如图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1)在znso4溶液中,锌片渐渐_,即zn被_,锌原子_电子,形成_进入溶液,从锌片上释放出电子,经过导线流向_;溶液中的_从铜片上得电子,复原成为_并沉积在铜片上。 (2)电子流向:从_极流向_极。 (3)电流方向:从_极(_)流向_极(_)。 3电极材料及反响式 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电极材料 电极反响 反响类型 _反响 _反响 电池反响
10、式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原电池的形成需要满意以下三个条件: (1)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2)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两极直接或间接接触有能自发进展的氧化复原反响发生一般是活泼 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响 原电池装置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氧化复原反响分开在负极只发生氧化反响,正极只发生复原反响。这样负极失去的电子就只能通过导线转移到正极上,从而产生电流。 二、化学电源 a、导学诱思 铜锌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响,电极失电子质量减小,是否全部的化学电源中负极电极材料均减小? 答:_。 b、教材回归 1一次电池 (1)锌锰干电池 碱性锌锰干电池比一般
11、锌锰干电池性能优越,比能量大,储存时间长,能供应较大电流并连续放电。其中负极是_,正极是_,电解质是koh,其电池反响方程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 (氢氧化氧锰) (2)银锌纽扣电池 银锌纽扣电池的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发生氧化复原反响后生成ag和zn(oh)2。其中_为负极,_为正极,电池反响方程式为znag2o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是常见的二次电池,是由两组平行排列的栅状铅合金极板作为主架,正极板上掩盖_,负极板上掩盖_,电解质是硫酸。其放电反响是_反响,充电反响则是放电反响的逆反响。放电时,负极反响
12、为_,正极反响为_,因此其充放电反响可表示为_。 3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利用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发生的_,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化学电池。它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反响物,同时将电极反响产物排出电池。因此,燃料电池能连续不断地供应电能。 (2)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常见的燃料电池,它以_为燃料,_为氧化剂。除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可持续使用的优点外,还由于其燃烧产物为水,因此不会污染环境,其电池反响为h212o2=h2o。在酸性电解质中电极反响式为:负极:_,正极:_。 c、理解与深化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其次册第四章第
13、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复原反响、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学问,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学问,表达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根底,也是培育学生制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复原反响等有关学问;在力量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看力量、试验力量、思维力量,喜爱通过试验探究化学反响的实质,由试验现象推想反响原理,并对其进展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学问、技能
14、: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把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力量、方法:进一步培育学生利用试验发觉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公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试验改为学生试验,采纳试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试验变为探究性试验。在试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试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
15、设计试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会创新胜利的喜悦。同时除试验外,还采纳多媒体动画展现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状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假如没有奇怪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行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创造制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学问形成和进展的过程。 二、学法试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试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遗忘,我观
16、察因而我记得,我亲自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学问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究发觉,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加意识,每两人一套试验装置,通过仔细试验,认真观看,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加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试验探究,问题探究帮助教具:计算机、试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开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熟悉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
17、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试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四 (1)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其它导电性(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2)两电极必需浸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说明: 一般来说,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某种成分发生氧化反响的是原电池的负极
18、。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一般不作做原电池的负极,如、na、ca等。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推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或能和电解质溶液反响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但详细状况还要看电解质溶液,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在中构成原电池,镁为负极,铝为正极;但镁、铝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时,由于是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响,失去电子,因此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依据外电路电流的方向或电子的流向推断:在原电池的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依据内电路离子的移动方向推断: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依据原电池两极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原电池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