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石壕吏教学实录“艺术镜头”之一“想象一幅画面”提示: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建构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师:课前很多同学问杜甫石壕吏这首五言叙事诗的写作背景,今天我们就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切入文本。生充满期待。师:公元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胜利在望。但次年春,形势却突然发生了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只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此时,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去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心中痛苦交织,于是一路写下了流传千古“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生齐读“三吏”“三别”。师:今天就让
2、我们走近杜甫“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请大家翻到课本124页,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读准字音和节奏。生自由朗读诗歌。师:谁先读一读?生:生读,语速较快,感情平淡。师:你来点评一下?生:字音准确,停顿恰当,但语气、语速不太合适。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呢?生:语速要整体缓慢,语气应该是悲痛的。师:根据同学们的点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读石壕吏-语气:以低沉悲痛为主调;语速:整体稍缓,少数语句语速稍快;富含感情的词语可以重读,可以拖音读,可以一字一顿读。生若有所悟。师:下面,我们以同桌为单位互读,看谁能在读准、读畅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生互读。师:请同学们以小组
3、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有感情地朗读。等会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全班比赛读。生小组展示读。师:哪个小组率先分享朗读,分享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段诗即可。生:融入了感情朗读,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们都在读准、读畅的基础上,读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相信你的理解越深入,你会读得越出彩。下面我们全班齐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还初步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真好。下面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师:分享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我看到了一片哀鸿遍野的景象。生:我看到了一群差役在愤怒地吼叫着,一位老妇人在悲
4、情地诉说着。生:我看到了一群差役趁夜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去的画面。师:这样一个凄惨的故事,让人心痛不已。“艺术镜头”之二“定格一组照片”师:学贵有疑,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魅力。昨天,同学们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在汇总了所有问题以后,老师觉得我们可以用同学们提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为突破口,解决同学们的疑惑。生眼里有光。师:其实,想要读懂作者,需要读懂石壕吏和老妇人。下面我们就先走近石壕吏。哪些诗句集中描写了石壕吏?生:第一二段。师: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单位品读第一二段,边读边品,最后给石壕吏定格一张照片。我们用这样的格式交流:“我拍到了一个( )石壕吏,因为。”生品
5、读第一、二段。师:杜甫曾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品读,我们一起感受杜甫平静叙述语言中的丰富内涵。哪个同学先分享?生:我拍到了一个狡诈、狠毒的石壕吏,因为石壕吏选择在深夜来抓人。选择在深夜,是因为白天人民都躲藏了。这个“夜”字,让我看到了石壕吏的狡诈,甚至是狠毒。师:一个“夜”字,仿佛让老师看到夜深人静的石壕村,因差役的突袭,瞬间变得人声嘈杂,鸡犬不宁的景象,差役捉人的手段真是狠毒啊。生:我拍到了一个凶狠的石壕吏,因为百姓不愿去当兵,但他们却强行抓他们去当兵,一个“捉”字,让我想到了“瓮中捉鳖”,真是可怜。师:是啊,一个“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差吏强抓百姓当兵,百姓无力反抗,
6、只能束手就擒的画面。杜甫在羌村三首中写道“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可见,“捉”的人可能是男女老少啊。难怪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是56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仅有1200万啊,都是战争惹的祸啊!生:我拍到了一个残暴的石壕吏,因为他们逼得老翁夜里翻墙逃跑了。老百姓白天黑夜都因恐惧而无法入睡,真是可怜。师: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翻墙逃跑,甚至有些驾轻就熟的味道,可见,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日夜恐惧,如惊弓之鸟啊,可叹、可怜、可悲!师:简短的两句诗渲染了什么气氛?生:紧张。生:恐怖。生:胆战心惊。师:难怪清人浦起龙说这两句“有猛虎攫(jue)人之势。”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诗,读出石壕吏的形象,读出老翁的形象,
7、读出紧张、恐怖、胆战心惊的气氛。生自由读-指生读。生:我拍到了一个飞扬跋扈、蛮横凶狠的石壕吏,因为面对可怜的老妇人悲哭,他们不但无动于衷,还很蛮横,两个“一何”,两个叹号,让人心寒。师:是啊,这是一个矛盾冲突十足的镜头,吏与妇,一怒一苦,一个叫喊,态度凶狠蛮横,一个啼哭,凄楚可怜。你们能通过对比朗读,读出石壕吏的横和老妇人的怜吗?生自由读-指生读。师:同学们声音前半句高,后半句低,在两相对照中,差役如狼似虎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就一起合作配乐朗读。(齐)暮投石壕村,(齐)有吏夜捉人。(师)老翁逾墙走,(师)老妇出门看。 (男独)吏呼一何怒! (女独)妇啼一何苦!师:这样的差役下来捉人,石壕村
8、的人就遭殃了,老妇人一家就遭殃了。第二段用了一个字凸显了老妇人一家的生存状态。生:苦。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品读第三段老妇人的苦,边读边品边交流,最后给老妇人来个三连拍,我们用这样的格式交流:“我拍到了一个( )老妇人,因为。”PPT屏显: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二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三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师:哪个小组先交流?生:我拍到了一个老年丧子之痛的老妇人,因为她三个儿子奔赴战场,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一个“二”,一个“新”,一个“长已矣”,可看出此时的老妇人一
9、定是心痛万分的。师:老妇人三个儿子全部被征,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说明这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新”字,说明老妇人还没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老妇人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于沙场,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这是痛中之最痛啊。所有的悲痛都凝聚在“新”和“长已矣”上。拖音读“新”,一字一顿读“长已矣”,试着读出老妇人连丧两子的悲痛欲绝。自由读-指生读。师:哪个同学想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生读得声情并茂)师:继续分享。生:我拍到了一个生活困窘之苦的老妇人,因为她们家出来进去连一件完整的衣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