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pdf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pdf(1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组教学目标:1、阅读本组课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2、学习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多样化的文章体裁,感受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表现力。3、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求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 写“亭”“庭”“潭”“螺”“谙”5 个生字,理 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有感
2、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 写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 写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预习目标: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教学准备:古诗词三首的相关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 习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 写 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导入: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
3、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 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指读全诗。(正 音)交流自己对词
4、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 话 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合作互动交流:一、二 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师小结:前 二 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 两 句 是 写“动”见“
5、静”,以“动”衬“静 工 这 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 画 出 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 下 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
6、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 句 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
7、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三、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 全 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 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4.熟 背 独坐敬亭山。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k学 习 望洞庭这首古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
8、题 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交流介绍洞庭湖。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
9、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 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10、 dbn g、潭 t A n、螺 lu 6、磨 m6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 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 理 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
11、模糊糊。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 面)比 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潭 面/无 风/镜 未 磨。(二)教 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 望洞庭。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 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
12、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 作(白银盘);把(君 山)比 作(青 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洞 庭/山 水 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
13、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课外延伸:1、用钢笔描红本课诗句。2、想 象 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3、查找有关洞庭湖的诗句读一读。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设计理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
14、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 0 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2、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 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
15、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 3 至 5 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 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教师小结:词 最 初 称 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
16、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 忆江南。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1、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2、指名读,指正读音。3、全班齐读。三、探究诗意以知促情1、指导学法: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2、学生自读
17、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
18、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1、播 放 忆江南课件。(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2、吟读成诵。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 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教学后记: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 .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
19、想象、理解、表达能力。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全文,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3 .熟悉全文,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重点: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
20、学生谈感受。(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 .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用图画,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2 .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特点之一“静 课 文 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 的“静”。)(特 点 之 二“清:课 文 用“可以
21、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 点 之 三“绿,课 文 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3 .体会最后一句4 .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用图画,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
22、些特点的。(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 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 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特 点 之 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特 点 之 三“险,课
23、 文 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3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 奇 啊 真 秀 啊 真 险 啊。)(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 .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 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理 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4、。(“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 程8 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 开 头 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3 .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六)朗读全文(七)作业1 .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
25、解重点词句。3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 .学习作者表达和写作方法。2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指名读课文(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1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2 .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 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