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pdf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pdf(1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讲义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2.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并以应用为主。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如果多选将评价反思过程拆开为两个选项,则都选)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
2、、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帮助教师准确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补 充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补 充2: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方法。补 充3: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二者范畴不一样,但相比之下,观察法更为普遍广泛)补充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口诀:教系可理发)(一)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3、。(二)教育性原则在研究中所采取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三)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采用动态的、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应该从主体的实际需要出2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五)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第2页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是连续不断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阶段性。从人的一生
4、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3非彼此孤立,而是重叠渐进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顺序不是随便的,是有方向的顺序)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可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到达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
5、到成熟水平。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o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一一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即关键期。关键期的基本特点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4已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一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9岁是儿童道德判断的关键期,5岁之前学习一门乐器,
6、10岁之前学习一门外语。当然,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错过关键期之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得到发展,只是难度要大些。所以,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进行及时、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5第3页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
7、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小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形成,他们的动机、兴趣、性格等还都很不稳定,容易接受影响。而培养良好个性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无论对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对眼前的学习任务来说,都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学习动机通常是较为单6纯的,为做好学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是很直接的目标。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新奇事物似乎都有兴趣,但并不深刻,也不稳定。他们在性格上一般是活泼好动,多有外向型特点,但综合反映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性格还没有形成。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道德概念也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8、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小学生与父母在总体上仍保持着亲密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绝对崇拜和服从,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不断增长,开始对老师做出评价。2.少年期(考查的重点)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生心理活动
9、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7自己的行动。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初中生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青少年男女身体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觉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与儿时的“我”不同了,产生了“成人感”,并努力以“成 人 式”的义务感与责任心去学习
10、知识技能,去与别人交往,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但他们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对周围成人的话都不轻易相信。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3.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8第 4 页期。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他们不仅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的表达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9四.皮亚
11、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时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分为两种:同化和顺应。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图式。图式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吮吸反射、定向反射等。同化。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从
12、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0(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5页11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阶段特征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感觉和动作分化。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初生时,儿童仅有一些笼统的反射,靠感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在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出现分化,思维
13、开始萌芽。“客体永久性”-躲猫猫游戏(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延迟模仿的产生。皮亚杰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婴儿能够比较精确地进行模仿,到18个月左右就出现了12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二、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符号功能。(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符号来表达事物)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三山实验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能考虑之间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自我中心性中有一种特殊情况:集体的独白(聚在一起,各说各话)思维不可逆(不能反过来思考事情);不守恒“泛灵论”。
14、即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三、具体运算阶段(7-1 1岁)去自我中心化(去中心化);(可以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思维的可逆性;(可以反过来思考事情)掌握了守恒;能够进行分类。(进行简单分类,以事物外在作为分类标准,比如苹果和乒乓球都是球形)其中这一时期去集中化是这一阶段儿童成熟的最大特征。13去集中化(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 1岁-成人)能够看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摆锤的假设实验;能进行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水平;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皮亚杰提出,在儿童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
15、中最重要的是可逆性。14第6页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山1.“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工具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石斧,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人因使用精神工具,从而使人类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3)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得结果。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15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
16、”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个体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内化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4.“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5.教学支架的作用支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
17、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支架式教学可采用的方式有: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向学生示范要掌握的技能;(3)提供有提示的练习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帮助过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充分16发展;帮助不够,学生亦可能因失败而泄气,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6.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加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
18、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发展和教学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认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第 7 页17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1 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自主=独立)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
19、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动二自觉)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18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多
20、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
21、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9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第 8 页七.学生的个别差异20一、学生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类型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22、量的差异是个体的智商得分不一样。智力类型差异一般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一般认为,IQ超 过130为智力超常,大约占4.4%;IQ低于70为智力落后,大约2.7%左右;IQ超 过140的人属于天才,在人口中大约占1.3%021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又得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或特殊能力,这叫人才“早慧”或“早熟”。在人的智力发
23、展中,也有不少人的能力表现较晚,这 叫“大器晚成”。4.智力的群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其中智力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
24、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之间的内部线22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第 9 页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场依存型者与场独立型者的学习特点场依存型者场独立型者学习兴趣偏好 人文、社会科学 理科、自然科学23学习成绩倾向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差,人文、社会科学成绩好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好,人文、社会科学成绩差学习策略特点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
25、机支配教学方式偏爱 结构严密的教学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给予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解答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3.具体型和抽象型具体型的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把尽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