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pdf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pdf(1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董家镇中心小学王春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形统计和以一当二的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班级分析:二、一班共有55名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
2、展。三、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 1 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
3、能问题。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
4、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5、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五、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六、课时安排:(约60课时)(-)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100以内的加、减 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
6、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 3 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 一 看 摆一摆 1 课时左右(七)统 计(3课时左右)(A)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总 复 习(4 课时左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董 家 镇 中 心 小 学 王 春教学内容
7、: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学情分析:学生对:“长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了解,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这就要求本课设计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
8、长度观念,知 道 1 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 1 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 一 课 时 统 一 长 度 单 位董家镇中心小学王春新课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3 页。教材分析:本部分
9、教材通过两个层次学习:1、先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2、让学生用不同物品做标准量不同长度。学情分析:学生对:“长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了解,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这就要求本课设计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1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
11、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 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
12、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 做 第 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
13、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 做 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测试: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同一物品 量 长度教学反思:第
14、 二 课 时 认 识 厘 米 用 厘 米 量董 家 镇 中 心 小 学 王春新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目.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 页。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学情分析:本部分教材认识1 厘米的长度不难,因为学生对1 厘米的正方体,接触一年了,对于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是个难点,教学时要通过看、量来增强学生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
15、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匕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匕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
16、的颜色标出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J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 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 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 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 厘米的鲜明表象。
17、()用 厘 米 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 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座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量,如 枝 新 铅 笔 的 长,数
18、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检测:用直尺测量你的文具盒每条边的长度。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董家镇中心小学王春新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是第一节认识厘米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建立起来的长度表象。学情分析:米尺,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但是对于1米=100厘米的关系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可能对于1米以内的
19、物品长度量起来比较容易,对 于1米以上的物品量起来有些困难。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 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I 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I 米=100厘米。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
20、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实践操作,认识米。1、建立表象。(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 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
21、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 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 米高?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 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 米有多长。(3)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 出 1米的长度。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 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 米高呢,还是不到1 米?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 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 米。(门的宽)2、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1)1米大
22、约有多长?1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2)分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工具去测量。(3)指名汇报。提问:从刚才大家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1米=100厘米)【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量黑板的长度,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得到知识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验证让学生拿出自I 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3.用米量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破旧了
23、,他想:平时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该孝敬奶奶。于是,明明决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诉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丽的窗帘布。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心、孝顺爷爷奶奶。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交流交流。学生讨论: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学生汇报。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
24、,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2)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喜欢的教室中一物的长度。(汇报时,如果学生量同物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三.巩固练习。1.上节课我们已经懂得了我们身体上的几把“厘米尺”,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另一把“尺。同桌两人合作量出一 度的长度。2.量树干:请大家来帮老师一个忙,老师家附近有 棵老榕树,它的树干很粗壮,三四个人还围抱不过来呢!老师很好奇:不知它的树干一周究竟有
25、多长?可老师家只有一把直尺,不知怎样量才好?大家快来帮老师出出主意。3.游戏:看谁有一双 火眼金睛看(1)等会儿老师请你们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2)你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几厘米或几米,你就举出数字牌和单位牌。【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效果。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怎样用米来量?你们会吗?说一说。【随堂测试】:在()里 填 上“米”或“厘米”。(1)一扇门高约2()(2)一辆公共汽车长9()(3)图钉的长大约是1 ()(4)课桌高是70()(5)小明的身高是135()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备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