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pdf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pdf(1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全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下:在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在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
2、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
3、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 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
4、5 的倍数的特征;会 求 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
5、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2、解决问题和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
6、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教学难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旋转。四、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本学期共有11位学生,刚刚接任这个班级,本学期是第二学期,学生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如计算方面,好多学生整数乘除就没有学好,计算错误
7、率高,以至全班平均分不高,优生不多,差生不少。学生的作业习惯不好,上学期开学初有10来位学生作业经常没有按时做,到期末还有几位习惯不好,要班主任齐抓共管,按时完成还成问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利用中午时间,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2)要求学生能预习教材,上课能更好接受新知。(3)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组织好一对一帮教学习,抓好后百分之二十学生的学习。(4)加强课堂
8、练习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5)加强单元检测,及时让学生及教师自己反馈教学情况,以便查漏补缺。(6)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7)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8)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19)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利用积分卡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 优秀作业本评比、”每周学习表现良好
9、学生”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六、教学课时安排(一)图形的变换(4 课时)1、轴对称.1课时2、旋转.1 课时3、欣赏设计.1课时4、设计镶嵌图案.1课时(二)因数与倍数(7 课时)1、因数和倍数.2 课时2、2、5、3 的倍数的特征.3 课时3、质数和合数.2课时(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粉刷围墙.1课时(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4课时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4、约分.4课时5、通分.4课时6、分
10、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六)统 计(3课时)1、认识众数.1课时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3、打电话.1课时(七)数学广角.2课时(八)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课题:轴对称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例1和例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 .过程与方法: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
11、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叔 MN*用(塞度炎震接炎坛塘唐代花鸟纹锦(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 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
12、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四、练习:1、课内练习-第 1、2 题。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轴 对 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旋 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 页例3 和例题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
13、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
14、移动 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 步,向右平移2 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
15、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 圈,右转2 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
16、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2.第 6 页 2 题。3.第 9 页 4 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欣 赏 设 计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过程与方法: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
17、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 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反馈练习:完成第8 页 3 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
18、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 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 页第5 题。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图案1图案3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图案2图案4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
1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 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学习新课(-)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 第1、2题。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二)
20、设计图案:做 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反馈练习:1、制 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练习课图片1 图片2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21、和区别。(2)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1 4页 例1和例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较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掌握找一
22、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如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中还有另外一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认识因数与倍数(出 示1 2页的图1)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师:像这样,我们就说2和6是1 2的因数,1 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问:因为2 X 6=1 2,所 以1 2是倍数,2和6是因数,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师:在描述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
23、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出示1 2页的图2)从图上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根据算式,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吗?想一想,还有哪些数是1 2的因数?(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独立自交流,然后汇报。)可以说1 2是1 2的因数吗?为什么?(1 2 X1 =1 2,1和1 2都 是1 2的因数。)1 1+2=5 1。问:1 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不是,因 为II除以2有余数。)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小结: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
24、两个非零整数相乘得另一个整数,我们就说,前两个整数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另一个整数是前两个数的倍数。三、找因数。1、出示例1:1 8的因数有哪几个?从上面三组算式中,我们知识道1 2的因数有1、2、3、4、6和1 2。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找找1 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板书:1 8的因数有:1,2,3,6,9,1 8 师说明: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预设:方法一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 X 1 8=1 8,2 X 9 =1 8;方法二用整除的方法,1 8 +1 =1 8,1 8+2=9,1 8 +3=6,1 8+4=;
2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找。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师:1 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 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 3 6 的因数有:1,2,3,4,6,9,1 2,1 8,3 6师:你是怎么找的?举 错 例(1,2,3,4,6,6,9,1 2,1 8,3 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 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3 0、5、4 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指名个别全班交流,其它同桌互查。4、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