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pdf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pdf(1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学期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本册内容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
2、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2.单元概述第一 单 元“光”: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
3、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
4、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1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
5、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三、教学目标1.第一 单 元“光”知识目标:(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4)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技能目标:(1)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2)会观察光的折射现象。(3)能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
6、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4)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5)能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情感目标:(1)形成对光研究的兴趣。(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4)意识到光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2.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目标:(1)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如风、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瞬间,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改变。(3)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7、、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4)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5)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7)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小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8)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抗震防灾是有方法可循的。(9)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则是消极影响。技能目标:(1)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2)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3)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
8、拟实验。(4)会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5)能基于搜集到的证据,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解释并展开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科学结论。情感目标:(1)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2)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3)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4)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5)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探索、了解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6)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3.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知识目标:(1)燃香、水流在-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
9、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2)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主要依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技能目标:(1)能观察和记录燃香长度变化的信息。(2)能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3)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索从而影响实验结果。(4)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5)会用图表等记录、整理、交流信息。(6)会设计、制作和改进“水钟”“摆钟”等简易计时器。(7 )能通过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情感目标:(1)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2)意识到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3 )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4)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
10、切关系。(5)体会社会的需求是计时工具发展的动力。(6)体会计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7)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4.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知识目标:(1)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2)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3)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4)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4(5)脑是神经中枢,管理人体绝大部分的生命活动。大脑可
11、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6)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7)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8)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9)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技能目标:(1)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利用有关数据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估。(2)能根据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有效信息获得问题的答案。(3)能基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4)能运用模拟实验研究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系统内各器官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5)能基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12、从系统和联系的角度分析保护脑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身体的有效策略。(6)能基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特点及自己身体健康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身体健康行动计划。情感目标:(1)对人体能协调有序地完成各种工作具有持续的研究兴趣。(2)能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对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做出真实而客观的判断。(3)能真实描述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4)愿意与同学分享资料,在合作中构建新知。(5)愿意与同学交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接受不同观点。(6)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制作人体器官模型及制订健康行动计划。(7)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
13、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8)知道珍爱自己的身体,保护身体健康。(9)能够用所学的人体有关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四、主要教学措施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落实实验材料,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5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7.收集和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教学进度表本册每个单元各有7 个教学内容,共计28个教学内容。4 个分组实验,需要4
14、 课时。复习安排8 课时,总课时40课时。周次起止日期预定教学内容实际教学备注19.1-9.2始业教育课29.5-9.91-1有关光的思考1-2光是怎样传播的39.13-9.16卜2 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课)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49.19-9.23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实验课)59.26-9.301-5认识棱镜1-6光的反射现象610.8-10.141-7制作一个潜望镜2-1地球的表面710.17-10.212-2地球的结构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810.24-10.28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2-5 风的作用910.31-11.42-6 水的作
15、用2-7 总结我们的认识1011.7-11.113-1 时间在流逝3-2 用水计量时间1111.14-11.183-3我们的水钟3-4机械摆钟6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1211.21-11.253-5摆的快慢3-5摆的快慢(实验课)1311.28-12.23-6 制作钟摆3-6制作钟摆(实验课)1412.5-12.9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4-1我们的身体1512.12-12.164-2身体的运动4-3 心脏和血液1612.19-12.234-4 身体的“总指挥”4-5 身体的“联络员”1712.26-12.304-6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4-7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6、181.4-1.6第一、二单元复习、测试、试卷讲评191.9-1.13第三、四单元复习、测试、试卷讲评71.1有关光的思考第(1 )课时一、教学内容:教育教科版P 2-P 4 有关光的思考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技能目标: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情感目标: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三、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四、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
17、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五、教学准备:教师:有窗帘的教室、夜视仪、教学课件等。小组: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红苹果、黑布、记录单等。六、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欣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光的图片(太阳光、月光、萤火虫、烛光)2.思考:这几幅图中都有什么?(光)3.讨论: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哪些?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4.揭课:有关光的思考(板书课题)5.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1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二)活动开展1.探索一一认识光源(预 设1 0分钟)(1)思考:光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
18、)讨论:说说这些发光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3)结论: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板书:光源等)(4)分辨: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板书:非光源等)2.研讨:没有光会怎样?(1)思考:我们能看到光源,因为它们自身能发光,那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到的?(2)讨论: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3)演示: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在盒子中。如果把实验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把门关上,然后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盒子,不让一点光进来。你能看见这个红苹果吗?请说明理由。(4)辨析: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下面有三
19、个选项供你参考,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项,完成活动手册。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5)活动:黑暗中的红苹果。(6)交流: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7)小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个红苹果。(三)巩固练习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 B.月亮)。C.燃烧的蜡烛D.点
20、亮的灯泡22 .如果没有光,下列将会发生的是()。A.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B.我们无法进行呼吸。C.肉眼看不到周围的物体。D.等眼睛适应一会就能看到。3 .我们看到了某个物体,是因为该物体反射的或者发出的 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四)作业设计完成科学练习册相应作业(五)拓展总结1 .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2 .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但是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3 .展示:夜视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到的光,这种光能照亮物体并被照相机感知。将人眼看不见的
21、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4 .记录:学习了这一课,你对光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请你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并试着探寻答案。5 .强调: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高亮度光源等发出的非常强烈的光,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六)板书设计1.有关光的思考-太 阳 光、灯 光、烛光光源L L E D、荧 光(萤 火 虫、发 光 鱼)非光源:月光、镜面反射(镜子、金属等)的光等。教学后记:目标达成度:本节课亮点:3不足与改进:1.2光是怎样传播的第(2 )课 时一、教学内容:教育教科版5、
22、6页 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技能目标: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三、教学重点: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四、教学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五、教学准备: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等六、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回顾:声音传播方式导入(1)课前将小铃铛放入铁罐,课中进行摇晃,提问:大家猜一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知道的?(2)我们知道声音是以波的方式传播的。那手电筒的光是怎样到达黑板的呢?(教师打开手电筒,向黑板照射)2 .讨论:学生小组研
23、究并猜测比划光的轨迹。3 .交流:请同学用手来演示光的行进轨迹。4 .揭题:光是不是像这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4(板书课题)(-)活动开展1.探索: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 张 卡 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5)提示:课件出示完善后的实验过程:第一步:在 3 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上分别打一个小孔(已经打好);第二步:两端折边分别固定卡纸
24、,并直立在桌子上;第三步: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第四步: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卡纸作为纸屏;第五步:拉上窗帘,关闭灯光,保证室内处于昏暗环境。课件出示相关实验注意点: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需做23 次,直到能清晰地看到纸屏上的光斑为止。6.探究: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8.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探索(1)问题: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会看到什么现象?(2)猜想:引导学生猜测,说
25、自己的想法。(3)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第一步: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第二部:实验做3 次,直到能够清晰看到光斑。第三部:观察光斑,记录光的行进路线。(4)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53.研讨:光的传播(预设8分钟)(1)问题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交流:组织全班讨论。小结:当我们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后,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后,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板书:光是沿着直线传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