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pdf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pdf(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教案 数 学 学 科 教 学 计 划第 9 册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较主动积极,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期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全册教学1 .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象会不
2、一样。3.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目的要求4.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6.了解什么叫“中位数”,并会找出“中位数”,会 区 分“平均数”与“中位数。7.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
3、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教学进度安排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数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小数除法14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2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31 031解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量 一 量 找 规 律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2222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9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3第八单元:总复习总复习6教材重难点1.小 数 乘、除法。2 .简易方程。3 .多边形的面积。培优补差措施1.教师要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
4、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 优 生“吃得饱”,学 困 生“吃得了”,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2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进行每周一次的“星级挑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3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注意,下课督促他们即使地完成有关作业。适当的时候适当地降低作业的要求。4 .鼓励学生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减负提质措施1.在集体备课基础匕 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
5、、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2.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
6、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9.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7、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1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 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 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
8、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1.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 学 内 容: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 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 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用具:复习题表格一张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例1:风筝每个3.
9、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X 3=9元 5角X3=15角 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X3=10.5元理 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 X 3计算?3.5 X 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 5角3.5元 扩大到它的10倍 3 5角3X 3X1 0.5 元 1 0 5 角缩小到它的1/1 01 0 5 角就等于1 0.5 元(6)买
10、 5 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 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 2 X 5 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板书:0.7 2X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3)示范:0.7 2 扩大到它的1 0 0 倍 7 2-X 5-X 53.6 0 3 6 0缩小到它的1/1 0 0(4)回顾对于0.7 2 X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0.7 2 扩大到它的1 0 0 倍变成7 2,积也随着扩大1 0 0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 0 再缩小到它1/1 0 0。(提示
11、: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注 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5)专项练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 3.5 0.2 0 1 5.0 2把35 3缩小1 0 倍是多少?缩小1 0 0 倍呢?1 0 0 0 倍呢?判断1 3.5X 22.7 0(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 X4 0.7 X4 2 5 X7 2.5 X7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专项练习 练习一 4二、运用1、填空。4.5T()X 30.7
12、 4一()X3X2X 2(_ _ _ 1 3 5()X 3 X 31 0.5 元 X 5 X 53.3 6 0缩小到它的1/100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 5页的例3和 例4、“做一做”,练 习 一 第58题。)教学要求: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1、出
13、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X1.2)2、尝试计算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L 2X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示范: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X 0.8 扩大到它的1 0倍 X80.9 6 缩小到它的1/1 0 0200o第四步,再 增 加100克硅码,天平往硅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 一 个100克的祛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
14、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 0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看 书 第5 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J”。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4、小
15、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三、练习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四、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3、
16、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二、新知探究(一)探 寻 发 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
17、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a+b=2b+b。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
18、P 5 5页 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二)探 寻 发 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 d板),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 2倍),右边呢?
19、(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 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 X 2=2 d X 2 o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 c+2=4 d +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 示P 5 6的情景,问 要 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
20、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
21、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三、练习。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 袋花生,4 袋盐)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 0 0 克的盐和两袋2 5 0 克的花生。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 5 0 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4、一端放有两袋1 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 5 0 0 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五、小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22、:数学书P 5 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二、新知学习。1、解决问题。出示P 5 7 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 5 0 克。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
23、:1 0 0+x=2 5 0,x 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 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 5 0。(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 5 0-1 0 0=1 5 0。(3)把2 5 0 分成1 0 0+5 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 0 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 的值。(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 0 0 o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 的值等于1 5 0,将 1 5 0 代入方程,
24、左右两边相等。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3、练习。(做一做)齐读题目要求。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 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5X3=15=方程右边所以,x=3是方程的解。用同
25、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二、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 题,强调书写格式。三、小结。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二、新知学习(-)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