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
《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pdf(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象会不一样。3、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4、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2、,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6、了解什么叫“中位数”,并会找出“中位数”,会 区 分“平均数”与“中位数”。7、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教学进度安排单元教学内容课时数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法8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小数除法1 4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2用字母表示数3第四单元:简易方程解简易方程1 0整理和复习3量 一 量 找规律1平行四边形的面
3、积2三角形的面积2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2组合图形的面积2整理和复习2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9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3第八单元:总复习总复习6教材1.小 数 乘、除 法。重2.简 易 方 程。难点3.多 边 形 的 面 积。1、教师要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并教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优生“吃得饱”,学 困 生“吃得了”,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学高。2、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进行每周一次的“星级挑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措3、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平时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注意,下课督促他们即使地完成有关作业。适当的时候适当地降低作业的要求。施4、鼓励学生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1、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 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 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
5、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1、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例 1 和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 4 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教学
6、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 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例1:风筝每个3.5 元,买 3 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 0.5 元3.5元=3 元 5角 3元X3=9 元5角X 3=1 5 角 9元+1 5 角=1 0.5 元用乘法计算:3.5 X 3=1 0.5 元理解3 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 X 3 计算?3.5 X 3 表示什么?(3个 3.5 或 3
7、.5 的 3倍.)(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 3.5 元看作3 5 角3.5 元 扩大1 0 倍 3 5 角-X 3 X 31 0.5 元 1 0 5 角缩小1 0 倍1 0 5 角就等于1 0.5 元(6)买 5 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 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 2 X 5 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板书:0.7 2X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3)示范:0.7 2 扩大1 0 0 倍 7 2-X 5 X 53.6 0 3 6 0()0.7 4 _ _ _ _ _ _(
8、)X 3 X 3 X 2 X 2()_ _ _ _ _ _ 1 3 5 ()_ _ _ _ _ _ 1 4 82、做 一 做 书R 2三、体 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作业练习一 1、2、3五、板 书:小数乘整数13.5元-X 33 5角X 31 0.5元-1 0 5角例20.7 2扩大到它的1 0 0倍 7 2-X 5 X 53.6 )X 0.8 扩大到它的1 0倍 X 8-0.9 6 缩小到它的1/1 0 0 9 6200o第四步,再 增 加100克硅码,天平往祛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 高:2
9、(4)如果用S 表示三角形面积,用 a 和 h 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二)教学例1红领巾的底是1 0 0 c m,高 3 3 c 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 .由学生独立解答.2 .订正答案(教师板书)三、质疑调节(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教师提问:(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四、反馈练习(-)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 2 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1 .底 是 4.2 米,高是2 米;2 .底 是 3 分米,高是1.3 分米;3 .底 是
10、 1.8 米,高是.1.2 米;(三)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 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 6 平方厘米。()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五、作业:85页做做和练习十六1题板书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例1.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100X33+2=1650(cm)所以三角形面积=底乂高+2S=ah 4-2第四课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教学要求: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1、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具准备:展示台教学过程:-、基本练习1.填空。(1)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 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2、练习十六2题二、指导练习L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生用尺量-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
12、的面积相等?为什么?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2.练习十六第7题(1)让学生尝试分。(2)展示学生的作业可 能 有: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3、练习十六9*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三角形的面积=(底 2)X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 44.练习
13、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176m222 m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 术 方 法176X2+2 2,要 让学生明确176X 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六第8*题。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5题。课后记:第五课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 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投
14、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2 .新课展开第一层次,推导公式操作学具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指名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15、2)观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馈交流,推导公式。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梯形的面积=(上 底+下 底)X高+2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 果 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2。第二层次,深化认识。(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提问:想-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
16、,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2)引导操作。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说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第三层次,公式应用。(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2)学生尝试解答。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七第1、2 和 3 题。(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 和 6 题。4.全课小结。(略)课后记
17、:第六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92和 93页 练习十八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儿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第 一 个 图 形 是 什 么 形?它 的 面 积 怎 样 计 算?”学 生 口 答,教师在长方形图“第 二 个 图 形 呢?”学 生 分 别 口 答 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教 师:计 算 这 些 图 形 的 面 积 我 们 已 经 学 会 了,可 是 在 实 际 生 活 中,有些图形是 由 几 个 简 单 的 图 形 组 合 而 成 的,这 就 是
18、我 们 今 天 要 学 习 的 内 容,板 书:组合图形 面 积 的 计 算。二、认识组合图形1、让 学 生 指 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2、引 导 学 生 把 下 面 的 图 形,组 合 成 多 边 形(展 示 台 上 拼)对 学 生 的 拼 出 的 图 形,有 选 择 地 出 示 其 中 的 儿 个。(如 下 所 示)分 别 说 出 这 些 图 形 是 由 哪 几 个 简 单 的 图 形 组 合 而 成。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板题)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订正,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5 X 5+5 X 6
19、4-2=2 5+1 5=4 0 (平方厘米)5+(5+6)X 5 4-2=1 6 X 5 4-2=4 0 (平方厘米)2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 示 例1题目及图)。图表小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算,同时指名板演)5 X 5+5 X 2 4-2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2米 5+(2+5)X (5 +2)4-2 X 2小结: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儿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
20、 5米形,再分别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5米(比如图示,能容易找出所需的数据吗?)三、巩固初步1.做一做/书9 3页2 .练习十八/第1题3 .练习十八/第2题(1)由中队旗引入(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S总=S梯*2S总=5长一S三80205.练习十八/第3、4题四、拓展练习练习十八8*课后记:6 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 3题。教学目的: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3
21、、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g o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教学过程:一、信息交流。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大小。二、新课学习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
22、可能性也是相等的。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生举例.2、抛硬币试验(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抛硬币总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试验者抛硬币总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德摩根409220482044蒲丰404020481992费勒1000049795021皮尔逊240001201211988罗曼若夫斯基8064039699409413、师生小结: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面的
23、可能性是:o三、练习1、P.99.做一做2、练 习 二 十 第1-3题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1 0 1.例 2 及练习二H 一第 1 3 题。教学目的: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教学准备:投影仪、扑克牌教学过程:一、复习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