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基础知识识记手册-物理.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高考基础知识识记手册-物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基础知识识记手册-物理.pdf(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回 归 教 前 分 安 基 础知 识 架 胸 系 统 归 纳储 序 记 忆 小 组 落 剪精 准 宴 述 连 线 成 面根据高考考试说明编写前高考范围广,要记忆的基础知识较多。然而,遗忘是人的天性,要长时间地记住基础知识,需要定时定量地记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断地重复就是在给大脑多层次的灌输,这样才能长久记住。长时间记忆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准确的复述,即准确地复述学科的概念和基本观点即背考点;二是不断演练,即借助问题情境理解基础知识。怎么做呢?首先,纵向记忆知识点,即逐个记忆知识点。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12个小时),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背。无论怎么安排时间,
2、建议发出声音来,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检查。在逐个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知识的整理与记忆。既要宏观上记住知识体系,又要在微观上将界限把握准确清楚,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十分有益。其次,要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可以在记忆知识点的时候采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即自己问问题,然后再回答,带着问题回答既不容易走神,也会使记忆更深刻。再次,领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各知识连成片。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学会把知识串联起来有助于前因后果的梳理,先理解再记忆才能记得牢。本手册根据高考考试范围,将所有的基础知识按章节进行了1系统归纳,均是要求同学们必须熟记于心的知识要点和内容,并设计成小册子,便于随身携带,这给同学们提高了基础知
3、识的读背效率。那么,怎么有效地使用它呢?就此,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与使用建议。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 认 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工00记忆保f f l比率50n-JM (天)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适当
4、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恰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曩好。二、本手册的编排特色1、按章节系统归纳,同时又兼顾均衡了每天的识记量。2、以天为单位,设计了五轮记忆落实登记表,明确了学习日2期、记忆情况以及落实人。3、手册目录也设计成了对应五轮的登记表,用于登记每次记忆的熟练情况,这便于整体把握重难点内容。4、有些科目既有知识内容,又有常用题型的解题思路。三、本手册使用方法1、自主或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读背计划,按计划执行。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或同伴的作用,相互提问、相互鼓励、相互监督。3
5、、充分、高效利用时间,统筹规划好早读与零碎时间,如早读前、午饭前后、晚自习前、睡前等。可随身携带手册,一有空闲时间便进行读背。录好日期、达标情况。5、自己要及时将各天背诵情况及时记录在目录中相应轮次下,这有利于自己全景式地把握知识的掌握情况。6、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记牢后,还要注意以章为单位,把知识体系串起来,结成知识网络。4、每天的知识以能准确复述其内容、默写出公式为达标,小组组长、副组长为落实人,需记3基础知识识记表序号内容页码轮 次12345第章运动和力1第 1 节 静 力 学(1)12第 1 节 静 力 学(2)23第 1 节 静 力 学(3)34第 1 节 静 力 学(4)55第 2 节
6、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1)66第 2 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2)77第 3 节牛顿运动定律88第 4 节匀变速直线运动99第5 节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重要的结论1 01 0第6 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见模型1 11 1第7 节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1 3基础知识识记表序号内容页码轮 次2345第二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1 2第1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1 51 3第2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1 61 4第3节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变加速运动)(1)1 71 5第3节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变加速运动)(2)1 91 6第4节 万 有 引 力(1)2 01 7第4节 万 有 引 力(2)
7、2 11 8第三章机械能(1)2 31 9第三章机械能(2)2 4第四章动量2 0第1节动量守恒定律2 62 1第2节 碰撞与反冲运动2 8基础知识识记表3序号内容页码轮 次12345第五章静电场22第1节静电场(1)3023第1节静电场(2)3124第2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32第六章恒定电流25第1节电流、电功3426第2节 串、并联电路3527第3节欧姆定律36第七章磁场28第1节 电 磁 感 应(1)3829第1节 电 磁 感 应(2)3930第2节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4031第3节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41基础知识识记表第八章电磁感应序号内容页码轮 次1234532第4节
8、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几种典型运动42第九章交变电流33第 1节 电磁感应现象4334第 2 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4435第 2 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4536第 1节交流电的产生4637第 2 节 理想变压器_ _ _ _ _ _ _ _ _ _ _ _44笫十章近代物理38第 1节光电效应4839第 2 节原子结构4940第 3 节原子能50基础知识识记表序号内容页码轮 次1234541第 4 节氢原子52第 一 1 一章 选 修 3-342第 1节 分子动理论5343第 2 节内能5544第 3 节固体和液体5645第 4 节气体5746第 5 节热力学5947物理学史与物理学
9、家605第一章运动和力第 1 节 静 力 学(1)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o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重心: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三、弹力1.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直接接触。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2.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k是弹
10、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自身的性质决定,单位是N/m,x是弹簧长度的改变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轮 次12345日期情 况落实人1第 1 节 静 力 学(2)四、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处有弹力;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1)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时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2)实际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3、方向:沿两物体的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大小:O F W F m a x 五、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最大静摩擦力F m a x的计算:最大静摩擦力Fa只在刚好要发生相对滑动这一特定状态下才表现出来
11、,比滑动摩擦力稍大些,通常认为二者相等,即F m a x=)IFN。2、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其大小。物体有加速度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例如,水平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物块靠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 e =m 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六、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处有弹力;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方向:沿两物体的接触面,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大小:F=p FN,口为动摩擦因数,其值与两个物体的材
12、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1)FN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等于重力是特殊情况。(2)H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相对运动速度的大小都无关。轮 次12345日期情 况落实人2第 1 节 静 力 学(3)七、力的平衡物体处于平衡时,加速度一定为零,合外力一定为零,速度不 定为零,物体瞬时速度为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1、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它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则三力之间的夹角为120。2、应用正交分解法处理平衡问题时有:ZFx=o,F,=O八、力的合成与分解1.两个力的合力:山-用W尸引6+用。2.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
13、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己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3.如图,已知合力F不变,其中一分力E大小不变,分析另一 分 力F?大小和方向,用“三角形”法则,以F|Fi/、大 小 为 半 径 画 /H圆。F4.在 绳O A下端挂一物体,用绳O B拉物体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a保持不变,当绳O B由水平位置逆时针转90。过程中,方法是延长A O,从F的箭头端向A O的延长线做O B的平行线,由“三角形”法则可知,OA的拉力一直减小,OB的拉力3先减小再增大。5.四=tan。时,物体沿倾角为6的斜面匀速下滑,(与物体质量无关)当对物体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物体
14、仍保持匀速下滑;若物体原来静止在斜面上,当对物体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物体仍静止(自锁)。(注意:呼tan。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与物体质量无关;当对物体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时,物体加速度将变大。)6.“二力杆”(即轻质硬杆两端点受力)平衡时二力必沿杆两端点的连线方向。(也适用于弯杆)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4第 1 节 静 力 学(4)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8.支 持 力(压 力)一定垂直支 持 面 指 向 被 支 持(被 压)的物体,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9.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要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10.轻质
15、弹簧特点:(1)弹簧两端弹力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在任何情况下弹簧 所 受 合 力 都 为0,但加速度可以为任意值。(2)弹簧内部弹力大小处处相等,等于弹簧两端的弹力。(3)弹簧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其方向与弹簧的形变的方向相反.(4)形 变 明 显 且 不 能 突变.如 图 剪 断 细 线L 1,左图中小球做单摆运动,斜细线中拉力会由上退-突然变小为7gCOS。,cos 8而右图弹簧弹力不会突变.(5)如果弹簧一端撤去外力或被剪断,则弹力将立即消失.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5第 2 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1)一、质点、参考系1 .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
16、)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3)实质: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取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应认为是静止的,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运动结果一般不同。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二、位移、速度1.位移和路程 定 义: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由质点初位置指向质点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2)区别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联 系:
17、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2 .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对应位移的方向。(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6第 2 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2)二、惯性1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性质: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3 .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三、加速度
18、1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 .定义式:a=辞,单位为m/s2c3 .方向:加速度为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4 .根据a与v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加速还是减速(l)a和v同向(加速直线运动)a不变,v随时间均匀增大=,a增大,v减小得越来越快户减小,v减小得越来越慢2.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 本 单 位: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质量、长度和时间为三个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千克、米和秒为基本单位。(3)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7第 3 节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
19、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三、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4、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口寸作用规律,加速
20、度跟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5、物体受力的瞬间,立即获得加速度,而由于惯性,速度不会立即产生变化。三、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8第 4 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1 .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x =A t +B t2,式中加速度a=2 B(r t i/s2)初速度 v()=A (m/s)o x-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如果
21、画t图线则是直线(因为二 =1+及,t线性关系)。2 .v-t 图像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图像上各点切线的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方向,斜率为正则加速度为正方向,但物体不一定在加速,因为可能速度是负值;某段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数值上等于该段时间内的位移;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象限代表速度的方向。3 .追赶、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时一定满足:V i q=V为 减静止开始的匀加速去追匀速:当 V 4 j=V为 加 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必须满足:位移相等,时间相等。开 始 A 与 B 相 距 5,当A 追 上 B:SA=SB+AS
22、O相向运动相遇时:SA+SB=AS注意:被追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追上之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4、两类动力学问题(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己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类: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以加速度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由力求运动由运动求力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9第5节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重要的结论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1T内、2 T内、3 T内 位移比:Si:S2:S3=l2:22:321T末、2T末、3T
23、末 速度比:V|:v2:V3=l:2:3 第 一 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 的位移之比:S :S|:S|u=l:3:5 Ax=aT2,xin-xn=(m-n)aT2(此式初速度不为零也成立,常用于处理纸带问题)位移等分(S。):IS。处、2 so处、3 so处 速度比:V1:V2:v3:-Vn=1:应:百:(用v?=2ax推导)经 过1 So时、2 so时、3 so时 时间比:(用x=a/2推导)经过第一个S。、第二个So、第三个So-时间比(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44 4:1:(啦-1):(6-伪:-Jn 1)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V=V“2 =v0+v,5,+S,2-2
24、T(处理纸带问题)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4”=生土土,中间位置速度 2=U V“2轮 次12345日 期情 况落实人10第 6 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见模型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pg2.沿光滑斜面向下滑的物体:a=g sinG3.沿粗糙斜面向下滑的物体:a=g(sin0-gcosQ)沿粗糙斜面向上滑的物体:a=g(sin。+RCOSO)4.沿如图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图底边相等,图高度相等。/一当8=45时间最短,。增大,时间变短o a小球下落时间相等 小 速孑温 利为5.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处理方法: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内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F,与有无摩擦
25、C T,+m2(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N 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an0光滑,相对施止时 弹 力为零轻 绳,相 对 静 止 时 光 滑,支持力为零7.如图示物理模型,两物体刚要脱离时:相互作用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11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司 曲 侬)至 最 高 点 在 力F作用下与加遁近期脱嘉时在原长脱离时弹量处于压缩“=占 侬在 力F作用下匀加速运初I脱离时弹簧处于伸长。=吆 Fm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与失重:(1)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或加速度分量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基础知识 识记 手册 物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