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十四章).pdf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十四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十四章).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使其在病理学上具有与其他器官不同的特点:A.病变定位与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密切;B.同一种病变发生在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后果;C.不同性质病变可导致相同的后果;D.除共性病变外,常见一些顿外器官所不具有的特殊病变表现,如神经元变性坏密 髓 鞘 脱 冬 胶 质 细 嵋 或 翅 哒 等;E.颅内无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性细胞来自血液循环;F.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具有双重影响,颅骨保护,也引起颅内高压,血-脑 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V i r ch o w-R o b i n间隙)限制炎症向脑实质扩展,也影响某
2、些药物进入脑内发挥作用;G.颅外器官的恶性肿瘤常可发生脑转移,但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则极少转移至颅外。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一、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神 经 元(n e u r o n)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等极为敏感。(二)神经元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急性坏死神经元急性坏死又称红色神经元(r e d n e u r o n)。【胞质尼氏小体(N i s s l b o d y)消失,H E深红染,继而细胞核溶解消失,残留细胞轮廓或痕迹称鬼影细胞(g h o s tce l l)o 红色神经元最常见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和小脑P u r k i n i y细胞。2.单纯性神经元萎缩(s i
3、 m p l e n e u r o n a l a t r o p h y)神经元慢性渐进性变性以至坏死的过程,多见于缓慢进展、病程较长的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特征性表现为神经元胞体及胞核固缩、消失,无明显尼氏小体溶解,一般不伴炎症反应。3.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central chromatolysis)常由病毒感染、缺氧、V B 缺乏及轴突损伤等引起。表现为神经元肿胀变圆、核偏位,胞质中央尼氏小体崩解,进而溶解消失,或仅在细胞周边区有少量残留,胞质呈苍白均质状。系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所致,由于游离核糖体使神经元蛋白质合成代谢大大增强,故早期病变可逆,若病变因长期存在,可导
4、致神经元死亡。4.包涵体形成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和变性疾病。如 Par k i n s o n 病患者黑质神经元胞质中Lew y 小住;狂犬病时海马和脑皮质锥体细胞胞质中的Neq r i 小体,具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包涵体可同时出现在核内和胞质内。神经元胞质中出现的脂褐素多见于老年人,源于溶酶体的残体。5.神经原纤维变性(neurofibrillary degeneration)用镀银染色法在A l z er m er 病等的皮层神经元细胞质中可显示神经原纤维变粗,并在胞核周围凝结卷曲呈缠结状,又称神经原纤维 缠 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o电镜下为直径7-10nm
5、双螺旋微丝成分,是神经元趋向死亡的一种标志。除变性的原纤维外,细胞其余部分最终消失,残留变性的原纤维常聚集成团,引起胶质细胞反应,形成老 年 斑(senile plaque)o(二)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l.Wal l er 变 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三个阶段:A.轴索断裂崩解,远端和部分近端的轴索(包括所属髓鞘)发生变性、崩解、被吞噬消化;B.髓鞘崩解脱失,游离出脂滴;C.细胞增生反应,即吞噬细胞增生吞噬崩解产物。2.脱髓鞘(demyelination)Schwann细胞变性或髓鞘损伤导致髓鞘板层分 离,肿 胀、断裂,崩解形成脂滴,进而完全脱失称脱髓鞘,此时轴索相对保
6、留。随病情发展,轴索可出现继发损伤。可发生于脱髓鞘疾病,称原发性脱髓鞘。创伤、感染和缺氧等引起的脱髓鞘称为继发性脱髓鞘。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Neuroglia包括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和室 管 膜 细 胞(ependymal c e ll),总数是神经元的5 倍。(一)星形胶 质 细 胞(astrocyte)的基本病变1.肿胀缺氧、中毒、低血糖、海绵状脑病等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后,最早出现的形态变化。核明显增大、染色质疏松淡染。如损伤因子持续存在,肿胀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逐渐皱缩、死亡。2.反应性胶质化(reactive astrogl
7、iosis)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增生肥大,形成大量胶质纤维,最后成为胶质瘢痕。胶质瘢痕没有胶原纤维和相应间质蛋白,故机械强度较弱。缺氧、感染、中毒、低血糖均能引起增生。3.淀粉样小体(corpora amylacea)老年人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聚集,形 成 在 HE染色呈圆形、向心性层状排列的嗜碱性小体,称为淀粉样小体。多见于星形胶质细胞突起丰富的区域如软脑膜下、室管膜下和血管周围。4.Rosenthal 纤 维(Rosenthal fiber)Rosenthal纤维是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和突起中形成的一种均质性、毛玻璃样嗜酸性小体,圆形、卵圆形、长形和棒状,PATH染色呈红色至紫红色。Ro
8、senthal纤维是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丝变异形成,常见于一些缓慢生长的肿瘤如毛细胞型胶质细胞瘤和慢性非肿瘤性疾病中胶质 纤维增生区(如多发性硬化)。(二)少突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卫 星 现 象(satellitosis):正常时在灰质中1-2 个少突胶质细胞常分布于单个神经元周围,如果一个神经元由 5 个 或 5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为卫星现象。意义不明。(三)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Microglia并不是真正的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系统,各种损伤可导致其快速活化,常见病变:1.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如乙型
9、脑炎。2.小胶质细胞结节(microglial nodul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脑炎时,常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后者聚集成团,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3.格子细胞(gitter cell)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神经组织崩解产物 后,胞体增大,胞质内出现大量脂质小滴,HE染色呈空泡状,称格子细胞或泡沫细胞,苏 丹 III染色阳性。(四)室管膜细胞的基本病变各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局部室管膜细胞丢失,由室管膜下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充填缺损,形成众多向脑室面突起的细小颗粒,称为颗粒 性 室 管 膜 炎(ependymalgranulation)o 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广泛室管膜损伤。
10、残留的室管膜细胞内可出现病毒包涵体。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最常见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和脑积水。一、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颅内压升高侧卧位脑脊液压持续超过2kPa(正常0.6-1.8kPa)时,即为颅内压增高。主要原因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脑积水。三个时期:L 代偿期反应性血管收缩、脑脊液吸收增加和/或形成减少,使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容量相应减少。2.失代偿期占位性病变、脑水肿超过顿腔容纳程度。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血压升高及反应性脉搏变慢,甚至脑疝形成。3.血管运动麻痹期脑组织灌注量减少,脑缺氧造成脑组织损害和血管扩张,继而引起血管运动麻痹,加重脑水
11、肿,引起意识障碍或死亡。()脑 疝 形 成(herniation)1.扣带回疝又称大脑镣下疝,一侧大脑半球占位病变引起,疝出的扣带回背侧受大脑镰边缘压迫形成压迹,受压处脑组织可发生出血、坏死。大脑前动脉的脱月氐体支也可因受压而引起相应脑组织梗死。2.小脑天幕疝又称海马沟回疝。后果:A.同侧动眼神经在穿过小脑天幕孔处受压而引起同侧瞳孔一过性缩小,继而散大固定,同狈1 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中脑及脑干受压后移,可致意识丧失;导水管变窄,脑脊液循环受阻加剧卢页内压增高;血管牵拉过度,引起中脑和桥脑上部出血梗死,可致昏迷和死亡;C.中脑侧移,使对侧中脑的大脑脚抵压于该侧小脑天幕锐利的游离缘上形成压迫性
12、 Kemohan切迹;D.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同侧枕叶距 状 裂,脑组织出血性梗死。3.小脑扁桃体疝又称枕骨大孔疝。颅内高压或后卢页窝占位病变引起。疝入枕骨大孔的小脑扁桃体和延髓呈圆锥形,腹侧出现枕骨大孔压迹。生命中枢及网状结构受损,严重时可致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二、脑水肿Brain edema是指脑组织内液体过多贮积而引起脑体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缺氧、创伤、梗死、炎症、肿瘤和中毒均可伴发。脑易水肿与下有关:A.血-脑 屏 障 的存在限制了血浆蛋白通过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运动;B.脑无淋巴管运走过多液体。()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edema)最常见,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结果。常见于
13、脑肿瘤、出血、外伤或炎症等。(二)细 胞 毒 性 脑 水 肿(cytotoxic edema)多由缺血缺氧、中毒引起细胞损伤,钠钾泵失活,细胞内水、钠潴留所致。很多疾病中,两种脑水肿常合并存在,缺血性脑病时更为显著。肉眼:沟浅回平,白质水肿明显,脑室缩小。光镜下:血管源性时,脑组织疏松,细胞与血管周围间隙变大,有大量液体积聚;细胞毒性时,细胞体积增大,胞质淡染,细胞外和血管周围扩大不明显。三、脑积水脑 室 系 统 内 脑 脊 液 含 量 异 常 增 多 伴 脑 室 持 续 性 扩 张 状 态 称 脑 积 水(hydrocephalus)o 原因:A.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脑囊虫、肿瘤、畸形、炎症
14、、外伤、蛛血等。脑室内通路阻塞引起的脑积水称阻塞性脑积水或非交通性脑积水;B.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常见脉络丛乳头状瘤(分泌过多脑脊液)、慢性蛛网膜炎(蛛网膜颗粒或绒毛吸收脑脊液障碍)等,非阻塞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弓 I起。途径:A.血源性感染;B.局部扩散;C.直接感染。创伤或医源性;D.经神经感染:如狂犬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一、细菌性感染疾病()脑 膜 炎(meningitis)包括硬脑膜炎(pachymeningitis)和 软脑膜炎(leptomeningitis)o 现在脑
15、膜炎一般是软脑膜炎,包括软脑膜、蛛网膜和脑脊液的感染,严重或病程长可累及脑实质引起脑膜脑炎。基本类型:化脓性(多细菌)、淋巴细胞性(多病毒)、慢 性(结 核、梅毒、布鲁期枉菌、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散发性,冬春可流行。多儿童和青少年。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症状,严重可中毒性休克。病因及发病机制脑膜炎双球菌具荚膜,能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感染后可成为带菌者,或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2-3%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病理变化1.上呼吸道感染期鼻咽部黏膜繁殖,2-4 天
16、潜伏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约 1-2 天后,部分患者进入败血症期。2.败血症期大部分病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为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所致的出 皿 因内毒素作用,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晨)O3.脑膜炎症期肉眼: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严重处蛛下充满黄色脓性渗出物,边缘病变轻处可见沿血管分布,脓性渗出物可累及矢状窦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交 叉 池、脚间池)。炎性渗出物阻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镜下:蛛下大量中心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细胞内外均有病菌,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皮质可轻度水肿。严重时可使脑实质神经元
17、变性,称脑膜脑炎。病变严重引起脉管炎和血栓形成,导致缺血和梗死。临床病理联系1 .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和屈 髓 伸 膝 征(K e r n i n g s i g n)阳性。婴幼儿腰背部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可形成角 弓 反 张(e p i s t h o t o n u s)。2.颅内压升高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小儿前囱饱满。3.脑脊液改变压力增高,混浊或脓性,细胞及蛋白含量增多,糖减少,有病菌。结局和并发症极少数并发后遗症:A.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B.卢页神经受损麻痹:耳聋、视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C.颅底部动脉炎致阻塞性病变,脑梗死。少数病例起病急骤,
18、病情危重,称暴发性流脑。两型:1.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主要表现败血症性休克,脑膜的炎症病变较轻。短期即出现皮肤和黏膜的广泛性出血点和瘀斑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过去认为因严重感染致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及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所致,并称为华-佛 综 合 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o 现认为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中毒性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两者相互影响,病情进一步恶化的结果。2.暴发性脑膜脑炎主要内毒素作用使脑微循环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脑组织瘀血和大量浆液渗出,进而发生严重脑水肿。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频
19、繁呕吐,常伴惊厥、昏迷和脑疝形成。(-)脑脓肿多为葡萄球球、链球菌等需氧菌,近来厌氧菌属无芽胞革兰阴性菌、类杆菌等也常见。血源感染常多发性,分布于大脑各部;局部感染灶直接蔓延常单个,如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额窦炎。急性无包膜,可因破入脑室,脑室积脓迅速致死。慢性边缘可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包膜,境界清楚,周围水肿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二、病毒感染性疾病多种病毒均可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ep i d em i c en c ep h al i t i s B)是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之交流行,与冬季发生的甲型昏睡型脑炎不同,故名乙型脑炎。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高热、嗜睡、抽搐
20、、昏迷等。儿童发病明显高于成A.尤 以 10岁以下为多,约 50-70%。病因及发病机制噬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有 膜 RNA病毒,传染源为乙脑病人、家畜、家禽,传播媒介为库蚊、伊蚊和按蚊,我国主要是三节吻库蚊。机制:病毒先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入血引起短暂病毒血症。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者,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而致病。受感染神经细胞表面有膜抗原,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与其结合,同时激活补体,通过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神经细胞损伤,是本病发病基础。病理变化广泛累及脑实质、脊髓,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炎细胞。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丘最严重,小脑皮质、丘
21、脑和桥脑次之,脊髓最轻,常局限于颈段脊髓。肉眼:软脑膜充血、水肿,沟浅回平,切面脑组织充血水肿,严重者脑实质有散在点状出血,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软化灶,境界清楚,弥散分布或聚集成群,一般以顶叶及后脑等处最明显。镜下:1.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小灶性出血,脑水肿,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仅在早期有不多中性粒细胞,炎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或 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淋巴细胞套。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核偏位。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可见卫星现象(少突角质细胞)有嗜神经现象(小胶质细胞)O
22、3.软化灶形成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称筛状软化灶,对本病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意义。可形成胶质瘢痕。4.胶质细胞增生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后者多位于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或小血管旁,聚 集 成 团,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临床病理联系早期高热、全身不适等毒血症表现。神经细胞广泛受累和脑实质炎性损害时可出现嗜睡、昏迷。脑神经核团受损严重可出现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桥脑和延髓受损可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脑水肿,顿压高,头痛呕吐。脑疝,可致死,脑膜有轻度炎症反应,也有脑膜刺激症状。多数治疗后痊愈。三
23、、海绵状脑病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以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海绵状退行性变为特征。包括克-雅 病(Greutzfeldt-Jacobdisease,CJD)、库 鲁 病(kuru disease)、致 死 性 家 族 性 失 眠 症(fatal familialinsomnia,FFI)、Gerstomann-Straussler综合征,以及动物的疯牛病、着瘙痒症等。病因及发病机制致病因子是一种被称为prion的糖脂蛋白,又称肮 蛋 白(prion protein,PrR),又称 PrP(肮蛋白)病。正 常 PrP(Prpc)是神经元的跨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患病 时 蛋
24、 白 构 型 自 螺 旋 转 变 为 折 叠,这种异常的PrP(PrPsc)不能被降解,同时具传染性,而且可将宿主P r p c复 制 成P r p s 这种异常P r P可在神经系统中沉积并导致神经系统病变,故目前将其归为一种蛋白质构型病。人 类P r P蛋白的控制基因位于第2 0号染色体,称 为P R N P基因,具有一个开放的读码框架和一个外显子,对来自任何种系的具转染力的P r p s c高度敏感。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主要累及大脑皮质,有时基底核、丘脑、小脑皮质也可受累。大脑萎缩。镜下:神经元胞质内及神经毡(n e u r o p il)(即神经突起、胶质细胞突起构成的网状结构)出现大量
25、空泡,呈海绵状外观,伴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缺失和反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P r p s c在细胞间质中大量沉积形成库鲁斑(ku r u p la q u e),呈现刚果红和P A S阳性染色,多见于G S S小脑和变异性C J D的大脑皮质。电镜:空泡内含有与细胞膜碎片相似的卷曲结构。临床多以人格改变起病,继而进行性智力衰退,无发热。克-雅 病C J D表现为为快速进行性痴呆,常伴步态异常和肌阵挛,往往起病后1年内死亡。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神经元原发性变性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系统疾病,常见 有Alz he ime r病、P a r kin s o n病、P ic k病、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题 总结 第十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