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考研复习大纲.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诊断学考研复习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考研复习大纲.pdf(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诊断学复习大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体征:是指医生客观检杏到的病人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症状学:主要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 37 C左右。在24小时内下午体 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C。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1、致热原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原:各种微生物
2、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病因与分类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多核甘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2)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2、非致热原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
3、疾病;血栓及栓塞疾病;颅内疾病;皮肤病变;恶性肿瘤;(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1、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1)低热:37.3 38 C;(2)中等度热:38.1 39 C;(3)高热:39.1 41 C;(4)超高热:41 C 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三阶段: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血管收缩
4、,浅层血流减少。无出汗。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上两种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 40 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散热大于产热。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千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热
5、型: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形:为热烈。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 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 C以上,波动幅度大,2 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
6、状热:体浦逐渐上升达39 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 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注意:1、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2、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1、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2、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4、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 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5、肝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6、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状 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
8、,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7、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8、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9、鼠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皮肤黏膜出血: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皮肤黏膜出血病因与发生机制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1、血管壁功能异常:当毛细血管壁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受损伤时则不能正常地收缩发挥止血作用,而致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1)
9、遗传性HI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等。(2)过敏性紫性、单纯性紫性、老年性紫性及机械性紫瘢等。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C或维生素B3(烟酸)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等。2、血小板异常: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消耗过多。血小板增多。(3)血小板功能异常。3、凝血功能障碍:凝血过程较复杂,有许多凝血因子参与,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黏膜出血。(1)遗传性。(2)继发性,(3)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临床表现:表现为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
10、色斑,压之不退色,视出血面枳大小可分为瘀点(亦称出血点,直径不超过2mm)、紫瘢(直径3 5mm)和瘀斑(直径大于 5mm)。1、四肢对称性紫瘢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见于过敏性紫瘢。伴2、紫瘢伴有广泛性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见于血小板减少性随 紫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3、紫瘢伴有黄疽:见于肝脏疾病。状4、皮肤黏膜出血伴贫血和(或)发热:常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5、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见于血友病。水肿: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枳聚在局
11、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11、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发生机制病因和临床表现水肿I(3)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4)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降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2、钠水猪留:(1)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肾小球滤膜通透性降低。球-管平衡失调。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3、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多产生局部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全身
12、性水肿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水肿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低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撕部较为明显。颜面一般不出现水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此外,通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还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右心衰竭的其他表现。水肿全身性球肿病因和忻床表现2、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引起水肿。钠水潴留是肾源性水肿的基本机制。水肿特点:疾病早期晨间
13、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很快发展为全身水肿。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表现。肾源性水肿与心源性水肿的鉴别(详见教材P15)。3、肝源性水肿: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腹腔积液,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发生机制:门静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是水肿与腹腔积液形成的主要机制。4、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糖尿病。5、营养不良性水肿:发生机制: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
14、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1缺乏症,可产生水肿。水肿特点:水肿发生前常有体重减轻。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6、妊娠性水肿。7、结缔组织疾病所致水肿。8、变态反应性水肿。9、药物所致水肿。10、经前期紧张综合征。11、特发性水肿。12、功能性水肿:包括:(1)高温环境引起的水肿;(2)肥胖性水肿;(3)老年性水肿;(4)旅行者水肿;(5)久坐椅者水肿。注意:(1)水肿从上至下:肾源性水肿。(2)水肿从下至上: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3)水肿上下均明显:黏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局部性水肿:常见的有:1、炎症性水肿。2、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3、静脉回流障碍性水
15、肿。4、血管神经性水肿;5、神经源性水肿;6、局部黏液性水肿。咳嗽与咳痰常见症状伴随症状6咳嗽:肝肿大:可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而同时有颈静脉怒张者则为心源性。重度蛋白尿:常为肾源性,而轻度蛋白尿也可见于心源性。呼吸困难与发维:常提示由于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所致。心跳缓慢、血压偏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消瘦、体重减轻:可见于营养不良。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可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咳痰:痰液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1、呼吸道疾病:鼻咽部至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
16、均可引起咳嗽。如咽喉炎、喉结核、喉癌等可引起干咳。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结核及各种物理(包括异物)、化学、过敏因素刺激气管、支气管可引起咳嗽和(或)咳痰。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立2、胸膜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气胸或胸腔穿刺等均可空 引起咳嗽。因3、心血管疾病:二尖瓣狭窄或其他原因所致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或肺水肿时,因肺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或血性渗出物,可引起咳嗽和咳痰。4、中枢神经因素:从大脑皮质发出冲动传至延髓咳嗽中枢后可发生咳嗽。脑炎、脑膜炎时也可出现咳嗽。5、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咳嗽、胃食管反流
17、病所致咳嗽习惯性及心理性咳嗽等。发生机制:咳嗽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临床表现1、咳嗽的性质: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干咳或刺激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支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支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等。(2)湿性咳嗽:咳嗽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引起。(2)发作性咳嗽:见于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等。(3)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
18、(4)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宇衰竭、咳嗽变异性哮喘。3、咳嗽的音色:指咳嗽声音的特点。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2)鸡鸣样咳嗽:装现为连续阵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病或气管受压。(3)金属音咳嗽:常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管接压迫气管所致。(4)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衰、咳嗽与咳痰临床表现伴随症状4、痰的性状和痰量: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等。痰量:健康人很少很痰。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痰量多常见了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痰膜,且排痰与体位有关,痰量多时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象,即
19、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为坏死物质。(3)痰的颜色与气味: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痰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痰黏稠且呈拉丝状提示有真菌感染;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提示棘球蝴病(包虫病);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一般的痰无臭味)1、发热:常见于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等。2、胸痛:常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等。3、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喉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淤血、肺水肿、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等。4、咯血:见
20、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5、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支气管胸膜痰等。6、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局限性哮鸣音可见于支气管肺癌。7、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等。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少量咯血有时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严重者可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咯血与呕血的鉴
21、别(详见教材P18)常见症状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士要见了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1、支气管疾病:常见的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少见的有支气管结石、支气管腺瘤、支气管黏膜非特异性溃疡等。发生机制:主要是炎症、肿瘤、结石致支气管黏膜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黏膜下血管咯血破裂所致。2、肺部疾病:常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等;较少见于肺栓塞、肺淤血、肺寄生虫病、肺真菌病、肺泡炎、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在我国引起咯血的首要原因仍为肺结核。引起咯血的肺结核多为浸润型、空洞型肺结核和干酪样肺炎,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较少出现咯血。肺结核咯血的机制:结核病变使
2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导致痰中带血或小血块;如病变累及小血管使管壁破溃,则造成中等量咯血:如空洞壁肺动脉分支形成的小动脉瘤破裂,或继发的支气管扩张形成的动静脉痰破裂,则造成大量咯血,甚至危及生命。肺炎咯血的机制:炎症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黏膜下小血管壁破溃而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3、心血管疾病: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另有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发生机制:多因肺淤血造成肺泡壁或支气管内膜毛细血管破裂和支气管黏膜下层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4、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1、年龄:(1)青壮年咯血常
23、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等。(2)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纸烟20支/日义20年)者,应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的可能。(3)儿童慢性咳嗽伴少量咯血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须注意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可能。2、咯血量:(1)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2)中等量咯血:100500ml。(3)大量咯血: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大咯血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少有大咯血,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3、颜色和性状:(1)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出血性疾病所致的咯血为鲜红色。(2)铁锈色血痰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也可见可肺吸虫病和肺泡肺血
24、。(3)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克杆菌肺炎。(4)二尖瓣狭窄所致咯血多为暗红色。左心衰竭所致咯血为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6)肺栓塞所致咯血为黏稠暗红色血痰。咯血伴随症状支气管肺癌等。:多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胸痛:多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结核、肺栓塞(梗死)、支气管肺癌等。呛咳:多见于支气管肺癌、支原体肺炎等。脓痰: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继发细菌感染等。皮肤黏膜出血:见于血液病、风湿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杵状指(趾):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肺癌等。7、发绦黄疸:须注意钩端螺旋体病、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栓塞
25、等。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称也称。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等。1、中心性发维:特点:发组为全身性,除颜面及四肢外,也累及躯干,但受累常见症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病.因发缚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原因:多由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肺氧合作用不足导致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所致。肺性发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所致。常见-F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喉、气管、支气管的阻塞、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淤血、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断 考研 复习 大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