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 页,总分1 2 0 分,考试时间1 2 0 分钟。2、答卷前将试卷和答题纸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第一部分(15 题2 0 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当我们看到浪费粮食的一幕,一连串的惊人数字,让人毛骨修攵?,可 谓 是(b U h W nerI D,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久久难以平息粮食浸润着劳动者的汗水,不是用金钱随意可以(d i z&o)出来的东西。浪费粮食是对食物的亵渎,是罪过。(1)给加点字注音。毛骨快然 赘速(2)根据拼音,写出空缺的词语。b u
2、h a n er 1 1 ()d i z a o()【答案】(1).s ong ra n.x i6 d u(2).不寒而栗,缔造【解析】【小 问 1 详解】考查字音的识记。毛骨悚然:ma o g u s ong ra n,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极端害怕的感觉。亵渎:x ie d ii,轻慢,不尊敬。【小问2详解】考查汉字的识记。不寒而栗:b u h a n er 1 1,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注 意“栗”字的写法。缔造:d i z a o,创立或建立(伟大的事业)。注 意“缔”的字形。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赏赐百千强。(木兰诗)(2)无丝竹之乱耳,。(刘 禹 锡 陋
3、室铭)(3)浩荡离愁白日斜,。(龚 自 珍 己亥杂诗)(4)陆 游 的 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蕊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5)孟母三迁的故事突出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 爱莲说中“,”则表现了与之不同的观点。【答案】.策勋十二转.无案牍之劳形.吟鞭东指即天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策、勋、案、牍、鞭、淤、濯”等字容易写错。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4、A.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逆转韩国女足夺得冠军,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荡气回肠。B.小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值得每位同学学习的。C.这件案子案情扑朔迷离,让当大队长的舅舅忙得焦头烂额。D.期末考试小明成绩进步明显,班主任王老师盛赞小明是吴下阿蒙。【答案】C【解析】【详解】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女足夺冠不是英勇悲壮的事迹,不符合语境;B.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句中指学生向老师请教,不符合语境;C.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符合语境;D.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
5、讥缺少学识、文才者。和“盛赞”相矛盾,不符合语境;故选C。4.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是清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两人同列“唐宋八大家”。C.“铭”和“说”都是现代文体名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宋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商隐合称“李杜”。【答案】B【解析】【详解】A.“木兰诗是清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错误。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C.“
6、铭和 说 都是现代文体名称”错误。“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古代五大文体:序、铭、说、记、书;D.“宋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商隐合称 李杜”错误。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故选B o5 .居家防疫期间,尤显自律的艰难和可贵。小明的爸爸近来体重猛增,体态臃肿。妈妈多次唠叨无果,家里气氛紧张,可爸爸依旧我行我素,拒不参加健身运动。请根据下面语境完成问题。如果你是小明,应该怎样劝说父亲加强锻炼,增强自律性呢?(6 0字左右)【答案】爸爸,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大保障,也是家庭快乐的基础,请您多参加健身运动,注意饮食,相信您会严格自律,成为我和妈妈的榜样。【解析】【详解】本
7、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此题为劝说类题目,要求措辞礼貌、婉转;语言流畅、生动。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仔细阅读情境,针对的问题是爸爸居家防疫期间体重猛增,体态臃肿,妈妈劝说无果,爸爸拒不参加健身运动。劝说的目的是让爸爸锻炼身体,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以小明的口气拟写,称 呼 为“爸爸”;然后针对爸爸的问题,阐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最后鼓励爸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律的习惯,做家庭的学习榜样。注意语言要得体,讲明道理,多多鼓励,并注意字数的要求。示例:爸爸,身体健康对于您和我们的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您的身体健康,您一
8、定要锻炼身体,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做我的学习榜样,好吗?第二部分(621题50分)一、(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6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 所建。7 .请描绘一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示的画面。【答案】6.陈子昂 .招 贤 纳 士(本空意思对即可)7.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不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
9、作。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做答此题,可透过以下三种途径思考画面题:(1)理解诗句内容(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示例: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10、然流泪了。因此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也看不见未来英杰,诗人所能看见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I日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二、(共 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回答下面小题。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日:“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
11、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日:“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 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选 自 三国 志 吴 志 吕 蒙 传 ,有改动)【注】虞:意料,预料。造次:鲁莽,轻率。拊(依):抚摩。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蓼讨山越 数(3)计家可不豫定 安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2)君富顾之(4)肃于是越席砥之宜_ _ _ _
12、 _ _ _ _ _ _ _ _就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0 .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11.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蒙始就学,骂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日:“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节选自裴松之注引 江表传,有改动)【答案】8.(1)屡次 .(2)应当 .(3)怎么 .(4)接近,靠近9.(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10.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
13、为尊重和亲近。11.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多次征伐山越。数:屡次。(2)句意:您应当去拜访他。宜:应当。(3)句意: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安:怎么。(4)句意: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就:接近,靠近。【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探,探寻;安,怎么;得,获得、捕捉。(2)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显,显赫;以,用;故意,原来的态度;待,对待。【
14、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鲁肃对吕蒙”在文中找到切题的语句进行分析。之前是“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后来是“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由此可知,一开始是轻视,以老眼光看吕蒙,后来听了吕蒙的五种应对方法后,态度变为尊重和亲近。【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中的“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学习很勤奋、变得学识渊博的人。根据选文内容“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因为肃画五策”可知,他是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他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邓当
15、是孙策的部将,多次征伐山越。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地跟随邓当的队伍去袭击山越反叛者,邓当回头看到了吕蒙,大吃一惊,大声呵斥制止他,但他不听。回来后邓当将此事告诉吕蒙母亲,他母亲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这贫贱的日子难生活下去,说不定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再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怜惜而饶恕了他。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 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
16、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抚摩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节选材料】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专心一意,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老儒生都比不上。后来鲁肃(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
17、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三、(共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陕北柳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chuan)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
18、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阳。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19、。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题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楔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幸福而骄傲。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阚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橡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一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
20、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1 2.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陕北柳”生命成长历程,根据文意完成填空。插杆生根奉献椽子一13.文章
21、第二段 什么把柳树和其它树木一起写(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1 4.赏析词句。(1)“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分 析“甜”的意思是什么?(2)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地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1 5.通读全文,说说陕北柳有什么特点。【答案】12.长枝成椽(茁壮成长).腐 烂 入 泥(枯朽老去)13.将陕北柳与其进行对比,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点。14.(1)甜指的是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甘甜。
22、(2)运用排比,多方面表现了陕北柳经历了无数磨难,“始终坚持”更表现柳的顽强不屈。1 5.一是树身短粗,伞状翠绿;二是普通平凡辛勤劳碌(繁衍后代);三是顽强,任劳任怨;四是不计自己得失,乐于奉献。【解析】【1 2 题详解】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按照文章线索“柳树”和时间顺序,可以从文章找到柳树的生长过程。由“插杆生根”可知,此处对应文章第段“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由“奉献椽子”可知,此处对应文章第段”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
23、第段“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由文章第段“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可知,空为:长枝成椽;由第段“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可知,空为:腐烂入泥。1 3 题详解】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保定市 安新县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