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微生物检验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微生物检验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微生物检验三.pdf(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微生物检验三1、病毒侵入细胞需首先吸附于细胞膜上特异性病毒受体,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决定病毒核酸是否具有感染性B.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被中和抗体阻止C.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决定感染的细胞亲嗜性D.若细胞表面的受体已被结合,可出现病毒感染干扰现象E.各种病毒的受体不同2、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不具有的功能是0A.抗细胞凋亡作用B.保护病毒核酸C.转化宿主细胞D.具有酶功能E.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3、子代病毒释放的途径不包括()A.细胞融合释放B.通过细胞间桥释放C.细胞裂解释放D.出芽释放E.整合释放4、对病毒干扰现象的错误叙述是()A.可以使感染自
2、然停止B.与干扰素产生有关C.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D.与病毒竞争吸附细胞受体有关E.与缺损干扰颗粒有关5、正链R N A病毒的核酸特点是()A.需转录后才能翻译病毒蛋白B,可直接作为m R N A翻译病毒蛋白C.自身带有聚合酶D.只能携带部分遗传信息E.3 端自身折叠起引物作用6、多数病毒的脱壳依赖于()A.病毒的溶酶体酶B.病毒的蛋白酶C.病毒的脱壳酶D.细胞的溶酶体酶E.细胞的核酸酶7、缺陷病毒的产生是由于0A.包膜的缺陷B.衣壳的缺陷C.基因的缺陷D.复制酶的缺陷E.刺突的缺陷8、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类型为0A.单股正链R N AB.单股正链D N AC.单股负链R N AD.单股负链D N
3、AE.单股正链R N A,二聚体9、病毒遗传信息从R N A转为D N A的过程称为()A.基因转化B.噬菌体转导C.基因变异D.反转录E.基因重组1 0、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流感病毒E.H I V1 1、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A.感染性B.血凝特性C.抗原性D.诱导干扰素的能力E.融合细胞特性1 2、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狂犬病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流感病毒E.H I V1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是()A.60,3 0 分钟能杀死所有病毒B.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能耐受反复冻融C.大
4、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1 4、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感C.麻疹D.狂犬病E.风疹1 5、下述哪种病原体不能直接接触传播()A.腺病毒B.巨细胞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1 6、不能通过输血传播的病毒是()A.E B 病毒B.巨细胞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7、下述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丙型肝炎病毒C.乙型肝炎病毒D.乙型脑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1 8、消化道感染的病毒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鼻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H I
5、 V1 9、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的病毒()A.森林脑炎病毒B.登革热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病毒E.日本脑炎病毒20、下述除哪项外,病毒与肿瘤有关系()A.HAV一肝癌B.12型单纯疱疹病毒一子宫颈癌C.EB病毒一恶性淋巴瘤D.乳头瘤病毒一子宫颈癌E.HBV一肝癌21、下述除哪项外,都可以引起垂直感染()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正黏病毒D.巨细胞病毒E.HIV2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不包括0A.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B.潜伏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显性感染2 3、不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乙型脑炎病毒C.麻疹病毒D.汉坦病毒E.狂犬病病毒2
6、4、关于病毒的感染类型,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隐性感染B.急性病毒感染C.显性感染D.持续性病毒感染E.以上均不是2 5、一般保存病毒毒种的最佳温度是()A.4 B.-2 0 C.3 7D.-70 E.-8 0 2 6、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A.单纯疱疹病毒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C.腺病毒D.E B 病毒E.H I V2 7、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A.吞噬病毒B.杀伤病毒C.直接破坏病毒D.作用于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的增殖E.通过细胞免疫起作用2 8、下列哪种病毒与卡波西肉瘤有关()A.人疱疹病毒-8B.鼻病毒C.柯萨奇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2 9、病毒引起宿主
7、细胞死亡的机制不包括()A.影响细胞溶酶体B.诱发细胞凋亡C.阻断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合成D.诱发免疫病理E.基因整合使宿主细胞死亡3 0、制备病毒疫苗是最常选用()A.次代细胞培养B.传代细胞培养C.原代细胞培养D.人胚二倍体细胞培养E.器官培养3 1、下列哪种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A.交沙霉素B.阿糖腺首C.阿昔洛韦D.金刚烷胺E.拉米吠定3 2、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是()A.免疫血清B.反义核酸C.干扰素D.亚单位疫苗E.转移因子3 3、检测病毒抗体的三种方法是()A.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 C R,血凝抑制试验C.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8、D.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凝抑制试验,P C R3 4、计算病毒体数量的单位是()A.I DB.蚀斑C.L DD.菌落E.P F U/ml3 5、下列核酸类型为R NA的病毒是()A.单纯疱疹病毒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腺病毒E.流感病毒3 6、不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组病毒是()A.风疹病毒,E B 病毒,腺病毒B.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C.流感病毒,麻疹病毒,E C H O 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E.流行性乙脑病毒,轮状病毒3 7、流行性腮腺炎常见的并发症是()A.无菌性脑炎B.睾丸炎C.卵巢炎D.肺炎E.肾炎3 8、均属于黏病
9、毒的一组病毒是0A.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B.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C.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D.流感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 C H O病毒E.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E B病毒3 9、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A.甲型流感病毒B.乙型流感病毒C.流感病毒D.丙型流感病毒E.副流感病毒4 0、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中不包括()A.血凝素吸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B.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症状C.提高飞沫传播D.全身症状由病毒血症引起E.体弱可以并发细菌性肺炎而致死4 1、感染后不易形成持久免疫的是()A.副流感病毒B.鼻病毒C.麻疹病毒D.脊髓灰质
10、炎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4 2、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错误叙述是()A.具有膜融合活性,促使病毒释放B.可破坏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促使病毒释放C.结构为蘑菇状的糖肽四聚体D.具有抗原性且易变异E.其相应抗体可阻止病毒释放4 3、对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转变的错误叙述是()A.属质变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C.H A和(或)N A变异幅度大D.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E.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4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A.决定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B.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蛋白C.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D.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E.其相应抗体可以中和感染4 5、流感病后
11、的免疫特点不包括()A.中和抗体为血凝素抗体B.呼吸道黏膜局部s l gA 是抵抗再感染的最主要抗体C.体液免疫可以产生多种抗体D.中和抗体各亚型间有交叉免疫E.细胞免疫对清除黏度有重要作用4 6、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流行病学特征B.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C.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D.血凝素E.神经氨酸酶4 7、抗流感病毒再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A.神经氨酸酶抗体B.细胞免疫C.血凝素抗体D.干扰素E.核蛋白抗体4 8、对流感病毒血凝特性的错误叙述是()A.凝集机制是血凝素吸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B.出现血凝现象表明宿主细胞内有流感病毒复制C.能凝集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红细胞D.血凝试
12、验可以鉴定流感病毒E.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抑制4 9、感染后临床体征表现为口颊黏膜处K o p l i k斑的是()A.副流感病毒B.腮腺炎病毒C.流感病毒D.腺病毒E.麻疹病毒5 0、感染机体可获终生免疫的病毒不包括()A.脊髓灰质炎病毒B.麻疹病毒C.腮腺炎病毒D.甲型流感病毒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5 1、最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是()A.副流感病毒B.腮腺炎病毒C.流感病毒D.腺病毒E.麻疹病毒5 2、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的抗原结构是()A.甲型流感病毒的H AB.乙型流感病毒的H AC.甲型流感病毒的N AD.乙型流感病毒的N AE.M蛋白5 3、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最常接种于()A.
13、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B.鸡胚尿囊腔C.小鼠腹腔D.人胚羊膜细胞E.H el a细胞5 4、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原因是()A.核蛋白易受理化因素影响而变构B.基质蛋白受干扰素影响合成受阻C.R N A分节段而易于发生基因重组D.H A,N A和相应抗体结合导致灭活E.脂溶剂裂解脂质包膜发生L型变异5 5、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主要的中和性抗体是()A.I gAB.I gMC.I gGD.s l gAE.I gE5 6、肠道病毒基因组中,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是()A.P 1 区B.P 2 区C.V p gD.P 3 区E.p o l y(A)5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A.两次病毒血
14、症B.5岁以下幼儿易感C.粪-口途径传播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肢体痉挛性瘫痪E.多为隐性感染5 8、肠道病毒共同特性中的错误一项是()A.耐酸,耐乙酸B.细胞质内增殖C.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小R N A病毒D.寄生于肠道,只引起人类消化道传染病E.病后免疫力牢固5 9、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A.神经肌肉接头B.三叉神经C.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D.脑神经节E.海马回锥体细胞6 0、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主要是()A.柯萨奇病毒A组B.柯萨奇病毒B组C.脊髓灰质炎病毒D.埃可病毒E.轮状病毒6 1、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优点不包括()A,可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I g GB.
15、口服方便,儿童易于接受C.疫苗病毒随粪便排出,扩大了免疫范围D.疫苗病毒在肠道增殖,产生局部s l g A 可以阻断野毒株的感染E.易保存不需冷藏6 2、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初服年龄为()A.2 个月龄B.4 个月龄C.新生儿D.6 个月龄E.8 个月龄6 3、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细胞的播散途径是0A.经神经肌肉接头播散B.经细胞间融合播散C.沿神经播散D.经淋巴播散E.经血液播散6 4、不符合脊髓灰质炎口服减毒活疫苗的注意事项是0A.勿用热开水送服B.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C.注意疫苗是否失效D.为避免其他肠道病毒干扰,宜安排在冬季服用E.可用母乳送服6 5、下列理化因素中,能
16、灭活肠道病毒的是()A.0.3 0.5 p p m 氯B.苯酚C.7 5%乙醇D.乙醴E.去污剂6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毒是()A.肠道病毒6 9型B.肠道病毒7 0型C.肠道病毒6 8型D.肠道病毒7 1型E.肠道病毒7 2 型6 7、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感染细胞()A.出现包涵体B.形成多核巨细胞C.吸附红细胞D.裂解死亡E.增生并转换6 8、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疾病不包括()A.无菌性脑膜炎B.结膜炎C.疱疹性咽峡炎D.新生儿全身性感染E.皮疹,黏膜炎6 9、主要经粪一口传播的疾病是()A.森林脑炎B.乙型肝炎C.黄热病D.登革热E.脊髓灰质炎7 0、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A.
17、埃可病毒B.轮状病毒C.柯萨奇病毒D.腺病毒E.呼吸道合胞病毒7 1、肠道病毒与鼻病毒的区别在于()A.是否有包膜B.对乙醴的耐受性C.核酸类型D.病毒形态E.在氯化钠中的浮力密度7 2、下列不属于肠道病毒属的是()A.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轮状病毒E.肠道病毒6 8型7 3、下列理化因素中,不可灭活肠道病毒的是0A.脂溶剂B.氧化剂C.紫外线D.5 6 3 0 分钟E.0.3%甲醛7 4、轮状病毒的特点是0A.核酸类型为单链正股R N AB.具有双层衣壳C.属小R N A病毒科D.有1 0 0余种血清型E.除引起腹泻外还可引起呼吸道感染7 5、临床上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
18、方法是()A.E L I S 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HA V I g MB.取粪便作病毒分离培养C.R T-P C R检测粪便中HA V R N AD.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中病毒颗粒E.E L I S A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抗原7 6、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是()A.HB VB.HC VC.HA VD.HD VE.HE V7 7、目前唯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B VB.HC VC.HA VD.HD VE.HE V7 8、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粪-口途径传播B.母婴传播C.输血传播D.密切接触传播E.性接触传播7 9、HA V 与小R N A 病毒的不同点是0A.耐脂溶剂,耐酸
19、B.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C.核酸为单股正链R N AD.隐性感染多见,易感者多为儿童E.细胞培养一般不引起明显细胞病变8 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 V抗原是()A.HB s A gB.HB c A gC.HB e A gD.p r e S lE.p r e S 28 1、甲型肝炎病毒由粪便排毒的高峰期是()A.黄疸期B.急性期C.潜伏期D.恢复期E.潜伏期末至急性期初8 2、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抗原携带状态的是()A.带状疱疹B.流行性乙型脑炎C.麻疹D.乙型肝炎E.脊髓灰质炎8 3、对甲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B.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及血液均有传染性
20、C.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 A 病毒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 g GE.一般不转为慢性8 4、H B V 基因组的特点不包括()A.完全闭合的环状双链D N AB.基因重叠C.易发生基因突变D.能与肝细胞D N A 整合E.复制时有逆转录过程8 5、关于抗H B c T g M,正确的叙述是()A.由H B V 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为早期诊断H B V 感染的依据之一C.有抗H B V 再感染的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8 6、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 B V 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A.H B s A g,H B c A g,H B e A gB.H B s A g,
21、抗-H B e,抗T B cC.H B s A g,抗T B s,H B e A gD.抗-H B e,抗T B s,抗-H B cE.H B s A g,抗-H B c,H B e A g8 7、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存在于D a n e 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伤的因素之一8 8、H B V 抗原抗体检测不用于()A.筛查供血者B.判断乙型肝炎预后转归C.乙型肝炎的特异诊断D.流行病学调查E.鉴别H B s A g亚型8 9、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
22、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 a n e颗粒的最外层9 0、不必接受H B I g被动免疫的人群是0A.H B s A 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入了 H B s A 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 H B s A 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 B s A g携带者E.接受了 H B s A g阳性器官的移植者9 1、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B.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C.H B 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害的主要原因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E.有些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23、92、与HBV致病机制不符的叙述是0A.病毒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不能清除病毒B.感染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免疫攻击C.肝细胞的损伤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D.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13型超敏反应E.病毒基因的整合,可以引起肝细胞转化93、应用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血清作紧急预防,效果最为肯定的疾病不包括0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流行性感冒D.麻疹E.脊髓灰质炎94、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包括()A.12型和13型超敏反应B.I I型和IV型超敏反应C.H型和12型超敏反应D.12型,13型和IV超敏反应E.I I型,12型和13型超敏反应9 5、H B V 的复制特点是()A.以负链D
24、 N A 为模板复制子代D N AB.半保留复制子代D N AC.以正链D N A 为模板复制子代D N AD.以D N A 与宿主基因整合后为模板复制子代D N AE.以D N A 与宿主基因整合后转录的m R N A 为模板,逆转录复制子代D N A9 6、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 A V 的是()A.加热6 0,1 小时B.pH 3C.乙醴D.氯仿E.加热1 0 0,5 分钟9 7、对 H B V 基因组特点的错误叙述是()A.开放读码框架位于短链D N AB.C区有两个启动子,不同部位的启动可编码e 抗原和c 抗原C.由双股不完整的环状D N A 组成D.S区有三个启动子,可启动编码三
25、种分子量不同的H B V 表面抗原E.X 基因与肝癌发生有关9 8、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 B V 的是()A.煮沸1 0 0,3 0 分钟B.高压蒸气1 2 1,2 0 分钟C.0.5%过氧乙酸浸泡,3 0 6 0 分钟D.7 0%乙醇浸泡,3 0 6 0 分钟E.次氯酸钠,6 0 1 2 0 分钟9 9、H B V 的基因组中不包括()A.P 基因B.C 基因C.S 基因D.X 基因E.V 基因1 0 0、不属于H B V 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A.H B V 血源疫苗B.H B V 亚单位疫苗C.H B I gD.H B V 基因重组C H O 疫苗E.H B V 基因重组酵母疫苗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检验 高级职称 临床 微生物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