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pdf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pdf(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海上日出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2、体 会“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I I出景象,观察要求:(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
2、诗或文;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 评 13 自然段课文;第二课时诵读46 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品 评 13 自然段课文。3、教学字词;了解每段的意思。二、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三、教具准备课文挂图、幻灯片、课件、录音带。四、教学过程(-)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2、听 两 组(4 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杀 h镶”的读音);3、反复诵
3、读第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 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读二、三 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作者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分组讨论、交流、体会。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H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
4、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 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
5、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5、诵读、背 诵1 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 固1 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
6、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2、诵读4 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1)目不转睛;(2)转眼间一一会儿一一刹那间;(3)浅蓝一红霞一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一小半边脸一跳出海面一发出夺目的光。(-)续学课文1、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日出景色有什么不同?2、抓 住“透”、“镶 、“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3、品评最后一节:出示句子,比较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是伟大的奇观。4、讨论、体
7、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三)总结好文章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希望大家今后留心观察,勤于练笔,描写出美丽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四)课后扩展写一篇本地H出的文章。(五)质疑(六)作业设计1、练习背诵全文,可 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2、完 成“思考练习”2、3、4题。3、交流收集的资料。四、板书设计:1、海上日出 日出前:天空浅蓝出现红霞 范围扩大海 上 日 出J日出时:负纵升冲破跳日出后:微云:透 出 直 射 亮光
8、厚云:放 射 镶 出 现教学后记:1、让学生对照插图进行自学,让孩子们说说图上的景象,在探究中,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收效较好。2、山于课文内容浅显、有又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课文写海上I I 出的特点,并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有的学生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3、本课在表达上用词生动,描写细腻,语句优美,又是学生积累,习作例文的好材料,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词佳句。总之,教学本课最成功之处:同学们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想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2.夕 照一、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
9、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2、感受夕照日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三、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景象和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悟法。五、学生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六、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七、教学课时:二课时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大家看过夕照的景象吗?交流。2、小结: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诗如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描写
10、夕照美景的文章。意图: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交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的开放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2、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容易出错误的读音。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象?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5.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作者说是 如诗的夕照?夕阳为什么会是调皮的?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我 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概和激动?等等。简单问题随时
11、解决,如果是教学的重点问题留在后面教学中解决。)意图:这个大环节中,学生第一遍读课文,重点是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读课文并交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时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第三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万三、细读课文,解疑问难。1、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课文,相信大家能在读中自己解决疑问。请学生自由朗读,可以把最喜欢的夕照的景象多读几遍,等一会儿把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2、请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景象,其他学生仔细听并展开想象。在听完以后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阳落下去的经过来描写景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交
12、流中,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交流,以便让学生有顺序地想象夕照景象。当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 为什么说夕阳调皮,当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 为什么说夕阳像熟透了的石榴,当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其 他 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时相机解决。3、你们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让我们起来欣赏一下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夕照的录像片断)看完后你想说什么?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门四、品读欣赏,升发情感。
13、1、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想象,听得出大家庭已经读懂了课文,并且都有很喜欢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次请小组合作选择各小组喜欢的方式读 课 文(齐读、分自然段读等),把你们眼里的夕照美丽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交流汇报,大家评议。(各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配乐。)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交流。4、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 如诗的夕照,你们能不能写几句诗来赞美一下夕照的景象?5、学生交流所写的诗句。学生通过写诗,可以尽情表达对夕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练笔中明白”如诗的夕照 的意思。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交流情况0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 夕照
14、,课文时的生字掌握得怎样呢?请学生看拼音写汉字(投影出示)将错误较多的生字重点纠正。2、请掌握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的。二、精读课文,感悟写法。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感受致函夕照的奇丽景色。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画出来并小组时交流。2、全班交流。3、小结: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语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写得这么逼真、奇丽。让我们再次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吧。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写手法。三、指导背诵。1、作者描写了这么美的夕照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请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2、在小组里背诵给大家听,互相评
15、议。3、把你背诵得最好的段落背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边听边想象。4、播放夕照的景象,请学生配音解说。意图:用小组时背诵、给画面配音解说等到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丽。四、讨论交流。1、读 了 海上I I 出和 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在小组时交流一下。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受,还可以是其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意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鼓励学生阅读时有不同的读感受。五、自主练笔。1、你观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样的呢?请你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写出自己
16、的观察。2、全班交流。六、教学小结:本文行文条理清楚,用词贴切,比喻逼真,写出了夕照如诗如画的景观。希望同学们在了解课文怎样写夕照变化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课文中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2、读 了 海上日出和 夕阳,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板书设计:2、夕阳夕照:如诗、如画、如火、教学反思:1、课前,我让孩子们注意观察傍晚太阳落山时的美丽景色,然后把它写在I I 记本上。第二天到学校交流时,孩子们把自己观察所得汇报完后,我再让他们读 夕照一文,孩子们对比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我再让孩子们想想文章的作者是如何写夕阳的,用了哪些好词
17、好句,这一安排,学习本课收效非常好,孩子们也从中学到了写景的方法。2、在导入课文时,我 以 海上I I 出为前提,再 以“那么II落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这一问题切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表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趁热打铁让学生读、思、议,从而悟出作者的妙笔之处。3、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牛从整体入手,通览全文,交流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叙述的顺序。4、在分析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收效很好。5、本课词语丰富,语句优美,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好文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本课的好诃佳句,但学习被动的学生掌握得较差,有待指导、鼓励
18、。6、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学生掌握得较好。7、学生对课文中提出的几个词语的理解比较含糊,有待用教具让学生直观,并操作演示,会帮助学生理解。8、最后,我让学生诵读、背诵课文,通 过“诵读”、“熟背”等方式反复体会如诗如画的夕照美景。再让学生写一写,促进学生发散思维。3.古 诗 两 首 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I、理解诗中重点词语。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配音朗读录音带、课件。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
19、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第一首诗 望天门山。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3、背诵第一首诗 望天门山。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3、背诵。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自主学习(一)、复习引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2、读 一 读 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二)、学生按要求自读(三)、检查预习1、指 名 读 望天门山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20、。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1、知诗人李 白(7 0 1-7 6 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2、解诗题望:看,往远处看。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三、朗读古诗,理解大意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1、”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3)指名说句意(4)教师小结句意: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2、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 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提 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四、加强感知,看图录像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23、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江一开回f冲决一切的奔腾水势山一中断一奇险的山势(险)山青水秀、碧空孤帆(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 会“缘”字。2、学会背诵 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 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二、指导预习 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缘 庐 峰4、指 名 读 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
24、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 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 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1)学 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
25、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