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范文10篇.pdf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教案范文10篇.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孙权劝学教案范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1010 篇篇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揣摩人物形象、理解_所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_:(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字仲某
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三、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 qng 岂 q 涉猎 sh 孰 sh、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理解课文大
3、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_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提示: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出自_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变吴下阿蒙 才略吕蒙乃始就学、此文对我们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变环境 天才持学五、小结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
4、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板书】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议论结友(惊赞)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2 2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3、理解_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一、复习: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翻译下列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
5、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表演要求:a、根据_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
6、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三、理清思路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
7、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_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_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4.()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
8、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鲁肃:慧眼识人五、寻找知识点五、寻找知识点一、语气词的运用二、成语集锦三、古今异义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3 3一、学生,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二、学生
9、自读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说明:朗
10、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思考讨论: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7 是怎样表明的 7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
11、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五、背诵课文。六、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_后你的体会。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4 4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_内容和中心。(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_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12、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_主旨。(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13、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
14、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5 5教学设想:教学设想:_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
15、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_的线索
16、。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_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具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根据 _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时安排教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
17、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
18、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板书)孙权 劝学吕蒙 辞学就学鲁肃 大惊结友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1)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2)a、蒙辞以军中多务。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孰若孤?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品味语言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
19、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四、说话训练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
20、成。2、当堂交流评点。五、总结_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六、布置作业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 字以上)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三、正课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3、
21、课文注释补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在理解_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
22、不解的语气。)(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板书不可不学(必要性)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孤常读书(现身说法)吕蒙:辞学就学论议 轻松调侃鲁肃:大惊结友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6 6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一、课文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
23、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者作品。二、简介作者作品。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三、学生齐读课文。三、学生齐读课文。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孙权劝学 劝学 教案 范文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