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八章).pdf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八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八章).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包括口腔、食管、胃、肠、肛门组成的连续的管道系统。消化腺包括涎腺、肝、胰、消化管的黏膜腺体,主消化、吸收、排泄、解毒、内分泌等功能。食管炎(-)急性1.单纯卡他性炎;2.化脓性炎;3.坏死性炎,强酸、强碱一食管黏膜坏死、溃疡形成一愈合后瘢痕、狭窄(二)慢 性1.反流性食管炎(regurgitant esophagitis,R ER D)由于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部黏膜慢性炎性改变。临床上有反胃、烧心、疼痛、吞咽困难,也可有呕血、黑便。病理变化:大体,胃镜下可见局部粘膜充血。早期,粘膜上皮增生、中性粒细胞和嗜酸
2、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局灶上皮坏死,进而形成溃疡;进展,扩散至食管壁,可发环状纤维化伴狭窄形成;长期一Barrett食管2.Barrett食管 食管下端,括约肌水平以上的一段远端食管,出现胃黏膜柱状上皮化生,内镜检查:可见该段食管正常苍白的鳞状上皮黏膜变成橙红色;楂膜区充血、水肿呈斑块状突起,有时伴糜烂形成溃疡。于食管与胃交界的齿状线数厘米以上所取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时,可 诊 断 为 Barrett食管。该处发生溃疡和癌变病理变化:大 体 Barrett食管粘膜区可见橘红色、天鹅绒样不规则病变,在苍白色正常食管粘膜的背景上呈补丁状;可继发糜烂、遗疡、食管狭窄和裂孔疝。光镜Barrett食管粘膜
3、由类似胃粘膜或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构成;Barrett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兼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生化特征。腺体排列紊乱,常有腺体扩张、萎缩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炎细胞浸润 合并症 与反流性食管炎一样,即消化性溃疡、狭窄、出血、非典型增生、癌变食管狭窄在狭窄部位的上方常伴有食管的扩张和肥厚常见原因:食管粘膜上皮因炎症破坏或化学药品腐蚀;食 管 肿 瘤(食管癌阻塞食管管腔);食管周围组织病变从外部压迫食 管(肺及纵膈肿瘤、甲状腺肿等)胃 炎(g a s t r i t i s)胃粘膜的炎性病变(-)急性胃炎1.急性刺激性 又称单纯性胃炎,暴饮暴食、过热刺激性食品、烈酒所致。胃镜粘膜
4、潮红、充血、水肿,有 粘液附着或可见糜烂2.急性出血性 服药不当或过度饮酒,手术、创伤应激;胃粘膜急性出血合并轻度糜烂;或可见多发性应激性浅表溃疡形成3.腐蚀性 胃粘膜坏死、溶解、病变严重,可累及深层组织甚至穿孔4.急性感染性 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经血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或胃外伤直接感染所致,可引起急性蜂窝织炎胃炎(二)慢性胃炎病因:幽门螺杆菌 能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和相关蛋白、细胞空泡毒素等物质。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可抵御胃酸对细菌的杀灭作用。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反流对胃粘膜的破坏;自身免疫损伤类型及病理变化:分四型1.慢 性 浅 表 性 胃 炎(chroni
5、c superficial gastritis)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多见。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状。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镜下,主要位于粘膜浅层即粘膜层上三分之一,胃粘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膜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结局 痊愈或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chronicartophicgastritis)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A 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中含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常伴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部B 型
6、胃窦部,无恶性贫血,我 国 B 型常见。两型胃粘膜病变类似;胃镜,胃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绿色,粘膜层变薄,皱裳变浅甚至消失,毡膜下血管透见。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镜下,胃粘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程长者有淋巴滤泡形成;胃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isa)指胃粘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替代的现象。I 完 全 化 生(肠化生上皮有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细胞);II不 完 全 化 生(只有杯状细胞),分两型,i 大肠不完全化生(氧乙酰化唾液酸阳性)ii小肠型不完全化生(阴性)假幽门腺化生,胃体或胃底部腺体壁细
7、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细胞所取代临床病理联系 胃腺萎缩、壁细胞、主细胞消失-胃液分泌减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不适;A 型患者由于有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一壁细胞破坏、内因子缺乏B12吸收障碍f恶性贫血;化生一癌变3.慢 性 肥 厚 性 胃 炎(chronic hypertrophic gastritis)又称巨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胃体、胃底部。胃镜,粘膜皱裳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粘膜皱裳上可见横裂,由多数疣状隆起小结;粘膜隆起的顶端常伴糜烂。镜下,腺体增生肥大,数量增多,分泌增多4.疣 状 胃 炎(gastritisverrucosa)胃窦部,胃粘膜出现许多
8、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镜下,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B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慢性消耗性溃疡胃体、胃底部: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是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十二指肠溃疡(70%)胃 溃 疡(2 5%),胃十二指肠合并溃疡5%,周期性上腹疼痛、反酸、暧气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释放细菌型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表面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血管阻塞、粘膜缺血,从而破坏胃十二指肠粘膜防御屏障;分泌尿素酶、能裂解胃粘膜糖蛋白的蛋白酶、磷酸脂酶、白三烯,有利于胃酸直接
9、接触上皮并进入粘膜内;促进胃粘膜G 细胞增生,胃酸分泌增加;趋化中性粒细胞,其能产生髓过氧化物酶而产生次氯酸,在 氨 的 存 在 下 合 成一氯 化 氨,次氯酸和一氯化氨都能破坏粘膜上皮细胞,诱发溃疡2.粘膜抗消化能力降低【氢离子在胃窦部的弥散能力是在胃体部的1 5 倍,而在十二指肠的弥散能力又是在胃窦部的3 倍,所以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和胃窦部】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粘膜,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血液循环;吸烟,损害粘膜血液循环,进而损害粘膜防御屏障。3.胃液的消化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时,壁细胞总数增多,胃酸分泌增加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亢进可促进胃酸分
10、泌增多,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关;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胃蠕动减弱,通过胃泌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胃酸分泌增加,促进胃溃疡形成。5.遗 传 因 素 0 型血发病率高病理变化 肉眼,胃窦部,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 cm,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洁净,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周围胃粘膜皱裳因受溃疡底瘢痕组织牵拉而呈放射状。镜下,四层表层少量炎性遂出物覆 盖(白细胞、纤维素);其下为坏死组织;再 下 为 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组溃疡不易愈合的原因:瘢痕底部小动脉因炎症刺激而导致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血供不足,影响溃疡愈合。溃疡产生疼痛的原因:溃
11、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断裂及小球状增生结局 愈合,溃疡不再发生,渗出物及坏死组织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周围粘膜上皮再生覆盖溃疡表面。并发症出血少量一大便潜血实验阳性;大量T呕血、柏油样大便;严重一失血性休克 穿 孔 引 起 腹 膜 炎幽门狭窄瘢痕收缩一幽门狭窄一胃内容物通过困难一胃扩张一反复呕吐一碱 中 毒(胃酸吐出,酸进入肠内减少)癌变多发生于胃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患者几乎不癌变。十二指肠溃疡常半夜疼痛发作,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有关阑尾炎(appendicitis)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呕吐伴体温升高及末梢血中性粒
12、细胞升高。病理变化:(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acute simple appendicitis)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粘膜或粘膜下层较重。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粘膜上皮可见缺损,并有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acute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又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显著肿胀、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炎性病变呈扇面形由浅表层向深层扩展,直达肌层及浆膜层。阑尾壁各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炎性水肿和纤维素渗出。(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acute gangrenous appendi
13、citis)重型阑尾炎。阑尾因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致阑尾壁发生坏死。止 匕 时,阑尾呈暗红色或黑色,常引起穿孔一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结 局 和 并 发 症 愈 合;穿孔一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系膜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细菌或脱落的含菌血栓沿门静脉入肝T肝脓肿;阑尾积脓一囊肿一破裂-在腹膜上形成假黏液瘤急性阑尾炎一慢性阑尾炎阑尾壁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限性结肠炎(regional enteritis)又 称 Crohn病,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其 次为结肠、回肠近端和空肠。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部肿块
14、、溃疡穿孔、肠痿、肠梗阻;还可出现肠外免疫病,如游走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有关,血中有抗结肠抗体。病理变化:肉眼,病变呈节段性,由正常粘膜分隔。病变处肠壁变厚、变硬、肠黏膜高度水肿。皱裳呈块状增厚,黏膜面有裂隙状纵行溃疡,重者穿孔、痿管形成(肠痿)。病变肠管常因纤维化而狭窄并与邻近肠管或肠壁粘连(肠梗阻)。镜下,裂隙状溃疡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其下肠壁各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浆细胞浸润,半数以上患者出现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改变。反复发作一非典型增生一癌变但癌变几率小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CUC)
15、累及结肠各段,也有肠外免疫病,如游走性关节炎等肉眼,最初结肠黏膜充血并出现点状出血,黏膜隐窝有小脓肿。脓肿逐渐扩大,局部粘膜表层坏死脱落一形成表浅小溃疡并累及粘膜下层一 溃疡可相互融合一大溃疡。镜下,早期肠黏膜隐窝有小脓肿,粘膜及粘膜下层可见中性粒细、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而形成溃疡。溃疡边缘肠粘膜非典型增生。并发症:结肠周围脓肿、腹膜炎,肠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enteritis,AHE)亦称坏死性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儿科急症,常发生于婴儿,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呕吐、腹泻,重者休克致死。病理变化 肠壁明显出血、坏
16、死,常呈节段性分布,以空肠、回肠最多见且严重。病变粘膜分界清楚,常继发形成溃疡,严重者穿孔。粘膜下层广泛出血,严重水肿,炎细胞浸润,肌层平滑肌断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AHE局 限 性 结 肠 炎(Crohn病)慢 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CUC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常 见人群小儿2030青年30岁以上各年龄主 要部位小 肠(空肠、回肠)回肠末端结肠肠道各段肉眼节段性出血坏死节段性,水肿、增厚、变硬,裂隙状溃疡、状入卵石溃疡伴假息肉形成假膜形成镜下肠壁出血坏死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累及肠壁全层慢性溃疡性炎性病变纤维素渗出粘膜坏死临床急性经过,便血,休克慢性腹部包块、肠瘦、肠梗阻经过缓慢,可合并肠癌长
17、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并发症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1.甲 肝 RNA病毒,消化道感染,潜伏期26 周,病毒经肠道上皮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复制,分泌入胆汁,故粪便中可查到病毒。甲肝病毒不直接损伤肝细胞,通过细胞免疫损伤肝细胞。一般不引起携带状态,也不导致慢性肝炎,起病急,大多数可痊愈2.乙 肝 DNA病毒,亲密接触、血液、吸毒传染,潜伏期426周。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分泌大量HbsA(B 型肝炎表面抗原),使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CD8+T细胞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凋亡。机体缺乏有效免疫反应的情况
18、下则表现为携带状态。3.丙 肝 RNA病毒,注射或输血,可直接破坏肝细胞,3/4演变为慢性肝炎,20%发展为肝硬化。4.丁肝 缺陷型 RNA病毒,必须依赖乙肝病毒复合感染才能复制5.戊肝 单 链 RNA病毒 消化道传播,一般不携带,也不导致慢性肝炎,预后良好6.庚肝 单 链 RNA病毒,血 液 传 播(透析病人)基本病理变化:各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1.肝细胞变性(1)细胞水肿 光镜,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 明(胞质疏松化)一肝细胞体积更大,气球样变;电镜,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
19、溶酶体增多。(2)肝细胞嗜酸 性 变 一般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肝细胞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2.肝细胞坏死(1)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一嗜酸性坏死,形成嗜酸性小体,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属凋亡;(2)溶解性坏死细胞水肿发展而来,可分为点状坏死(s p o t t y n e c r o s i s)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碎片状坏死(p i e c e m e a l n e c r o s i s)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见于慢性肝炎桥接坏死(b r i d g in g n e cr o s is)中央静脉
20、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见于中度、重度慢性肝炎大片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见于重型肝炎(二)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呈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或汇管区(三)肝细胞再生(四)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间质反应性增生:K u p f f e r细胞增生;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参与损伤的修复。临床病理联系(-)普通型病毒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 常见,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无黄疸型多见,主要为乙肝病毒感染。黄疸型病变稍重,病程较短,多见于甲肝、丁肝、戊肝。病理变化 肉眼,肿大、质较软、表面光滑 镜下,肝细胞广泛变性,细
21、胞水肿为主,表现我胞质疏松淡然和气球样变。因为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而拥挤,肝窦因此受压变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可见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病 理 联 系 肝细胞肿大T肝体积增大、包膜紧张一肝区疼痛;肝细胞变质一肝细胞内酶释放入血一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结局 一 般6个月内治愈,乙肝5%10%转为慢性,丙 肝70%转为慢性2.慢性普通型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界板无破坏,小叶结构清楚(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较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出现特征性的桥接坏死,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22、(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隔肝小叶结构。慢性肝炎晚期逐渐转为肝硬化(二)重 型 肝 炎(急 性、亚急性)(1)急 性 重 型 肝 炎 少 见,起病急,病变严重,死亡率高病理变化 肉眼,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左叶为甚。被摸皱缩,质地柔软,切面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因而成为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镜下:肝索解离;弥漫性大片坏死;【肝细胞坏死从肝小叶中央开始并向四周扩展,仅小叶周边部残留少许变性的肝细胞】;肝窦明显扩张,充血甚至出里;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肝小叶内及汇管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临床病理联
23、系 肝细胞溶解坏死,导致:胆红质大量入血引起严重的肝细胞性黄疸;凝血因子合成障碍T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对各种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一肝性脑病;胆红素代谢障碍,诱 发 肾 衰 竭(肝肾综合征)结局 短期内死亡,肝衰竭、消化道大出血、肾衰、DIC等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变化 肉眼,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切面,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呈黄绿色。镜下,特点为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附 携带 者 状 态(carrierstate)无明显症状或仅为亚临床表现的慢性肝炎。HBV感 染 可 出 现“毛玻璃”样
24、肝 细 胞 或“砂状”核酒精性肝病病理变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细胞脂肪变、酒精透明小体形成、灶状肝细胞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酒精性肝硬化(相邻肝小叶的纤维化条索相互连接,导致肝小叶正常结构被分割破坏,发展成假小叶,形成硬化)机制:酒精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作用下,转 变 为 乙 醛(强烈的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可破坏肝细胞结构),再转变为乙酸,后一反应使NAD转变 为 NADH,使 NADH与 NAD比值升高,抑制三竣酸循环,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引起脂肪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NADH增多可造成乳酸增多,耗氧量多影响肝脏代谢。肝 硬 化(l i v e r c i r
25、 r h o s i s)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门脉性肝硬化(p o r t a l c i r r h o s i s)小结节型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有毒物质损伤(四氯化碳、辛可芬)增生是由于胶原纤维,其来源为:肝细胞坏死后,肝小叶内原有的网状支架塌陷、积聚、胶原化或由肝星状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而产生胶原纤维;汇管区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胶原纤维病理变化:肉眼,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表面和切面呈弥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题 总结 第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