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pdf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2.2古代诗歌鉴赏押 题 专 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诗意 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万千。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
2、浓重的离愁笼罩,以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我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想着田园生活。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C.“暮江千顷”句,借景
3、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状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答案】C 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答案】岁月蹉花、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昵、青春不再之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 思。诗
4、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 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这些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离别故土的愁绪。下 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
5、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流莺李商隐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噤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诗意 流莺到处飘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唯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的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飘泊辗转的样子。
6、B.“巧噤”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C.无 论“风朝露夜”,还 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悟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末联抒发伤感。【答案】C 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流莺以啼呜实现了,本 意 说 法 错,莺虽然啼呜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即“凤城何处有花枝工E还有空间的跨度。(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答案】(
7、示例)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啜”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 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本诗托“流莺”咏怀,首先要分析“流莺”的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飘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噤”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K 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
8、”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4旨流莺栖息之所。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舌,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呜,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自己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宋 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 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一一泗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即“胡尘”,指
9、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诗意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
10、.“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一 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E.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答案】B C【解析】B.根据诗歌“鬓双华”应 是“双鬓斑白”的意思,华:白发。C.“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错误,诗歌还有其他的情感,如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情。(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 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 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
11、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解析】探究题目苜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 山林隐居,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词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4.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南吕】金 字 经 梅 边 元 吴镇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少啼
12、向人。注 翠禽:叩翠鸟,一种水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诗意 松边的小路还覆盖着积雪,湖岸上的村庄笼罩在清寒的月光里,这一片朦胧洁白的景色,仿佛是万朵梨花开在梦里。出门来散步巡视,檐前的树梢上已经泛出春意。江梅又依时开放,翠鸟在枝头啼叫,把春天的消息向人传递。(1)下面有关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一 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反衬了
13、失意、凄凉的孤独者的形象。【答案】B 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三句是说路边树上挂满雪花,像梨花一样,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像走进梦境一般。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透露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2)“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请简要赏析。答:【答案】“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简洁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的是炼字,回答问题,注重把握三个方面:词语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等。从意思的角度分析,“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
14、察。从表达效果上看,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唐崇徽公主手痕0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喟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诗意 不离故乡的鸟儿尚例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此去已知定会魂埋异域,翠崖遗迹又为谁而留呢?自古以来,
15、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 正 确 的 两 项 是()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喟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颔 联 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正面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那I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 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16、。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答案】A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骊空归月夜魂”的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
17、归。(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答案】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
18、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无情衬有情。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宿渔家 宋 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诗意 邯郸冬至夜思家: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宿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灯前,渔家与客人愉快畅
19、谈,说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 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
20、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答案】C E【解析】本诗主要考查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C.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 是 用“对写法”(即从对方写起),含蓄抒情。E.“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错,这是渔人叙说自己打渔生活晚归的诗意表达。(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答:【答案】白 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
21、的刻画,以及三、四 句“对写法R 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哀思家之情;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意象的内涵及作用。白诗中,诗人泡膝灯前”,无人陪伴,尤其是佳节来临,更加思念亲人,所以“灯”是思念之灯;郭诗中,诗人“灯前笑说”,一家团圆的场面温馨、惬意!所以此“灯”是温B麦之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醉落魄王千秋惊鸥扑歉。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巴一半露松绿。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
22、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注 烂斑:即斑斓。玉:喻月色。诗意 冬日的清晨,我拥衾高卧,忽然听到外边传来阵阵扑翅之声,是谁把眠鸥惊起?寒风蓦地吹过,萧萧的余响顿时回荡在幽屋中。鸡叫得太早,以至于天亮得太快了。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歌女唇红肤白吐气若兰。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的白月互相辉映,色彩鲜明。(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 正 确 的 两 项 是()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B.“怪
23、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早,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 上 片 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答案】B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不当。“窗明怪得鸡啼速”兼写听觉和视觉。“怪得”,惊
24、诧语。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起来活动了。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C.“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不当。“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是推窗所见,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的确是一幅笔墨洗练的图画,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气的一切。(2)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答:【答案】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见所闻:惊鸥、鸡啼、松绿、风窗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回来的情景:歌楼、歌女、遗珠、红靴白月,都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在写作手法上是颇具特色的。上片所写都是眼前景物,是实写;“歌楼
25、管竹谁翻曲”,下片苜句即来个转折,似乎与上片全无干系,其实仍是紧接“卧听 续 写。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丹唇”二句,是在幽屋中的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遗珠 句,极写宴乐时的情景。歌女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不难想象主人的放纵与豪奢。“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这些内容都是虚写。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李思训I e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久 注 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