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pdf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pdf(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I I I )人教版小学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一、任教班级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三 年 级(3)、(4)班学生共有100人,从上学期数学学习上看,总体上较好。差距不是太大。1、从学生口算来看,平时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了口算能力,笔算书写习惯,速度,认真审题的训练。但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并不是很高。2、从解决问题能力来看,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不强。3、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上交作业,但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的作业可以说是极少。(二)针对学生情况,本学期采取的教学措施:1、培
2、养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观念和质量意识。2、针对个别学生作业采用面批的形式。3、勤练口算,打好基础。4、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5、继续强化学生的书写。6、多布置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的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
3、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儿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 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通过四边
4、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1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
5、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
6、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 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 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
7、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教学措施: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
8、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5、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6、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7、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四、课时安排:一、测 量(7 课时)千米的认识.4 课时左右吨的认识3 课时.3 课时左右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
9、 课时)加法.3 课时左右减法.3 课时左右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三、四边形(6 课时)四、有余数的除法(5 课时)五、时、分、秒(3 课时)填一填、说一说.1 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 3 课时)口算乘法.3 课时左右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 课时左右中间、末尾有0 的乘法.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 课时)3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八、可能性(4 课时)九、数学广角(3 课时)掷一掷.1 课时十、总复习(4 课时)五、教学进度表: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时数备注19.1-9.4始前教育、千
10、米的认识429.5-9.11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439.12-9.18万以内的加法、万以内的减法449.19-9.25万以内的减法、加法和减法的验算459.2610.2整理和复习、机动、四边形4610.3-10.9国庆放假710.10-一10.16四边形4810.17-10.23有余数除法4910.24-10.30有余数除法、时、分、秒41010.3111.6填一填、说一说、机动、口算乘法41111.7 11.13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12H.1 4-11.20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 的乘法41311.21-11.27中间、末尾有0 的乘法、整理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4141
11、1.28-12.4分数的初步认识41512.512.11可能性41612.1212.18数学广角、掷一掷41712.1912.25总复习41812.261.1期末复习4191.2-1.8期末复习4201.91.15期末复习2211.16-1.22期末考试4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 一 单 元 测 量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教材分析: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教学重点是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12、是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学重点: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
13、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课时安排 7课时毫米的认识(2课时)分米的认识(2课时)吨的认识(3课时)5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课 题 一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 3 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 题。教材分析:让学生测量实物,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 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14、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认识毫米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 1 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 .小 组合作学
15、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建议4 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6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
16、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 5 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 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
17、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 厘米=1 0 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 到刻度1 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 到刻度3 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7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
18、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儿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四、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五、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
19、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 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 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8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课 题 二 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及练习一剩余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3、通过学生观察,明确厘米与分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教具、学具准备
20、:直尺、书本、照片、铅笔等。教材分析: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 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认识毫米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测量过程,建 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小组合作,完成下表。物品名称估计测量课本照片铅笔手掌小组汇报。师:怎样测量出他们的准确长度?生答后,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二、观察 实 践 探 索 新 知1、
2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9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学习分米和厘米的关系a.感知分米。猜测1分米的长度。b.学习分米和厘米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1分米=10厘米3.感觉1分米a.找尺子上的1分米。B.找身边的1分米。C.用手势比量出1 分米的长度。三、回顾 总 结 加深理解:学生谈收获。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做 第 4 页的“做一做”。2.做 练习一剩余的题目。课题三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 例 3、-例 5教材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长度单位“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
22、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将要学习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力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10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
23、厘米做单位,教师的长和宽用米做单位,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每提拨方“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里程碑上标有5 0 千米、1 0 0 千米,我们可以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使用千米做单位的。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千米的认识”。二、感受1 千米的长度1 .教师:那么1 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他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米”有什么关系呢?屏幕展示学校操场的跑道,从东边到西边是1 0 0 米,来回跑1 0 趟圈是1 0 0 0 米,1 0 0 0 米就可以用较大的单位
24、来表示,就是千米。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千米和米的关系了吗?板书:1 千米=1 0 0 0 米。2 .估想:a:1 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B:小组讨论,在你的周围大约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就是1 千米。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本第9 页第1 题三、学习千米和米的单位之间的换算1、学习例5:3 千米=()米 5 0 0 0 米=()千米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是怎样想的。2、口答:6 0 0 0 米=()千米 5 千米=()米()米=7 千米 9 0 0 0 米=()千米四、巩固强化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做单位2、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彩笔长7 5 ()爸爸的身高为1 7 5 ()11
25、人教实验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青岛到济南的路程约为4 0 0 ()一根旗杆长7()3、请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出来4、3 0 0 米+()米=1 千米 3 5 0 0 米=()千 米()米5、4 千米6 0 0 米=()米 1 千米-4 0 0 米=()米6、我们认识了 1 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后亲自体验一下走1 千米有什么感受?能用多长时间?课题四千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内容:第9-1 0 页2-6 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 千米=1 0 0 0 米。2 .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熟练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推力能力。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