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合成版——前沿(热点)理论和一些真题答案.pdf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合成版——前沿(热点)理论和一些真题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合成版——前沿(热点)理论和一些真题答案.pdf(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一、相关概念二、中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三、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新型城镇化与山地城市 相关真题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2014学 论 述)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对世界城市化理论产生的贡献(2010论述)试论述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2015专 论述)新型城镇化一、相关概念1、新型城镇化:由来:已 有10余年,最早伴随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十八大被熟知。基本特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2、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的: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弥补高速城镇化弊端;改革惠及人民;可持续发展2、城乡一体化:定位: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质: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改革,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的一体化。改变:改变二元结构,实现政策平等、产业互补,待遇一致,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城乡统筹:前提: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内容:把城乡作整体筹划,把城乡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统筹解决目的:城市辐射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农村促进城市、农业促进工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注意:不 忽 视“三农”、不牺牲农村、农
3、民,也不单纯将资源偏向农村,着眼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要求:把工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整合为同一个历史过程。三者辩证关系:(供理解)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联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与乡村问题,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城乡统筹的核心内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并非乡村与城市无差异,而是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以解决城乡矛盾、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不同点在于城乡统筹以“城乡关系”为出发点,新型城镇化则以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的更新为出发点。
4、二、中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经历了三十多年快速城镇化,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时代”,不 仅8 0%以上的国民收入、财政税收、就业岗位和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于城市,而且空气和水体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地震飓风灾害等也发端于城市。“深度城镇化”的立意不仅是为缓解“城市病”、开拓有效投资的新领域、补偿前三十年“速度、广度城镇化”所 带 来 的“欠账”,更为重要的是着眼于城镇化内在的规律,使我国城镇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顺利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1、我国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 9 7 8年 至2 0 1 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L 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
5、率由1 7.9%提 升 到5 3.7%,年均提高1.0 2个百分点。规划 到2 0 2 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 0虬 中 国 在 改 革 开 放3 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2 0 1 4.9城镇化率也达到了 5 3.7%。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 6%的城镇化率。2、“十三五”期 间 城 镇 化 的 若 干“新常态”(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3)城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5)碳排放国际压力空前
6、加大(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加剧3、“十三五”期间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城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2)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3)城市交通拥堵严重(4)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丧失(5)保障性住房积压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6)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不足三、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1、转型策略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的城镇化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转向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 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 与放任式机动化相结合的城镇化转向与集约式机动化相结合的城镇化 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2、“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基本对策建议
7、(1)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防止助推郊区化(2)以“韧性城市”为抓手整合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3)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树立正确的“机动化”观念(4)改革保障房建设运营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5)全面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修复城镇历史文脉(6)推 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7)研究编制城镇群协同发展规划,完善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治(8)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适老改造,加快推广绿色建筑(9)对小城镇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10)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 上 二、三 两 部 分 的 内容,详 情 见 深 度 城 镇 化-十 三 五”期间增 强 我 国 经 济 活 力 和
8、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 重 要 策 略-仇 保 兴 )四、新型城镇化与山地城市因地制宜,体现山地特色。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在城镇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的风格特点;要依山傍水,体现小巧宜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等。()山地城市山地城市城镇化面临问题: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灾害频繁。2、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城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分布过于分散,城镇之间缺乏联系。3、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落后。配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闭塞、对外开放度比较差,开发难度大,工程技术要求复杂。4、城镇居民的文化教育水
9、平比较低,技术力量比较缺乏。5、山地城镇的工业生产大多数基本上还是以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存在低层次建设和恶性循环。6、管理水平落后,调控协调能力差。这些算是山地城镇发展问题的一般性概括。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山地城镇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则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部分山地城镇的“平原化”现象严重,即山地城镇简单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平原城镇的规划形式和方法等.西部山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1、现状在我国的西部山地地区传统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和经济体制,同时现在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也无法很好的进行解决。西部经济产业极度不合理并且自然生态环境
10、十分的脆弱。2、问题(1)经济发展动力的缺乏 个体较为分散,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影响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型。由于交通和通讯设施的严重滞后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当中。西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制约了西部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2)缺少有利的经济手段 西部山地地区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程度处于初级阶段,产出效率不高。商业利益目的的产业项目缺乏持续稳定性,不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西部山地地区基础的生产资料丰富,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已经形成以开发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产业的地方产业,但
11、造成资源费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会产生破坏和污染的严重问题。因生态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易导致流域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缺少开拓市场的企业,使得山地城镇很难发挥作为市场经济与农业生产的桥梁作用。(3)生态危机下的发展困境 在该地区仍然缺少对生态保护低成本、低耗能的投入。为满足人们生产物质要求,在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新建区域开始打破原有城区生态界限,朝一些高敏感和高坡度的山地进行推进,采用一些高切坡或者是大肆开挖等建筑手段,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山地灾害的频发。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时候,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追求宽马路,大广场这也是造成当地人地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4)发展机制过于传统,
12、缺乏创新农产品的第一产业。在山地地区的农业发展一般为第一产业居多。小型的工业化发展。缺乏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根据时代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创新举例来说在山地地区可以根据地形与地质情况把第一产业像第二、三产业进行有效的发展,增加其附加值。(二)山地城市新型镇化路径探索(1)构建城乡体系,合理引导人口集聚(2)做强城市产业,明确城市产业转型方向(3)因地制宜地进行公服配置,提升吸纳回流劳动力的能力(详 见 论 文 山地 城 市 新 型 城 镇 化 路 径 探 索 以四川 省巴中市为例 )相关真题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2014学 论 述)一、背景二、工业化
13、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1、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地理面貌,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出现,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使工业在城市集中成为可能,城市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生活的中心与重心。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1)经济生产方式:从传统工商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型,直接引发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2)城市面貌:城市中出现大片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工人居住区,城市生活空间不断扩大;(3)交通运输: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4)金融商业:新兴工业、商 业与交通建筑也现大量,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经济与技术实力;(5)市政设
14、施:各种公用设施得到极大发展,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6)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景观质量不断下降。2、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特征1 96 0 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一场“新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工业化城市将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后工业化城市有五大特征:(1)经济上以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2)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转变为科研人员;(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与决策的工具;(4)未来的技术发展应是有计划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5)制定各项政策需要智能技术。三、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1、土地、水资源稀缺。国土面积很大,适宜人居住以及水资源
15、丰富地区很少,人地矛盾非常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2、候鸟式农民工规模巨大,流动分布失调。因为大城市产业集聚能力和提供大量岗位就业能力,城市面临人口快速膨胀压力,农民工趋于大城市,沿海地区,造成城市“贫民窟”似的城中村存在和发展及城市布局失衡;3、建筑能耗过快增长,能量供求关系失衡。处于高速城市化的中国,能源储备很少,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能源消耗会进一步提升,城市中的建筑能源浪费严重,与交通能耗两种能耗,只能通过建筑管制和城市规划限制;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老龄化社会加速来临,加上文化多元冲击,这一阶段社会结构易
16、失序,居民心理易失衡,伦理道德易失衡;5、城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城市群集中度初步显,城市发达地区区域城市化加速。区域城市群之间和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加剧,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日益严重。以上的“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稍微有点旧了,如果是今年考试考到类似这样的题目,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城镇化问题”,应该答“新常态、规划转型”等 内 容(先用一小段话简要描述一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再说城镇化问题),按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答,可参考一些新的文献资料,例 如 2015年的 深度城镇化-十 三 五”期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策略-仇保兴四、结语 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对世
17、界城市化理论产生的贡献(2010论述)一、背景二、中国城镇化特点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政府发动型动力:城市化及其基础一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其动力主要是政治性的和社会性的,非经济性;(2)城乡双重性体制:形成了“城市一一农村”二元社会体制,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如在城市和农村,实行双重居民身份体制与双重交换体制等;(3)不协调型构成:表现为城市数量与总人口相比,数量太少;城市规模结构大城市比重过高;城市地域分分布不平衡,东密西疏;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于工业;除中心城市外,多为工矿或工业型城市,商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
18、市、科技城市、教育城市的发展严重不足;(4)波浪型进程: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发展轨道。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新的特点:(1)主体上: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市化主体是政府,为 一 元 的“自上型城市化”;1 9 80年代的农村改革,出现了乡村地区非农化和城镇化的二元“自下型城市化”;1 9 9 0年代的城市改革,外资与内资对推动城市化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出现了“外联型”与“内联型”城市化等;(2)发展战略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改变了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化发展趋势
19、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制度上:一系列制度有计划向市场化转变,如户籍制度的松动,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住宅货币化制度等。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使市镇适量迅猛增加;(4)形态上: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大城市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开始出现大城市区和城市连绵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等;(5)内涵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国际化、知识化的发展,中国部分大城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小城市开始步入现代化;城市内部的社会化在扩大;城市化除了数量的增长外,还 呈 现 出“质”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中产阶
20、层形成等。三、对世界城镇化理论的贡献: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目前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镇化浪潮,国情决定,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
21、、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较大,形成了五种并举的城市化道路: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发展模式;二是多层次区域城市群(圈)空间整合模式;三是以区域中心为主导的县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四是以田园城市理论为指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五是以自然空间关系为主导的自然生态区域国家级战略发展模式。2、针对中国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发展与需求的矛盾、现实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提出的适度紧缩型城市化理论与模式。创造单位土地面积的财富承载力和承载量最高值,这既是全球化发展竞争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千年城市发展的需要模式。3、本土化理论的概
22、念体系一循环社会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与模式,其核心是力求中国的城市能够在生态环境和空间统一的格局下,创造一个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和城市生活体系,让城市成为能够有独立机制的社会系统,并在循环社会型城市社会结构内,形成舒适型的宜居城市体系。4、制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一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城市发展定位,中国的城市无论是规划、发展速度、人口增长及产业模式都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政府主导下 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城市发展定位,应该是中国的一种国策,也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必由之路。5、大区域的带状空间城市化整合理论一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实践之一。这一理论与模式旨在强调区域的融合与互补,特别是中国沿
23、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及对内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渗透,具有整体性城市价值国际性。在这一理论前提下,积极倡导“中国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嵌入性结构关系”。四、结语 试论述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2015专论述)一、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而“新常态下”的我国更是进入“趋势性变革”的时代,同时,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阶段,这一时代特征为“降速”(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速)、“转型”(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和“多元”(发展动力从单纯依靠工业转向更加多元和特色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涉及的重点内容,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
24、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二、相关概念1、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反映建设用地与其他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及其利用水平,表示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的价值实现程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建设用地与各种投入之间配置较为合理、资源使用充分,建设用地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三、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规划内涵1、严守底线,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销和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并将长期处于
25、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人均耕地资源少,优质耕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污染加重,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存在严重的空间错位,都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必须综合采取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等方面丰富耕地保护内涵。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优质耕地。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依据规划,鼓励和引导工业、城镇用地向未利用地、劣质农用地等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考研 复习 合成 前沿 热点 理论 一些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