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级下册美术教案.pdf
《人教版八级下册美术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级下册美术教案.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敦 煌 莫 高 窟 第1课 时 第1周二、艺术与科学 第2课时 第2周三、中 国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第3课 时 第3周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4课 时 第4周五、中国画的形式美 第5课时 第5周六、中国画的形式美 第6课时 第6 1周七、用 电 脑 画 山 水 画 第7课时 第7周八、陶艺创作 第8课时 第8九、陶艺创作 第9课时 第9周周十、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0课时第1 0周十、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2课时第1 2周十三、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现 代 产 品 设 计 的 色 彩 搭 配 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人文奥运 第15
2、课时 第1 5周十六、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第16课时 第16周十七、体育场馆设计 第17课时 第1 7周十八、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 第18课时 第18周十九、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 第19课时 第19周美 术 教 案课题敦煌莫高窟课 时1总 课 时 数1授 课 时 间 第 一 周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对敦
3、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板书设计敦煌莫高窟一、简介二、内容教 学 过 程1、导 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生:千手观音。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 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提问导入,播 放 千手
4、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看录像。讲授新课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 壁 画 九色鹿王本生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九色鹿的 美 丽 传 说。生:一位同学讲述 九色鹿的美丽传说。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 昔日繁华)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2、播放课件 佛的世界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例如:彩塑年代 图片 艺 术 特 征(学生总结)北凉 第275窟交脚弥勒 隋第419窟菩萨阿难像 唐第158窟 涅 盘 像 壁 画 佛 传 故 事第329窟 乘象入胎 本生
5、故事第257窟 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经变故事第148窟弥勒下生第217窟 观无量寿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播放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 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较。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
6、术上的繁荣。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4、播放课件 百年蒙羞藏经洞)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德育渗透)教 师 总 结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言 表 达 能 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3、练习 发 挥(播放课件 神游敦煌)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
7、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师: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5、教学反思美 术 教 案课题艺术与科学课 时 1 总 课 时 数 1授 课 时 间 第 2 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
8、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教 学 方 法 启 发 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 学 用 具 教 学 课 件板 书 设 计艺 术 与 科 学一、艺术与科学二、分析作品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1、导 入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 出 本 课 的 课 题 艺术与科学 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2.讲授新课一、艺术与科学概念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
9、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二、分析实例: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造型)2、安 济 桥 教 师 实 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3、蒙娜莉莎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了解艺术对与科学的概念 结 合 实 例
10、 进 行 分 析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说出长信宫灯的科学性。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3、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4、小结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挛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11、而忽视艺术的学习。5、教学反思美 术 教 案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 时2总 课 时 数2授 课 时 间 第3、4周教学 目 标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
12、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 学 方 法 启 发 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 学 用 具 教 学 课 件板书设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平沙落雁二、江山如此多娇三、万山红遍教 学 过 程1、导 入 艺 术 是 文 化 的 产 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 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 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
13、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 诗 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 世 间 的 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 罗 万 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 来 有 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
14、;都 是 写 心、写思 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由故事引入。2、新课-、分析中国画作品 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 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 大 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
15、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沙飞卷带百花休。落幸屈子 离骚奏,雁 去 流 水 九辩忧。【解释】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落幸:失落 失去,宠 幸。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诗的释义: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 唱 着 离骚、
16、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二、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李可染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 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17、4、4绍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5、教学反思美 术 教 案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课 时2总 课 时 数2授 课 时 间 第5、6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18、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 学 用 具 教 学 课 件板书设计中国画的形式美、形象之美 二、笔墨之美三、色 彩 之 美 四、章法之美教 学 过 程1、导 入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复习导入2、新课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
19、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 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二、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三、色彩之美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
20、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四、章法之美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 太行丰碑)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理解笔墨之
21、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 露气)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 万山红遍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观看课件 谈自己的感受 谈自己的理解 了解类型3、练习1.用已学过的中国画表现方法,试作一折扇或团扇,并加盖或添画印章。2.简述欣赏中国画的心得体会。4、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5、教学反思美 术 教 案课题用电脑画山水画课 时1总 课 时 数1授 课 时 间 第7周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
22、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情感目标: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电脑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创作。教学难点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 何 将“滤镜”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用。教学 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教学用具 教 学 课 件板书设计用电脑画山水画一、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二、欣赏三、分析四、制作步骤五、电脑山水画欣赏教 学 过 程1、导入由播放山水画作品欣赏导入。播放课件 学生欣赏2、新课一、山水画的 构 图 方 法“高
23、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简 称“三远”。二、欣 赏 看 一 看,这几幅山水画的构图运用了哪种构图方法。1、游春图(隋)展 子 虔“自山前而窥山后”,采 用 的“深远”构图法。2、雪景寒林图(宋)范 宽“自山下而仰山颠”,采 用 的“高远”构图法。3、千里江山图局 部(宋)王希孟自近山而望远山”,采 用 的“平远”构图法。三、分析分析一下这几幅画,画家在笔墨处理和构图上有什么特点,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境。不同的山峦,不同的树木,不同的水,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两幅画画给人寒冷清寂的感觉。好像听不见城这市的喧嚣,只有风声和雨声。四、制作步骤 电 脑“山水画”作品完成效果
24、 梦中的水乡1、收集图片2、选择并截取图片3、拼合图片4、合并图层5、菜 单 栏-图 像-Adjustments-去色6、菜 单 栏-滤 镜-水彩画五、电脑山水画欣赏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利 用“滤镜”功能可以变化出多种效果。利用色彩调节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了解了用电脑画“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一下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滤镜、羽化等功能完成一幅有独特意境的山水画。介 绍 山 水 画 的 构 图 方 法 欣 赏 作 品 分 析 作 品 观 看 制 作 步 骤 学 生 发 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讨论 加深印象3、练
25、习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参考这幅作品寻找合适的图片素材,运用电脑创作一幅山水画。4、小结 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5、教学反思美 术 教 案课题陶艺创作课 时 2 总 课 时 数 2授 课 时 间 第 8、9 周教学 目 标知识目标:1、识陶艺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2、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陶艺作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泥条成型法等的基本造型方法。2、分析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运用陶艺的基本方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情感目标:在了解中国陶瓷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级 下册 美术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