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稳态与调节》.pdf
《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稳态与调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稳态与调节》.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稳态与调节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组成及比例一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2、内环境(1)概念:(2)作用:体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存在于细胞外.约 占1/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3)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环境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淋巴液和血浆.外泄【关键点拨】(I)血浆W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2)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于人体的
2、外界环境而言,就是内环境。(3)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重难点突破】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汗液、唾液不是细胞外液。2、根据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分(1)甲:细胞内液;乙:组织液;丙:血浆;丁:淋巴液。(2)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 O 2先后经过乙和丙,最终被排出体外,因此,就C O 2浓度来说,甲、乙、丙中C O 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甲 乙丙。(3)0 2先后经过丙和乙,最终进入细胞,因此,就0 2浓度来说,甲、乙、丙 中0 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丙乙
3、 甲。【归纳总结】快速判断四种体液名称如图表示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先找到有单向箭头的丁,可判断丁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组织液并流回血浆,所以可判断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判断甲为细胞内液。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血浆的主要成分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1/-蛋白质:7%9%/无机盐:约1%/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各种管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一代谢废物、激素等)少量(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4、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1。(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 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H2c03等物质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篁卫左右。【重难点突破】1、下列物质:氧气氨基 酸 呼 吸 酶 血红 蛋 白 DCa2+载 体 口 激 素 CCh 尿液口尿 素 纤维 素 麦芽糖(1)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2)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1 口 口 口。2、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
5、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力减小,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关键点拨】内环境成分判定项目成分举例内环境可以存在的物质气体成分氧气、二氧化碳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W 等代谢废物尿素等内环境不应存在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与 攻括 二卜界相通孔道中的物质(包;能被吸收的物质)消化酶、纤维素、麦芽糖;事存在于细胞膜的物质载体等三、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
6、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重难点突破】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2-体 食物残渣 总外-消化系统_一呼吸系统一营养循环系统M2叼Oco2.少最水内环境O2,营养物质代谢终产物细胞其他代谢终产物 I泌尿系统卜 I皮 肤 卜一尿液汗液外【归纳总结】(1)内环境与体内各功能系统的联系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一循环系统f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液)一组织细胞
7、。空气中的0 2:呼吸系统一循环系统f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液)f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代谢废物/呼吸系统、组织 代谢 水 循环?化 从细 胞 一 废 物 一 组织液一系 统 泌尿系匕 二 体外、皮肤(2)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第 2 节 内环境的稳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 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方法步骤 设计实验记录表:根据实验的流程,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实验a、被测实验材料:自来
8、水、缓冲液、肝匀浆。b、酸碱变化所用试剂:0.1 mol/L的HC1模拟酸性条件:0.1 mol/L的NaOH模拟碱性条件。c、实验过程口.取25 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 mL烧杯中,记录起始的pH。口.一次加一滴0.1 mol/L HC1(或0.1 mol/L N aOH),然后轻轻摇动,每加&滴测量一次p H,直至滴加泣滴,记录实验结果。(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胆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2、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9、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4)实例: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3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口。【关键点拨】“三要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1)内容: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稳态,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 H、温度等。(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3)基础
10、: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重难点突破】根据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 H稳定”,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1、实验是有误差的。误差产生的原因:口加入酸、碱后不摇动或摇动不均匀、不彻底。口加入酸、碱后不待其稳定就立即测pH值等。口肉眼分辨色度有误差。口试剂配制的浓度或使用的量不准确。烧杯清洗不干净。2、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次为了避免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3、该实验中,缓冲液的pH变化与自来水的不同的原因: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
11、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 a H 2 P O4/N a 2 H P O4,当加入少量N a OH,N a H 2 P。4可以中和O H当加入少 量H C 1时,N a zH P C U可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 H变化明显。4、尝试对肝匀浆维持p 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生物实验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 a H2P O4/N a 2 H P O4 H 2 c o 3/N a H C 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 H稳定。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
12、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人物内容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3、内环境稳态失调:人(本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1)造成稳态破坏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的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2)将下列内环境稳态失调症与对应的症状连接起来。血糖平衡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pH失调 低血糖
13、、糖尿病等渗透压失调、发热、中暑等体温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图解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4-成分相对稳定I内环境正态I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温度、酸 阚 组 嗯3细应代谢II渗透压(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温度过高、过 低 或 p H 过小、过大都会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重难点突破】1、体温过高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原因:发高烧会使人体温度升高,导致人体酶失去活性,如果不及时降温会有生命危险。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会使血浆中无机盐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
14、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的原因: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关键点拨】(1)稳态与疾病: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一定会发生疾病;但发生疾病,内环境稳态不一定遭到破坏,比如植物人的稳态是正常的。(2)内环境稳态#绝对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内因和外因的干扰下会发生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如发烧、脱水、高血糖等。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5 -微专题(一)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一、内环境
15、相关图解识别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鲤毛细血管(A)心 直 矍 毛 细 淋 巴 管(B)内毛细血管|l 血细胞(b).-近 组 织 细 胞(a)内毛细淋巴管厂 淋 巴 细 胞 ;一 组织细胞(a):毛细血管内.血浆()I毛细淋巴饪内.淋巴液(),织 细 一 间.组织液()j二、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现象。原因分析如下:嘉慧黑)-*血浆蛋白减少一血浆渗透手卜.降组织去肿赛 牌 受 阻 卜 组 织 液 蛋 白 增 多 一 组 织,渗透压升高局部组织细胞代谢过度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三、物质进出内环境
16、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 组 织 细 胞(1层)=7层。2、0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 红 细 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 线 粒 体(2层)=1 1层。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6-第 二章神经调节第 1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 神经系统的组成人的神经系统,(脑 口(如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口中枢神经系统 -f中 东 兀 1脊髓口(位于椎管内)口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口 (与脑相连)口脊神经口 (与
17、脊髓相连)口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登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王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3、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
18、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重难点突破】1、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的原因:心跳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为自主神经系统。2、静坐时,呼吸、心率和胃肠蠕动的变化及意义:静坐时,心跳减慢,呼吸减弱,但胃肠蠕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若呼吸、心跳必须在意识支配下完成,当人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意识时,也将失去呼吸、心跳能力,从而出现生命危险。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分类组成
19、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2、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1)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一神经元。(2)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3、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参与构成神经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7-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20、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图中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3、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4、反射的大致过程刺 激 一 感 受 器 一 传 入 神 经 一 神 经 中 枢 一 传 出 神 经 一 效 应 器 一 产 生 反 应。注 意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关键点拨】完成反射所需的条件:(1)完整的反射弧;(2)适宜的刺激。【重难点突破】1、请据图思考问题:(1)该反射弧中2为传入神经,4为传出神经。依据是: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
21、感到疼痛,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感 受 器(手指皮肤)一传入神经一大脑皮层(产生痛觉)。2、理清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 概念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8-反射弧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1传入神经1神经中枢1传出神经1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但无效应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
22、应答只有感觉但无效应(1)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2)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1)建立: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2)建立的意义: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3)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对动物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重难点突破】正确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中枢存:在第 3 节卮大生活中训练形成,
23、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 参 与 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 与 令 条 件 反 射终生存在,不消退=非条件反射遗传获得,先天性=非条件反射可 消 退、可 建 立 n 条件反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电位:内负外正右四:K 外流+兴奋时动作电位刺激电位:内正外负-+-+-Na,内流-+-,47-+_兴奋传导须加+-+(局部电流)导形式:局部电流传导过程:超息电位一 刺 激 一 朝 电 位 一电位差一局部电流兴奋传导方向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重难点突破】1、钾离子在
24、细胞内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内。钾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钠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2、(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 b c+-+生物选择性3、图中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c。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
25、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2、突触的常见类型A、轴突一细胞体型,表示为_E/翱3-E3 时 间/ms刺激项目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峰值项目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峰值Na.增加不变增大K+增加变小不变Na+降低不变变小K+降低增大不变三、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在神经纤维上(1)刺 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 激c点(b c=c 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1)刺 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 激c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稳态与调节 2022 新高 生物 精准 冲刺 复习 稳态 调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