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设计史》教案.pdf
《《中外艺术设计史》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艺术设计史》教案.pdf(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艺术设计史中外艺术设计史教案教案1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中外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一崭新课题帮助我们了解祖先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动机和绵延二十余世纪的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对于中外的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中,在诸多层面上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此外,中外设计史还将系统地对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与古代科技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思辩的深度进行研究并阐释。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站在理解、分析角度上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演变回
2、顾有一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对处理艺术设计问题有一新的办法及视野.、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各主课课程的思想开拓以及对新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重任,它可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扩大自己对该课程更深层次的探索,所以,它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课程要求在学生入校后就进行授课,把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灌输到同学们脑中,使学生尽快树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促进对专业设计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由于该课程内容繁
3、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及重要进展。一部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史,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因此掌握该课程理论非常重要。3、课程教学改革(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通过课堂讲授和对中外名作欣赏,并结合幻灯、讲座使该课程更为活跃,避免照本宣科,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结构.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2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2(2学时学时)【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多
4、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以及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教学重点】1、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2、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教学步骤】1、新授一: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旧石器时代-30万年前-以打制石器为特征0万年前-“北京人”(北京房山周口店)-会用火、以兽皮御寒、过群居生活5-万年前人类已经演化到现代人时期1万8千多年前-北京“山顶洞人 缝制衣服、用装饰品、过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有原始宗教活动新石器时代约 1万年前磨制石器为特征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 20万年距
5、今约 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 25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 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我们知道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具考古资料证实公元前10万年前中国就有原始人类在生存,以打制石器为工具从事狩猎活动。在打制过程中,也逐渐的培养了他们的造型能力,发展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经能运用兽骨
6、和石料磨制成装饰品了。中国大约在前 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 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
7、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上述除第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 4期:早期约当公元前0000前7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 00前 5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
8、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3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 3500 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
9、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二、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第二节 中国彩陶文化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工具是最早的人工制品,并贯穿于原始的始终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打制简单的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不同的器形。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十万年前,山西丁村人.打制技术进步,类型和品种多样,说明用途和打制手法有所提高。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1
10、800 年以前。山顶洞人骨角器、骨针、细石器、细长石等复合工具。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62 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 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摩尔根曾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原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硬度。吸水性陶黏土.砂土600 摄氏度低.有吸水性瓷瓷土,高岭土100 摄氏度以上高,密实不透水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92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
11、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1、仰韶文化分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陶器造型: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3、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手法装饰。44、陶器工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原始社会的各种设计,给我们以很多启示: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影响。3、形式感的应用。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
12、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
13、、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高厘米,口径39.5厘米,9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口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又似有某种原始巫术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
14、人遐思.彩绘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5。厘米,长4.厘米,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人头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
15、小平底钵为最典型。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敛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彩陶盆)庙里沟的彩陶是以河南陕县庙里沟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现在有500多年,这些彩陶的花纹比半坡型的彩陶装饰面要大,装饰在彩陶的腹部,花纹黑白对比,阴阳相生,用弧型、叶型和半叶型的圆组成
16、,具有活泼、明快、饱满的效果。(花瓣纹彩陶盆)有的装饰非常巧妙,比如这个彩陶盆,它整个用花瓣型来装饰盆的腹部,花瓣组织的非常巧妙,花瓣之间相互借用,这个5花瓣又组成哪个花瓣,连续应用.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图案构成当中的二方连续,在当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时期就掌握了这样一个组织规律了。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
17、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
18、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直颈广肩鼓腹的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旋涡纹彩陶半山类型,高3厘米,口径
19、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此壶泥质红陶,手制,为盛储器。壶张口,缩颈,阔肩,鼓腹,平底,腹下左右各有环形耳.腹部以黄、红、黑彩绘连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半山类型,高30厘米,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范家塬出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橙黄陶,黑红复彩,纹饰带齿边,线条红、黑相绕,形成大型旋涡。图案波动,彩饰浓重,这是半山类型典型器形和彩绘特征。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常用波折纹、回纹、四大圆圈纹,以变体人形等纹样最为特色。装饰手法:半坡型-具体内容为主庙底沟图案逐渐抽象马家窑曲线和直线结合,产生
20、对比的艺术效果半山型图案华美,分割法,层次丰富马厂型-简略,纹样以直线构成为主简单-复杂简单对比法、分割法、双关法分割法:是以极为简单的分剂法作基础的一一即看似复杂的彩陶纹饰,其实是由基木相同的单兀纹样重复联缀血成的,的这此单兀纹样的布局、肩架正是以对陶钵、陶盆、陶罐等器物曰沿、内腹及外部腹壁的分剂作基础的。的从仰韶文化 R。期彩陶(即半坡类型彩陶)到仰韶文化中期彩陶(即庙底沟类型彩陶)直至晚期的甘肃彩陶,清楚地 F7t.现出彩陶装饰设亡从比较简单的平 lll分剂圆形到较复杂的分剂立体圆形以及最后分剂圆球的过程。仰韶文化 R。期彩陶的代表性器物是彩陶圆底盆。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鹿纹盆为例:四个
21、鹿纹都画在陶盆内壁腹部,四个鹿纹几乎同大,的且所占空间几乎相等,这种布局显然需要以对陶盆腹壁的等分为基础。人 ll鱼纹也是这样:R期人 ll鱼纹多画在陶盆内,人 lll 鱼纹与鱼纹6两两相对,在陶盆内壁形成了均匀分布的四个点。这四个点正好和陶盆曰沿上的四个点相对。不论是人 lll 鱼纹盆还是鹿纹盆,其曰沿一般都有八个点,这八个点正好将陶盆曰沿分为八等分。如果将这八个分剂点经陶盆圆腹的圆心两两相连,那么这八个点形成了等分陶盆圆腹的四条直径,其中两两相互垂直。的四个纹饰正好处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上,另外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成了这四组纹饰的分剂线。半坡彩陶这种严格的分剂与制作力一法,明显是以两条垂直的
22、直径等分圆的原理为基础的,的以两个稍有区别的一字相互错置八等分圆,大约说明当时的人们己经懂得了四、八、一六这一几何级增加的剂圆规律。从半坡期彩陶中普遍流行这种绘制力一法的情况看,这种剂圆法在公兀前四千多年前的渭河流域一分普在距今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大理冰期之际,我国旧石器文化已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人的本身已从直立原人、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石器工具已有极大的发展,这时对石质的选择已从石英石、燧石、砾石等扩大到更精美的石墨、玛瑙、水晶石、玉髓、黑曜石等,石器造型已根据使用效率来加工,促进了渔猎采集的进步,使获取食物更为容易,因此他们能有闲暇时间制造各种装饰品来装扮自己。如在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曾出土
23、穿孔的兽牙和穿孔的蚌饰及骨针,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距今已有5000年。河北原阳虎头梁遗址曾出土有穿孔的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若干扁珠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曾长期佩戴过。到3600年前山西朔县峙峪曾出土用墨石制成的椭圆形扁平光滑有孔的装饰品,用水晶石制成斧形的小石刀。山西下川文化有玛瑙、玉髓、黑曜石等矽质石料的石器。距今25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这时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作成串饰进行装扮。这里曾发现穿孔的兽牙5枚,以獾的犬齿为多,狐狸的犬齿次之,并有鹿、狸、艾鼬的牙齿和一枚虎牙,均在牙根一端用尖状器刮挖成
24、孔,出土时,发现有五枚穿孔的兽牙是排列成半圆形的,显然是原来穿在一起的串饰.另有骨管、带孔蚌壳、青鱼上眼耳、砾石、石珠10余枚,其小孔是从两面对钻的,这是钻孔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山顶洞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长,一端尖锐,另一端有直径毫米(已残)的针孔的骨针,针长毫米,针粗直径。毫米至.3毫米,这是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缝线可能是用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我国鄂伦春族人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方法 山顶洞人佩戴的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带有红色,似乎他们的穿戴是用赤铁矿研磨的红色粉末染过的。山顶洞人不仅关心生活的美,而且也表现了对死者的关怀,他们把死去的亲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身边撒下红色赤铁矿粉末。
25、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是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均栖身于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洞穴,人工建筑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60前4900)和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公元前50前5100)的半地穴建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的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建筑形成、发展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是人工挖掘、搭建的地穴、巢居,后逐步演变为半地穴、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建筑空间则由单室发展为多室。与此同时,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木骨泥墙、夯墙、木构架、榫卯等技术也陆续出现了。原始社会时期岩画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艺术设计史 中外 艺术设计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