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例文.docx
《202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例文.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辅助用具:ppt课件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二、教师提示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
2、的呢?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
3、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六、布置作业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学过程:
4、一、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二、背景介绍: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三、作者简介: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
5、,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思想主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
6、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3、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
7、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
8、”使宣王难以拒绝。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欲擒故纵、缩短距离)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乘虚而入由近及远)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
9、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孟子从齐宣王来分析:(明知故问步步紧逼)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齐宣王应该怎么去做呢?来看第三层。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
10、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这也就明确指出了齐宣王其实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没有做到位而已。孟子为齐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推恩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明确提出推恩后的结果: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2、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4、不推恩则无以
11、保妻子。这样就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1、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心里?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这就要分析齐宣王当时的语言和动作。2、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王笑而不言”?(明知故问步步紧逼)(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3)接着
12、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与楚之战来比喻小不敌大,从而说明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3、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1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孟子“重民”、“贵民”的思想。“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14、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第三部分,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15、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
16、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附板书设计:齐王霸道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孟子王道齐王急切求教两厢情愿其乐融融孟
17、子自然举措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五、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
18、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三)研读课文114节(1)学生朗读课文114节;(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3)学生质疑;(4)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
19、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3、重要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4、一词多义: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D.
2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D.任重道远路、道路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四)作业1、诵读课文;2、记忆重要的词句。齐桓晋文之事教案4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
21、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二、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齐桓晋文 教案 例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