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综整理(终极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综整理(终极版).pdf(1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 象),揭示教育规律(目 的 任 务)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L超越日常经验r 宏 观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教育本研究价值:L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 导 教 育 实 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微 观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中国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体现 于 论语;东方古代最早
2、使用(提出)“启发式”教学对象有教无类作用“富民”教民培 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内容 诗 书 礼 易 春秋原 则与 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 本 教 育 专 著(教学 原 则 总 结 最 突功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制 度与 管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礼记出,专门论述教育问题),“教育学的雏形”理教 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 不 蹦 等(循序渐进)孟子 性善论教 育目的明人伦荀子 性恶论教 育作用化性起伪西方萌芽苏 格拉底以 雄 辩 和 与 青 年智 者 的 问 答 法 著名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
3、底法”)一一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柏 拉图 理想国亚 里古 希 腊 百 科 全 书 政治学;首 次 提 出“教育遵循自然”一一分阶段教学科建立:士 多德式哲学家育、注重人的发展昆 体良西 方 教 育 史 上 第一 个 专 门 论 述 教育 问 题 的 教 育 学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一一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培根首 次 提 出 把 教 育学 作 为 一 门 独 立学科“归纳法”一一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夸美 纽斯民主主义;大教学论(1632)一教 育 学 形 成 一 门独立学科的萌芽,近 代 第 一 本 教 育学著作;为西方教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4、;教育有其现世目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适应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规范教育学建立:育 理 论 的 发 展 奠定了基础然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学制系统四个时期班级授课制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全班教学)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 爱弥儿教育的核心:自然主义一一“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教育的人物:使 儿 童“归于自然”裴 斯泰 洛齐小 学 各 科 教 学 法奠基人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重心:要素教育;第一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教育目的:培 养 绅 士(绅士教育)赫尔巴特“
5、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理 论体系伦理学、心理学(传统)人”;普 通 教 育 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近代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目的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 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四 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三 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杜威(现代)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一教育学三大著作之一实用主义教 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教 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从做 中学”三 中心活动、经验、学生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 0 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一一德国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 0
6、 世纪初一一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 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1.1939年凯洛夫一一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2.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一一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2 0 世 纪 7 0 年代,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苏】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美】布鲁 教育过程二、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纳【德】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法】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7、【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一一最早见于 孟 子 尽心上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一一教育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一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依据(三)教育的发展起源名称地位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8、为指导【法】利托尔诺【英】沛 西 能心理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美】孟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的指导下形成的。恩格斯、凯洛夫多集中于苏联和我国发展历程L原始社会标志: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特旺:(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J(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
9、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奴隶社会特征:(2)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学校萌芽(序、校);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基本学科:六 艺(礼、乐一核心、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打破:学在官府;显学一一儒、墨;学术自由;稷下学宫两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一思想专制;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鸿都门学魏晋南北朝郡国学校制(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隋唐重振儒术,三教并重;选士制度一一科举制;六 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10、算学)二 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程朱理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 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固定格式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家庭教育为主,记 诵 吠陀经;“以僧为师”教育活动:背诵经典或钻研经义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古 代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 代希腊、罗马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雅典培养商人和政治家斯 巴达培养军人中世纪 欧洲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一一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一一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r 教育者_
11、主导(一)基%要 素:受教育者一一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一一讲、读、讨论;教具、实验药品、仪器(二)关系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的活动主体一一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一一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因素,教育影响是属于“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因 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
12、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L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L教育为社会政必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4.决定教育体制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5.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2.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1.教育在生产/动力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决定教育结构的变
13、化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在生产科学文化知识4.决定学校专业的设置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三)教育与科技文化与科学技术育匕士L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鼠者的勺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立#8确万的容季目-0教形态、C、校又化霹是 指 字 秘 金 体 成 员 或 群 分 成 员 刃 得 且 共I可 具 有 的 思 怒 观 蕊 和翦行的组织见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延同伴群体的影响师
14、生的交互作用谆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榛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法。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L 涵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2.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成熟机制”外钱论荀子、洛克“
15、白板说”、华生外银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银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L 顺底性:M入的息脸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小断的、晨各图放诩不必好,过9K fr-t-r l_-E的s同不。4I二着醇临面盾矛监要S主塞刖及征不汪特SI-总呈的发效同瞿,不千出现表段$#阶龄i年个
16、熟女两成一在,统某,如系曝。巴1的淋衡、豕平统O不系的经5化神盆一、1J1133N 1-m 段面阶方置该龄理年生同如白不,花性,衡键的度平8速不展的发展的,面I B W b E的方同工蜃一和信自生拳弟间,、,1-W翡盅一一胃,、./ir-rI/、救胥鹿要SM平A-矢放的有贰因极积和U EAttn潜的生学个萋孥需挥箧发分、无哥,异万万,差一同施不材Bi因须女亘一口、必不同KWK育在教最.01 68教:姿性。殖翼?:生W否需示%8$4启阶展长先?2发 0 6生在l s s4:l d(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技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戳 繇 莆 展 擅3.不决定人的发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勺发
17、展更能变成现实十展的动力勺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王 安 石 伤仲永,天才的教育的威特)教宜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发展的各种因素囊星起主导作用岑晕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浦.教育在影响人.发展上的独特功能时和延时的价值个性的功能L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告乏2O命目雷劫王4BA8A0BT物真,二一一的六、教育目的2
18、,(工2系 方 目 跑 及 养 髓、教南目产的、价、值取向油日 直 活 动 而 解 第 篁 受 教 育 者 通 过 教 育 在 身 心 诸 方 面 发微 甯M鬻 季 瓢 活 动 的 全 过 程,对教育P作而3 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 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自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3.价值取向:名称代表人物:观点:个人本位的价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卢梭、康德、马 斯 洛、夸美 纽 斯、福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值取向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禄
19、倍 尔、裴斯泰洛齐及孟轲等人(卢 克 斯+伏 尔 泰+孟子)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 尔 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辩证马克思的主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
20、虑人的身统一轮义的教育目的论心发展的各个要素。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基础3.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我国制定教1.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生产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实 现 条 件 社 会 主 义 琴 臻 锻 髓 辘 例 矍宏襄的人的途径和方法美O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勺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的道习4)美育:表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勺 审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彳门鉴
21、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与科专的和成苴、谟 骂 曲 教 育 关 系 密 切,相互促进,相互制会一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一籥、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N、求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22、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七、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制
23、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其核心与主体;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 更加注重和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J前制度化(实体化
24、教育)2.学校教育制渡在形式上的发展 制度化非制度化(构建学习化社会)(个我国的簪要整婵,麓F 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税资攀元培任教育总长时,1912柳 欢M篡某次规定男女同校,设女子高师,废一 一、鲤 六、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1985年,党中央做出山新高全县新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八、教师与学生151方教育制度(一)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个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 者3示范者4设计、组织、管理者4家长、朋友5研究者特点:I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育目的的全用性(1)因材施教1.复 杂 性(2)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
25、不断更新(3)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教育机智”II连续性和广延性L 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相对稳定的特点决定的2.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多样性的因素决定的III长期性和间接性1.长期性: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具有迟效性(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一一百年树人(2)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2.间接性:教师劳动并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培养学生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IV主体性和示范性1.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1)教师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2)教师使用的教具的主体性一一熟练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终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