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pdf(1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六年级上1.1 放大镜教学设计课题放大镜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6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 微小世界单 元 的 第1课。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在研讨环节中,通 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
3、知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科学探究目标 能 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表 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4、重点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难点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放大镜图片。1.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工具吗?我们在科学课上使用它观察过什么?预测:这是放大镜,我们曾使用放大镜观察过蚂蚁、蜗牛等小动物,观察过植物的根茎叶。2.放大镜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有哪些应用?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回顾,交流回答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讲授新课m /rai/f l .1观察,回答3.通过教科书聚焦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
5、大镜起什么作用?明确:看视频回顾(1)放大物体图像作用。回答注意:不是放大物体,因物体不没变大。(2)聚光作用:聚太阳光点燃火柴或纸张。4.怎么使用放大镜?播放视频。5.使用放大镜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思考明确: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防止灼伤或者对着易燃物品引起火灾。6.放大镜,顾名思义,具有放大功能。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一、探索通过观察比较放(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大镜的镜片、普镜的镜片通玻璃片、近视观察步骤眼镜的镜片,发(1)首先给三种镜片编上号按步骤观察比现放大镜的镜片(2)用三种镜片分别观察自己的指纹、大小相同较的结构特点。通的文字或皮肤上毛孔等,找一找哪种
6、镜片能把物过观察三种镜片体的图像放大。截面的特点,用(3)先正面观察,再从侧面观察三种镜片有什么图形来抽象表示不同特点。出放大镜的镜片(4)将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特点,架 起“中放大镜的镜片 玻璃片 近视眼镜的镜片央厚、边缘薄”能否放大物体 去1 t 左”这一概念与实物特点 中 央 段 边 像 等 中 央 选 修 一 中 央边停用记录分析之间的联系,形(-)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围棋子、平面镜成“凸”这一概有什么不同特点?观察比较念。明确:放大镜是透明的,围棋子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小结:(I)放大镜镜片特点:中央后,边缘薄;透明(2)放大镜镜片作用:放大物体图像(三)观察比较不同放大
7、倍数的放大镜归纳I.这是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请通过观察不同放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大 镜 的 放 大 效果,激发学生对排序2.观察方法(1)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2)为了方便观察记录,先将镜片编号。(3)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记录。3.观察记录与交流观察记录分析放大倍数的研究与探 索。要求学生先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再观察镜片截面特 点,并用图表示,让学生建立起镜片截面厚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4.我的发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镜片中央凸起的程
8、度叫凸度。)5.讨论(1)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有关吗?材料准备:三个倍数相同直径不同的放大镜观察与记录讨论、实验、分析 我 的 发 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2)从下面的观察记录中,有什么新发现?新的发现:放大倍数越大,透镜的视野就越小;放大倍数越小,透镜的视野就越大。二、研讨1.阅读资料,放大镜的镜片为什么叫做凸透镜?阅读资料回答中 央 序、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 把 图 像 放 大,显 现 人 眼 看 不 清的 细 绒 之 处,使 我 们 鼓 得 更 多 的信息在 一 千 多 年 前.人 们 就发 现 了 这 一 点.并 发 明、制作了放大使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伎.日前凸
9、选优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 作、学 习 中,层层深入总结探索 内 容,进一步提升认识明确:因为放大镜的镜片具有中央厚、边缘薄且透回答明的物体,能放大物体图像。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回答明确:镜片的凸度不同。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明确:跟镜片的凸度有关,与镜片的直径无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三、拓展:自制放大镜认识器材通过制作一个水根据放大镜的镜片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滴放大镜,学生1.实验器材:载玻片、滴管、广口瓶、玻璃杯、烧在做一做、比一瓶、烧杯、水、塑料薄膜、铁丝比、想一想中,2.活动任务巩固对放大镜特(1)做一做: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吗?点的认识。用更(2)比一
10、比:谁能让字放得更大?讨论多的办法自制一(3)想一想:字放得大的原因。个放大镜,引导3.讨论制作方法学生从认识一种预测:放大镜推向一类 在载玻片或塑料薄膜上滴水看视频,学制物 品,即中央 在透明容器中装水作厚、边缘薄的透提示:制作后别忘了检验哟。明物体,都可以播放视频。谈发现做成放大镜,能4.我的发现把图像放大,从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可以做成放而建立结构特点大镜,能把图像放大,如水滴、圆柱形及球形的与功能之间相互装满水的容器等。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联系的认识。A.装上水的透明袋B.没装水的玻璃杯C.透明的玻璃球练习完成达标测评2.放大镜()越大,放
11、大的倍数越大。A.放 大 镜 B.光 滑 度 C,凸度3.用圆形的鱼缸做的生态瓶,从侧面观察鱼缸内的生物,看到的图像()A.比实际的小 B.比实际的大C.一样大 D.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判断题1.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2.在一定的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得越大。()3.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薄边缘厚,即中间是凹的。()4.放大镜的镜面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5.近视眼镜的玻璃片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了放大镜的发明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分享放大镜的发明史。史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12、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总结课堂板书放大镜作用:放大物体图像特点:透明 中央厚、边缘薄 有凸度板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1.2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6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 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 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
13、,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学情分析在 第 1 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
14、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 科学学习中,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
15、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重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难点放大镜之间距离的调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这是某同学分别用5倍、1 0 倍 和 2 0 倍的放大镜观察国槐树虫卵的情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回答,思考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5倍10倍20倍出课题一一怎样发现:图像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思考:想观察更清晰的图像怎么办?2 .
16、请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你观察到了什么?明确:表面是由许许多多隆起的皮丘和凹陷的皮沟组织成的。还有许多凹下去的小孔,及长毛的开口即毛囊口,毛囊口内长有毫毛。3 .人体的皮肤是由细胞组成的。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吗?明确:观察不到。思考: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观察,思考交流,放得更大。讲授新课一、探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实验器材: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卡纸、直尺、铅笔、美工刀、双面胶(-)相同倍数的凸透镜组合1 .组合过程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
17、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凸透镜,观察到最大的清晰图像。反复移出、移进第二个放大镜,比较观察到的图像大小。2 .动画演示。认识器材组合观看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 图 像 大 而 清晰。3.温馨提示:操作要领 平行放置 上下移动 清晰的像4.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交流大。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平行摆放。在先固定一个放大镜的情况下,从下边放第二个放大镜。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二)不同倍数凸透镜组合不同倍数的放大1.两个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怎么组合才能使物体的图镜怎样
18、组合效果像放大效果最好?请用倍数不同的图透镜组合观实验观察更好。察直尺1 厘米的格子,有什么新发现?实验交流:5 倍在上,1 0 倍在下,图像放大效果最好。交流 5 倍在上,2 0 倍在下,图像放大效果最好。2.观察发现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三)固定凸透镜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动手制作简易显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微镜,不仅要固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定 好 两 个 放 大明确:镜,还要让两个(1)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放
19、大镜之间的距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测量离保持为大而清录。晰的测量值。制 怎么测量两个凸透镜的最佳距离?作时需要两个同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学密切配合,培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养学生的动手能测量两个镜框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力和合作能力。(2)将测量好的距离在卡纸上裁剪好。固定(3)将裁剪好的卡纸固定在两个放大镜的外围,用双面胶进行固定,留一个缝,让放大镜的手柄露出来。(4)用这样组合固定好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就比较方便了。跟视频学习制作。看视频制作(四)观察1.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蛛虫、食盐和面粉,看看是否通过对多个对象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进行观察及观
20、察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方式的对比,进食盐:每个颗粒都是规则的立方体。面粉: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的。蛎虫:有触角、足和翅膀。2.用自己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分析,归纳二、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明确: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一 目 镜 公人J O 调 节 旋 钮 但不物包*扬伟之间力率离载 物 台 救 了 做 粉 传,反 光 镜 情极老钦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
21、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三、拓展:阅读资料,梳理显微镜发展历程在1 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 00万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史,科技进步史:回答阅读资料比较,交流阅读,分析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通 过
22、观 察 和 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体会科技进步给人 类 带 来 的 益处。比7-醺早期的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显微镜价值: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四、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近期,开封市迎来了新冠疫苗接种的高峰期。在疫苗问世前,科学家借助()观察到了新冠病毒,并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A.放大镜B.光学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2 .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会用到下面哪种工具()。A.平面镜B.护目镜C.显微镜3.下列方法中,能使观察到的物体放得最大的
23、是()A.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B.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的距离C.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4.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要选用两个()的放大镜最好。A.一样大,放大倍数也相同B.一样大,放大倍数不相同C.都可以(二)判断题1.光学显微镜是一种能把物体放得最大的仪器。()2.把两个放大镜叠在一起,就能看到更大、更清晰的物体图像。()3.普通的显微镜看不到微小的病毒。()4.制作简易的显微镜应选取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凹透镜。()5.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大。()6.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其实就是两个凹透镜。()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练习完
24、成达标测评进一步理解显微镜的作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总结课堂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板书怎样放得更大放大倍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清 晰 度(优先考虑)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得更大-显微镜板书设计精 品 文 档 精 心 整 理教科版六年级上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精品文档可编鼻的精品文档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单元 1 学科 1科学年级 6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 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 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
25、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螭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教科版 六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