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一).pdf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一).pdf(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针对训练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宿业师山房 期丁大不至 唐 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 山房:山中的屋舍。丁大:作者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第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第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
2、期待。(2)“孤琴候萝径”中 的“琴”,蕴含着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下列诗句中的 琴”也是表达这层含义的一项是()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雍 陶 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白 居 易 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 群 玉 书院二小松)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诗。其 中 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 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夕(夜)凉”,但表达效果又有区别
3、。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答 案(D C (2)B (3)“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安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中的适意。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洪 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力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注 本诗应为作者晚年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武陵源:桃花源。(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用题的一
4、项是()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连绵,写出了乡野风景秀美而淡远的特点。C.农 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D.诗人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恬淡农事的喜爱之情。(2)下 列 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 珪 金陵怀古)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 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 游 日暮自湖上归)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 成 大
5、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 西楼 韵)(3)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答 案(1)C (2)C (3)(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联想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其幽美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边塞征战诗L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题目。剑门道中遇微雨陆 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驯驴入剑门。成都大阅陆 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
6、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橐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注 本诗写于作者从抗金前线调回后方成都的途中。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雪岭蓬婆外:岷山主峰以外的地区,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实则为吐蕃所占据。下 句 中 的“渭水”,指长安地区,当时被金人占据。橐(9 6 o):箭囊。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事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写出了长途跋涉的情状,“无处不”即“处处都”,既指过往所经之地,也包括此时的剑门途中。B.第二首诗首联,“爽气新”既写出秋季雨后的特点,又 与“遥见”相呼应,表现出阅兵场天朗气清的开阔景象。C.第二首诗颔联,运用夸张手法来渲染阅兵声势浩大,寄托了
7、诗人的美好理想与远大抱负,笔调雄壮,气势昂扬。D.第二首诗后两联,先以风中旗影闪动比喻小人当道,再 写“属橐缚裤”的军人装束宽慰了自己。(2)第一首诗中的“销魂”,意指悲伤愁苦。下列诗句中“销魂”的含义与之不巧的一项是()A.日暮黄云千里昏,壮心轻别不销魂。劝君用却龙泉佥山莫负平生国士恩。(钱 起 送傅管记赴蜀军)B.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销魂。(韦 庄 清平乐)C.幸遇重阳佳节,高处红萸黄菊,好把醉乡寻。淡淡飞鸿没,千古共销魂。(朱 敦 儒 水调歌头)D.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文 天 祥 过池州见九华有感)(3)作者在两首诗中都写到了自
8、己的“文人”身份,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同之处。答 案(1)D (2)C (3)第一首:表达对此生只能做诗人的不甘与无奈,抒发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痛苦。第二首:抒发阅兵时身着戎装的喜悦,喜悦中夹杂着“儒冠误身”的遗憾和感慨。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送人之军贺知章常经绝脉寒,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注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 别 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B.首联
9、、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 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晴还有晴”,表达挽留之意。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 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2)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一项是()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 子 昂 送魏大从军)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 参
10、 送人赴安西)C.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 维 送张判官赴河西)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 维 送杨长史赴果州)(3)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答 案(D C (2)D (3)(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羁旅行役诗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早寒有怀 唐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
11、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F项的一项是()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年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B.今宵
12、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 永 雨霖铃)C.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 甫 月夜)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 轼 定风波)(3)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答 案(l)C (2)D (3)“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陆机闺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
13、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纤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注 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至理的一项是()A.一、二句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难以从容地赴任。C.七、八两句写诗人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上空无一人。D.这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间接抒情,富有感染力。(2)“顾影凄自怜”中的“顾影”表达了一种悲情。下列诗句中的“顾影”漠有表达悲情的一项是()A.卷珠帘,凄然顾影。(苏轼 永遇乐)B.真妃解语,西施
14、净洗,娉婷顾影。(王沂孙 水龙吟)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吴扩 怀伯兄)D.起居常若随,顾影独无依。(皇甫 濂 悼子乘二首)(3)“悲情触物感”的意思是,“触景感物生悲绪”。请简要概括诗中的悲情,并分析“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四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答 案(1)B(2)B(3)作者怀着国破之痛、离乡之悲,赴任洛阳,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营造出一种悲凉、恐怖的氛围,也加深了作者的离家赴任之悲。咏史怀古诗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风流子京口怀古曹贞吉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寄奴王者,
15、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歙 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濠。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磕数 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注 北府参军:刘裕,他曾在北府军中任参军。凌歌:凌歌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碣碳:古地名。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亚顿的一项是()A.“凌歌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歌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D.本词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中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2)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事碰的一项是()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B.“烟树冥濠”,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C.“两点青峰”中的“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3)本词和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17、,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嬴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答 案(D A (2)B (3)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突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谒文山祠。明 边贡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18、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注 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 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F 碗的一项是()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2)“子 规 即“杜 鹃 ,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
19、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 居 易 琵琶行)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 令 春晚)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 卷 乡村四月)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 观 踏莎行)(3)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 天 祥 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 案(1)B (2)C (3)(示例)两者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借助某个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属于间接抒情。谒文山祠尾 联 借“西湖树”朝南生长之景,暗示了文天祥顾念南宋
20、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文天祥诗借“磁针石”“指南”的特性,暗示了自己心系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咏物言志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枯棕杜 甫蜀门多棕植1,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呼,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注 作者写作本诗叱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百姓负担沉重。啤,同“啄”。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用砸的一项是()A.蜀中棕植1 高大、种植广,然而因被人过分取用,所以境况堪忧。B.棕桐在岁寒
21、之后还能保持青色,说明它耐寒、生命力比较顽强。C.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只能像蒲柳一样苟且偷生。D.作者运用“伤”“苦”“沉 叹 “念尔”等词语,表达内心情感。(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紧扣题中“枯”字,说棕檎因频繁割剥而更易朽坏。B.“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棕梅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反比柳树早衰谢。C.“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诗人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桐又何必取之殆尽。D.“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 案(D C
22、(2)A (3)本诗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棕桐被割剥过甚而至于过早枯死的不幸,来喻指蜀中百姓横遭暴敛而生存无路的惨景,表现对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官府盘剥的激愤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人将棕桐被剥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再顽强的生命力也经不起无休止的割剥摧残,表达了作者的痛惜和愤慨之情。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古风(其三十三)李白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凌随海运,惮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古风(其四十二)李白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传?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下.建的一项是()A.“仰喷”
23、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下年项的一项是()A.“北溟”等句化用了 庄子逍遥游中的“鲸鹏”典故。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3)这两首 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案(1)D (2)C (3)第一首借大鹏抒怀。大鹏借海运之机,乘风而起,诗人借此抒发了自
24、己的凌云壮志。第二首借白鸥抒怀。白鸥鸣叫沧江,嬉戏海滩,逍遥自在,表达了诗人忘却机心(洗涤心灵)的思想情感。哲理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示租秸阳张 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桔。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 柜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
25、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 0 0字)答 案(D B (2)(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一 2023 北京 语文 高考 二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诗歌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