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pdf(1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 文字资料。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3.词语卡片。【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
2、课时一 举 行“民族风情”展示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 生活习俗。二、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费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 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三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
3、学。3 .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 小河淌水 蝴蝶泉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四、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 .学生试读。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 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第一自然段:坪 坝(b a)绒 球 花 傣(d d i)族 景 颇(p d)族阿 昌(c h d n g)族 德 昂(G n g)族绚丽多彩第三自然段:蝴 蝶 孔 雀 舞 摔 跤(j i a o)山狸第四自然段:凤 尾
4、竹 摇 晃(h i k i n g)五、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 .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2 .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 .指名读生字,新词。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 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雀”字“小”字 下 边 的 撇(J)要长些。“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b.学生写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指名朗读生字 新词,检查生字 新词掌握情
5、况。2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二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 .第一自然段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 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b.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c.配乐朗读这一段。2.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 三自然段,想象一下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生开始上课了。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
6、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3.朗读有关句子,想象句子描述一幅情景?a.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b.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 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7、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3.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四 作业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五 小 结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学生们快乐、幸福。大家在学习的同时,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努力上进。六 板书设计:穿戴不同大青树下的小学 好朋友语言不同2花的学校【教学目标】1.认识本文的生字,会 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 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
8、好词好句。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 图片展示法 启发谈话法等。【教学准备】有关泰戈尔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 花的学校,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二 检查学生
9、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降 润 罚 扬、臂、赏、碰2 .交流 识记生字。A.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臂劈虫触角触B .换偏旁以及的字:汤烫壁臂3 .读读写写下列词语。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润湿:潮湿润泽。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狂欢:纵情的欢乐。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三 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节诗的内容。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
10、假了。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五 课堂小结:你读了花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六 作业设计:画一座花的学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二 读中感悟,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节。A.老师范读。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
11、原因。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理解体会:为 什 么 是“一群一群的花”,而 不 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 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第二节。A.学生齐声朗读。
12、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变放假了”?3.指导学习第三节。A.教师范读。B.合作探究。“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雷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变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C.教师指导朗读。D.学生自由朗读。4.学习第四节。A.学生齐声朗读。B.指导学生理解 感悟、朗读。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蛤孩子
13、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 想象。三 介绍作者,推荐阅读:1 .介绍作者泰戈尔。2 .推 荐 阅 读 泰戈尔作品集。四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五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2 .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3 .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板 书 设 计】2花的学校跳舞狂欢花孩子 冲出来 美丽、活泼、可爱 调皮急急匆匆3不懂就要问【教 学 目 标】1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 .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3 .通
14、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要问。【教 学 重 点】掌握新字 新词。【教 学 难 点】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教 学 方 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教学准备】1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的图片、文字斐料。2 .词语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教师出示孙中山画像。2.提问: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他是广东人,生 于1 8 6 6年,于1 9 2 5年因病去世。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5、”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 不懂就要问一文。二 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画出本课的生字。三 学习生字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2 .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1)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2)同桌互相认读、互相教。(3)开火车认读生字。3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1)先认读,然后组词。(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如:孙T(子)+(小)一孙(孙子)诵T()+()一诵(背诵)(3)学生学写生字四 再读课文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2.齐读课文。3.读了课文,你知道
16、了什么?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填空:孙中山从此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2.出示生词卡片认读:孙 中 山 背 诵 思 想 流 利 刚 才 良 好二、学习课文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不懂就问一文。(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后,教师引导: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
17、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1)能提出问题。(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3)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6 .教师巡视 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7.全班汇报。(1)提出不懂的词语。(2)学生互相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教师适时点拨。8 .指导朗读课文。三、巩固练习(幻灯出示)1 .连线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2 .填空(1)先生讲得很(),大家听得很()。(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的学习习惯。3 .根据课
18、文内容填空。流利地()认真地()仔细地(四、拓展延伸1 .谈谈学习方法。2 .出示名言进行积累。(幻灯出示)(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厉声地()(俄)普列汉洛夫(2)悟从疑得,乐自苦生。(中)中居员B五、师生总结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板书设计】背诵很快不懂就要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提问壮胆4古 诗 三 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2.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9、【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0、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
21、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22、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过渡:寒山 石径 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生:争奇斗艳。生:五彩缤纷。生:生机勃勃。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
23、人 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 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 机 理 解“坐”。)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指导朗读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
24、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画面说)2 .配乐背诵(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2)配乐齐诵四 为画题诗,指导默写1 .(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3.展示作品,点评。五、总结学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
25、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六 识字 写字1.径 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2.指 导 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3 .教师范写。4.学生描红 临写。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 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赠刘景文。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2.读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