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pdf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pdf(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6 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2.难点:弄清题意,找 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L 2 元.小 红 有 6 元钱,那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因为1.2 x 5=6,所以小红能买到5 本笔记
2、本。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 题 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 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44x+64=328(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
3、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1 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2 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 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2)3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1 中的方程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l,2,
4、3,4,.代人方程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把 x=3 代人方程(2),左边=13+3=1 6,右边=(45+3)=x 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 就是这个方程的解。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2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问:若把例2中 的“三分之一”改 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彳即隼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
5、教科书第3页练习1、2.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x-3(x+2)=6+x(x=3,x=-4)(2)2y(y-1)=3 (y=-1,y=2)(3)5(x-1)(x-2)=0 (x=0,x=1,x=2)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3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
6、形.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 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祛码。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硅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祛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祛码,天平仍然平衡。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 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祛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让同学们观察图6.2.1 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祛码和2 个小祛
7、码,右盘上有5 个小祛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 表示大祛码的质量,1表示小硅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 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问:图 6.2.1 右边的天平内的祛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4何由方程x+2 =5 变形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让同学们看图6.2.2。左天平两盘内的祛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 x =2 x+2,右边的天平内的祛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 个大祛码
8、,相当于把方程3 x =2 x+2 两边都减去2 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 x 呢?由图6.2.1 和6.2.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例 1.解下列方程(l)x-5 =7 4 x =3 x-4解:两 边 都 加 上 5,得 x =7+5 即 x =1 2(2)两边都减去3 x,得 x =3 x-4-3 x 即 x =-4请同学们分别将x =7+5 与原方程x-5 =7;x =3
9、 x -4 -3 与原方程4 x =3 x -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 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例 2.解下列方程53 1(1)-5x-2(2)-x=-2 3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 到 x=a 的形式。练习:课本第6 页练习1、2、3。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 页中的方程先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10、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7 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五、作业教科书第78 页习题6.2.1 第 1、2、3。66.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
11、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栗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 如 44x+64=328 3+x=(45+x)y-5=2 y+l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 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 x-3=-15x2-3x+l=0 2x+y=1-3y=5下面我们再一
12、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7例 2.解 方 程(1)-2(x-1)=4(2)3(x-2)+l=x-(2 x-l)方程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第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 括 号 前 面 是 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l)-(1+4)=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三、巩
13、固练习教科书第9 页,练习,1、2、3.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 第 1题。8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二、新授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14、此方程可改写成3(x-3)-2(2x+l),-=16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9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 1 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 x=a 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补充例2:解方程x+15 1 x-72 3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应
15、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 的最小公倍数。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0页,练 习 1、2.(练习第1 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四、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 第 2 题。10第三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重点、
16、难点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二、新授。例1、如 图6.2.4(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3盘现有盐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盘A现有盐为51-3=4 8,盘B现有盐为45
17、+3=48。)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转,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 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1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 400块。2.求什么?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转?3.等量关系是什么?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
18、由已知量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6x+8(65-x)=400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1页练习1、2、3第1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等量关系是:AC十C B =400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 x秒,即tl=x秒,则t2(65-x)秒,再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6(65-x)+8x=400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19、,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3、4、5、6题.126.3 实践与探索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通过问题3 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难点:找 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20、面积公式.二、新授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 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第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13第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
21、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x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 为 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中的长方形面积小.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中的宽比长 少“4 厘米”改 为 3 厘米、2 厘米、1 厘米、0.5 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
22、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第 1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第 2 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
23、,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 个问题,14“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 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从而列出方程四、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作业教科书第15页,习题6.3.1 第 1、2、3.15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24、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利息=本金 x 年利率x年数本利和=本金X利息X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二、新授在本章6.1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蓄,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蓄所产生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问 题2、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
25、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利息-利息税=48.61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 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 X x 2,利息税为 2.43%Xx 2 x 20%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 2-2.43%xx2x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你能否列出校简单的方程?扣除利息的2 0%,实际得到利息的8 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 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即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七年 级数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