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pdf
《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pdf(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章 计 算 机 网 络 体 系 结 构 及 协 议3.1 网络体系结构及O S I 基本参考模型3.1.1 协议及体系结构通过通信信道和设备互连起来的多个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要使其能协同工作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它们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及何时交流,都必须遵循某种互相都能接受的规则。1 .网络协议(P r o t o co l)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协议总是指某一层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对同等实体之间的通信制定的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1)语 义(S e m an t i cs)o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
2、制信息。2)语 法(S y n t ax)。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笺 v T o3)定 时(T i m i n g)。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2 .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划分所遵循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 后“分而治之”,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见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图 3.1)所示的一般分层结构中,n层是n-1 层的用户,又是n+1层的服务提供者。n+1 层虽然只直接使用了 n 层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它通过n 层还间接地使用了 n-1 层以及以下所有各层的服务。层次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
3、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层结构还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所谓网络的体系结构(A r ch i t e ct u r e)就是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层次结构一般以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图 3.2)。图3.2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层次结构的要点:1)除了在物理媒体上进行的是实通信之外,其余各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都是虚通信。2)对等层的虚通信必须遵循该层的协议。3)n层的虚通信是通过n/n-1层间接口处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n-1层的通信(通常也是虚通信)来实现的。层次结构划分的原则:1)每层的功能应是明确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当某一层的具体实现方法更新时,只要保持上、下层的接口不变,便不会对
4、邻居产生影响。2)层间接口必须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少。3)层数应适中。若层数太少,则造成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若层数太多,则体系结构过于复杂,使描述和实现各层功能变得困难。网络的体系结构的特点是:1)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础。2)第 n 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能使用第n-1 层提供的服务。3)第 n 层在向第n+1 层提供的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 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4)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3.1.2 O S I 基本参考模型1 .开放系统互连(O p e n S ys t e m I n t e r c
5、 o n n e c t i o n)基本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 S O)制定的标准化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又称I S O s O S I 参考模型。“开放”这个词表示能使任何两个遵守参考模型利有关标准的系统进行互连。0 S I 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0 S I 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用以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并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各层标准的制定;0 S I 的服务定义描述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层与层之间的抽象接口和交互用的服务原语;0 S I 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地定义了应当发送何种控制信息及何种过程来解释该控制信息。需要强调的是,0 S I 参考模
6、型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它只是一个为制定标准机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在 0 S I 中,只有各种协议是可以实现的,网络中的设备只有与0 S I 和有关协议相一致时才能互连。如 图 形3.3所示,O S 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 hys i c a lLa ye r,P H)数据链路层(D a t a Li n k La ye r,D L)、网络层(Ne t wo r kLa ye r,N)、运输层(T r a n s p o r t La ye r,T)会话层(S e s s i o n La ye r,S)表示层(P r e s e n t a t i o n La ye r,P)和应
7、用层(Ap p l i c a t i o n La ye r,A)o端开放系统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返 蚂端开放系统运输层 中继 开 放 系 统 通信广网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D 1.PHDL1)1.主机|_ IMPT中轲型系统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PS中 赖 迎 系4运输层N-4-N网络以DL1DL链路层PH*-d-_ _HI物理层IMPIMP j 主机STI+图3.3 ISOs OSI参考模型从图中可见,整个开放系统环境由作为信源和信宿的端开放系统及若干中继开放系统通过物理媒体连接构成。这里的端开放系统和中继开放系统,都是国际标准0 S I7 4 9 8中使用的术语。通俗地说,它们变相当于资源子网中
8、的主机和通信子网中的节点机(IMP)o只有在主机中才可能需要包含所有七层的功能,而在通信子网中的IMP一般只需要最低三层甚至只要最低两层的功能就可以了。2.层次结构模型中数据的实际传送过程如图3.4所示。图中发送进程送给接收进程和数据,实际上是经过发送方各层从上到下传递到物理媒体;通过物理媒体传输到接收方后,再经过从下到上各层的传递,最后到达接收进程。在发送方从上到下逐层传递的过程中,每层都要加上适当的控制信息,即图中和H7、H6.H1,统称为报头。到最底层成为由“0”或“1”组成和数据比特流,然后再转换为电信号在物理媒体上传输至接收方。接收方在向上传递时过程正好相反,要逐层剥去发送方相应层加
9、上的控制信息。因接收方的某一层不会收到底下各层的控制信息,而高层的控制信息对于它来说又只是透明的数据,所以它只阅读和去除本层的控制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协议操作。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对等实体看到的信息是相同的,就好像这些信息通过虚通信直接给了对方一样。各层功能简要介绍:(1)物理层-一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具体涉及接插件的规格、“0”、“1”信号的电平表示、收发双方的协调等内容。(2)数据链路层一一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帧),并以其为单位进行传输,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等信
10、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3)网络层一一数据以网络协议数据单元(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网络层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分组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分组数量进行控制。当分组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4)运输层一一是第一个
11、端一端,也即主机一主机的层次。运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透明数据运输服务,使高层用户不必关心通信子网的存在,由此用统一的运输原语书写的高层软件便可运行于任何通信子网上。运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5)会话层一一是进程一进程的层次,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和同步不同的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也称为对话)。会话层负责在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进行对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在半双工情况下,会话层提供一种数据权标来控制某一方何时有权发送数据。会话层还提供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的机制,使得数据传输因网络故障而中断后,可以不必从头开始而仅重传最近一个同步点以后的数据。(6)表示层一一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
12、息的语法表示变换。为了让采用不同编码方法的计算机在通信中能相互理解数据的内容,可以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来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表示形式。表示层管理这些抽象的数据结构,并将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表示变换功能。(7)应用层是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最高层。不同的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 S I 环境的手段。网络环境下不同主机间的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 T A M)、传送标准电子邮件的文电处理系统(M HS)、使不同类型的终端和主机通过网络交互访问的虚拟终端(V T)协议等都属于应用层的范畴。3.2 物理层3.2.1物理层
13、接口与协议物理层位于O S I 参与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信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物理层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与建立、维持及断开物理信道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和程性的特性。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能在物理信道上传输。DTE/DCE接 口 DTE/DCE接 U图3.5 D T E-D C E 接口框图iso对osi模型的物理层所做的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比特流传输可以采用异步传输,也可以采用
14、同步传输完成。另外,CCITT在X.25建议书第一级(物理级)中也做了类似的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这里的DTE(Date Terminal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它们是通信的信源或信宿,如计算机、终端等;DCE(I)ate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或Dat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是对为用户提供入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等。DT
15、E-DCE的接口框如图3.5所示,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DTE和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节点与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标准接口的机械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功能特性以及交换电路的规程特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的制造厂家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使各个厂家的产品都能够相互兼容。1.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对插头和插座的几何尺寸、插针或插孔芯数及排列方式、锁定装置形式等。图3.6常用连接机械特性图形3.6 列出了各类已被I S O 标准化了的D C E 连接器的几何尺寸及插孔芯数和排列方式。一般来说,D T E 的连接器常用插针
16、形式,其几何尺寸与D C E 连接器相配合,插针芯数和排列方式与 D C E 连接器成镜像对称。2.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导线的电气连接及有关的电咱路的特性,一般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电路特性的说明、表示信号状态的电压/电流电平的识别、最大传输速率的说明、以及与互连电缆相关的规则等。物理层的电气特性还规定了 D T E-D CE接口线的信号电平、发送器的输出阻抗、接收器的输入阻抗等电器参数。(a)非平衡发送器接收器(b)非 平 衡 发 送 器 差 动 接 收 器(c)平衡发送器差动接收器图3.7电器连接方式D T E与 D CE接口的各根导线(也称电路)的电气连接方式有非平衡方式、采用差动
17、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和平衡方式三种。1)非平衡方式。采用分立元件技术设计的非平衡接口,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收发两个方向共用一根信号地线,信号速率20kbps,传输距离15。由于使用共用信号地线,所以会产生比较大的串扰。CCITTV.28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IA RS-232c标准基本与之兼容。2)采用差动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这类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非平衡接口,与前一种方式相比,发送器仍使用非平衡式,但接收器使用差动接收器。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但每个方向都使用独立的信号地线,使串扰信号较小。这种方式的信号速率可达300kbps,传输距离为10m(300kbps 时)-1000m(=3kb
18、ps 时)CCITT V.10/X.26 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AI RS-423标准与之兼容。3)平衡方式。采用集成集成电路技术设计的平衡接口,使用平衡式发送器和差动式接收器,每个电路采用两根导线,构成各自完全独立的信号回路,使得串扰信号减至最小。这种方式的信号速率=10Mbps,传输距离为 10m(10Mbps 时)-1000m(=100kbps 时)。CCITT V.1 X.27 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AI RS-423标准与之兼容。图3.7给出这三种电气连接方式的结构。3.功能特性:规定了接口信号的来源、作用以及其它信号之间的关系。4.规程特性:规定了使用交换电路进行数据交
19、换的控制步骤,这些控制步骤的应用使得比特流传输得以完成。3.2.2物理层协议举例l.EI A R S-2 3 2 c 接口标准EI A R S-2 3 2 c 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 A (El e c t r o n i c I n d u s t r yA s s o c i a t i o n)在 1 9 6 9 年颁布的一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串行物理接口R e c o m m e n d e d S t a n d a r d)的意思是 推荐标准”,2 3 2 是标识号码,而后缀“C”则表示该推荐标准已被修改过的次数。R S-2 3 2 标准提供了一个利用公用电话网络作为传输媒体,并
20、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远程电话网相连接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以使其能与电话网相容;在通信线路的另一端,另一个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逆转换成相应的数字数据,从而实现比特流的传输。图 3.8(a)给出了两台远程计算机通过电话网相连的结构图。从图中可看出,D T E 实际上是数据的信源或信宿,而 D C E 则完成数据由信源到信宿的传输任务。R S-2 3 2 C 标准接口只控制D T E 与 D C E 之间的通信,与连接在两个D C E 之间的电话网没有直接的关系。(a)远程连接(b)近地连接图3.8 R S-2 3 2 C 的远程连接和近地连接R S
21、-2 3 2 c 标准接口也可以如图3.8 (b)所示用于直接连接两台近地设备,此时既不使用电话网也不使用调制解调器。由于这两种设备必须分别以D T E 和 D C E 方式成对出现才符合R S-2 3 2 C 标准接口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借助于一种采用交叉跳接信号线方法的连接电缆,使得连接在电缆两端的D T E 通过电缆看对方都好象是D C E 一样,从而满足R S-2 3 2 c 接口需要D T E-D C E 成对使用的要求。这根连接电缆也称作零调制解调器(Nu l l M o de m)0R S-2 3 2 C 的机械特性规定使用一个2 5 芯的标准连接器,并对该连接器的尺寸及针
22、或孔芯的排列位置等都做了详细说明。顺便提一下,实际的用户并不一定需要用到R S-2 3 2 C 标准的全集,这在个人计算机(PC)高速普及的今天尤为突出,所以一些生产厂家为R S-2 3 2 c 标准的机械特性做了变通的简化,使用了一个9芯标准连接器将不常用的信号线舍弃。R S-2 3 2 c 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1”的电平为-1 5 至-5 伏,逻辑“0”的电平为+5 至+1 5 伏,也即R S-2 3 2 c 采用+1 5 伏和-1 5 伏的负逻辑电平,+5 伏和-5 伏之间为过渡区域不做定义。R S-2 3 2 c 接口的电气特性见图3.9,其电气表示见表3.1。R S-2 3 2 C
23、电平高达+1 5 伏和-1 5 伏,较之0 5 伏的电平来说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即使用这样的电平,若两设备利用R S-2 3 2 c 接口直接相连(即不使用调制解调器),它们的最大距离也仅约15m,而且由于电平较高、通信速率反而能受影响。R S-2 3 2 c 接口的通信速率 2 0Kb p s (标准速率有 150、3 00、6 00、12 00、2 4 00、4 8 00、96 00、192 00b p s等几档)。d55逻辑7 T逻辑表3.1 R S表2 c电器信号农示负电平正电平逻辑状态10信号状态传号空号功能状态O F F(W i)U N (通)图3.9 RS-232c电得特
24、性RS-232C的功能特性定义了 25芯标准连接器中的20根信号线,其中 2 根地线、4 根数据线、11根控制线、3 根定时信号线、剩下的5 根线做备用或末定义。表 3.2 给出了其中最学用的10根信号的功能特性。表3.2 R S-2 3 2 C功能特性引脚号信号线功能说明信号线型连接方向1A A保护地线(G N D)地线2B A发送数据(T D)数据线f D C E3B B接收数据(R D)数据线-D T E4C A请求发送(R T S)控制线f D C E5C B清除发送(C T S)控制线-D T E6B B数据设备就绪(D S R)控制线-*D T E7A B信号地线(S i g.G
25、N D)地线8C F载波检测(C D)控制线f D T E2 0C D数据终端就绪(D T R)控制线f D C E2 2C E振铃指示(R D控制线-D T ERS-232C的连接见图3.10o图 3.10 R S-2 3 2 C 的 D T E-D C E 连接若两台D T E 设备,如两台计算机在近距离直接连接,则可采用图3.11的方法,图中为完整型连接,(b)为简单型连接。R S-2 3 2 C 的工作过程是在各根控制信号线有序的“O N”(逻 辑“0”)和“O F F”(逻 辑“1”)状态的配合下进行的。在 D T E D C E 连接的情况下,只有C D(数据终端就绪)和 C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 体系结构 协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