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怎么办.pdf
《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怎么办.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怎么办.pdf(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部分 第 1 节:序言 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果你有了孩子,你就会意识到为人父母是一项多么重大的任务。玛丽恩?怀特?埃德曼 美国保护儿童基金会创始人 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06 岁),都存在如何与他有效沟通的问题。简单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当父母的需求和想法无法与孩子百分之百契合时,问题就来了。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时不时就会“爆发”的问题?其实,只要父母学会根据学龄前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就能起到大事化小的作用。在研究了学龄前儿童最常见、最典型的不良习惯之后,本书为深陷“战场”的家长提供了最实用、最有效的纠正方法;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自然也就能平息家长与
2、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的目的是告诉父母,如何采用一种冷静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我们想帮助大家,当孩子不断犯错误,行为渐渐失控时,家长如何控制住自己,做一个“有规矩”的家长。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管教就是把恐惧和痛苦强加在他身上,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他的行为。这样的话,那还谈什么爱孩子?本书所贯彻的理念是,通过沟通而不是用惩罚来让孩子越来越好。全书延续了第一版的思路,并结合了我们的专业积累和为人父母的实际经验。40 年来,我们在大学从事过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在儿童医院、大学担任心理辅导老师,还创办了 5 种全国性的家庭教育刊物。我们所提出的解决问
3、题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儿童行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针对的都是孩子们最最日常的行为。我们知道,家长的要求是简单、直观和实用。所以,我们把这本书定位成一本方便家长随时查询的指导手册纠正学龄前儿童不良习惯的急救手册。对于本书中所解决的每一个不良习惯,每一节都是从如何预防不良习惯的发生和如何解决两大方面提供建议。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具体、详尽的案例,指导家长如何采用这些建议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龄前儿童的需求,常常要动用心理战术才能满足。所以,在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当他出现种种不良的行为时,父母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来纠正;通过我们所倡导的“积极的策略”,让孩子快乐健康地长大。在孩子上学之前的这几年,家长的核心
4、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为孩子上学做好准备。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第一部分 第 2 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1)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 重点提示:学龄前儿童那变色龙般的性格,加上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对孩子讲道理非常困难。教育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上小学之前的这几年,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育、性格塑造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么大的孩子,一方面好奇心重,有创造力,好学且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倔强,内向,依赖父母。这种变色龙般的性格,加上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对孩子讲道理非常非常困难。学龄前儿童生活
5、在一个对他们自己和对家长均具有挑战的世界里。教育学龄前儿童,对他们进行引导有时候像是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硕果累累,有时候却像是在用脑袋撞坚硬的 墙壁,令人绝望。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至少有 20 年的年龄差距,在经验、判断能力和自制力上的差距更是要用光年来衡量。在对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问题上,孩子与父母的理解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好像,孩子生来就不懂,在墙上写写画画是不被允许的;只有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在哪里写写画画,不遵守这个规矩会有什么后果,遵守了会得到表扬,他才能慢慢了解,在哪里表现自己的艺术
6、天分才是合理的。同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情,只是目前他们还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在 6 岁之前,孩子都在努力挣扎着获得独立,他想自己长大,不愿意被大人“抚养长大”。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拥有自制力和保持独立的自我。父母要理解,自己的生活步骤和孩子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领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将有助于父母理解、信任和尊重孩子,这是保持父母和孩子交流顺畅的基础。第一部分 第 3 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2)教育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面对脾气坏、爱生气的孩子时,父母不仅要控制住自己,保持
7、冷静,更要努力想办法教会孩子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处理挫折感和怒气,而不是一味地发泄。父母要习惯于身体力行,想要孩子怎么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并和父母一样重视,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便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了孩子。为了培养情绪健康的孩子,父母必须保证始终做到以下几点。通常,认为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情绪健康、适应能力强的人。阅读本书有助于你明白,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孩子才有可能茁壮成长:?包容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和脾气。?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的责任感。?建立互相信任、充满关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教孩子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技
8、巧。?告诉孩子如何将错误当做挑战来面对,而不是当做灾难。第一部分 第 4 节: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 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 9 堂早教课之 第 1 课: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 重点提示: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在采取行动之前,务必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控制孩子。一讨论起孩子的坏习惯,不少父母就会摇头、皱眉,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吃饭的时候抓起菜到处乱扔,洗澡的时候,一把他放到洗澡盆里他就哭,
9、有时你刚帮他把玩具收拾好,放进篮子里,他又给你倒出来,再不然就是把书撕了也许你气得牙痒痒,恨不得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的坏毛病统统消灭掉,让他变成一个“完美的孩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在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需要纠正,确定怎么纠正之前,需要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一、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久发生一次?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经常发生呢?还是偶尔一次?比如,孩子把你收拾好的玩具扔出来,是就这一次呢,还是他经常这样做?如果孩子不是有意的,让他帮妈妈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了,就此打住。孩子的不良行为程度有多大?是比较轻微还是比较严重?比如,孩子爱生气,那么你就要留心观察,孩子生气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果他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
10、哭,而且一会儿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自己去玩了,那你就要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哭泣也许是他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但是,假若他因为和别的小朋友闹不愉快,生气咬人,乱扔东西,那你就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去别的地方玩,或者告诉妈妈你不高兴。”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咬人,还要教会孩子应该怎样做,来缓解不好的情绪。二、你判断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前后一致?问问自己,你评判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仅仅因为你自己不能忍受,还是即使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一想到别的家庭不会允许孩子这么做,就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也不公平。不要以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来作为衡量孩子行为好坏的
11、标准,以免过严或者是过宽。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还要在符合一般规范和适合孩子的身体特点、个性特征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孩子不肯睡午觉,但是他能在中午安静地玩一会儿,那么就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这么做,而强迫孩子睡午觉。同时,你的标准要稳定,前后要一致。不要因为你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因为你不高兴就对孩子步步紧逼,要求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你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去控制孩子。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热情,
12、孩子才会对周围的世界更敏感,更有自信,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佼佼者。第一部分 第 5 节:成功父母必须明白的 5 大原则 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 9 堂早教课之 第 2 课:成功父母必须明白的 5 大原则 重点提示:把孩子与他的行为分开来看,将你的表扬或批评统一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家长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只有孩子自己觉得这么做不好时,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改变行为的方式。在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出于实际操作和心理上的原因,需要将孩子与他的行为分开来看,这是多年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为成千上万个家庭解决问题的实践告诉我们的。当孩子把玩具到处乱扔时,叫他“邋遢
13、鬼”,并不能让他把玩具捡起来,或让他学会收拾东西。只有当孩子自己觉得这样做不好时,你的教育才可能对他发生作用,让他自己改正。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改变行为的方式。根据这个原则,我们需要学习一系列的基础知识。一、家长发出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你对孩子发出的改正行为的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样你的要求才更有可能实现。比如,不要跟孩子说“你应该保持整洁”,而是要具体告诉他“我希望你把积木收拾好后,再出去玩”。二、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表扬孩子。不是直接表扬孩子,而是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比如,不要说“你这样安静地坐着,真是个好孩子”,而是要说“你这样安静地坐着非常好”。将你
14、的表扬或批评统一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因为你的重点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理,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在纠正坏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表扬,直到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是在不断地提醒他,你的希望是什么,也是在激励孩子继续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三、使用定时器,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比如,当你希望孩子快点上床睡觉时,你就可以采用“与定时器比赛”的技巧。(关于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教给妈妈的7 大早教法宝”这一节中有详细的解释。)四、密切关注孩子在做什么。这并不是说父母要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跟着孩子,围着孩子转,而是说孩子需要你的时时关注。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不好的行为就会被忽
15、略,得不到及时纠正,然后有可能发展为不良的习惯。五、不要翻孩子的旧账。坏的行为改好后就让它过去,不要总是翻旧账。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你老是反复提起,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不满,还有可能变相吸引孩子故意再犯一次。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为了将来而努力,比停留在过去要有意义得多。对孩子的错误旧事重提,只是在提醒他什么是不能做的,却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毫无用处。第一部分 第 6 节: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1)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 9 堂早教课之 第 3 课: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重点提示:打骂永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如果孩子听你的话,只是因为想着如何避免挨打,而不是因为他明白“
16、什么才是正确的和真 正对他有利的”,这种思考方式将毁掉孩子的一生。对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本书均提出了明确的原则。但是,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打骂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不听话让我们感到疲惫、生气或泄气时。打骂是对待错误行为的自然反应尤其是孩子屡教不改时但是打骂只会起反作用!打骂永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明白这一点,是为人父母需要上的第一课。事实上,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学到相反的东西:?怎样骂人。?怎样打人。?自卑。?恐惧。?羞耻。?怎样激怒别人。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
17、的注意。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事实上,孩子是“如何不被大人抓住”这方面的专家。父母自己有时候也会说:“下次你再这样干,不要让我抓住!”没有比这更蠢的教育方式了。第一部分 第 7 节: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2)个人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遵守规矩,避免被惩罚”,而最高层次是“遵守规矩,是因为这些规矩是正确的和好的”。当父母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打孩子时,实际上就是将孩子的道德水准停留在了最低层次上。于是,孩子就只会想着如何避免挨打,而不会去考虑“什么才是正
18、确的和真正对他有利的”。这种思考方式将毁掉孩 子的一生。挨打是孩子对暴力的最初体验。孩子将从大人那里学会暴力行为这是我们高呼“停止打孩子”最无可辩驳的理由,尤其是现在有越来越多关于孩子暴力行为的报道出现在媒体上。当你因为孩子打人而打他时,你就已经无法再对他说“不能打人”了。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非常具体的。当他们看到大人可以随便打孩子时,他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我也可以打人”,比如打爸爸妈妈或小伙伴。暴力只会引起暴力还有怨恨、报复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障碍。父母在打骂孩子时,向孩子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成年人个子高、更强壮、更有力量,如果惹大人不高兴就会招致惩罚。在比自己个头大、力量大的人面前成
19、为受害者,并且无力还击,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他们在不高兴时自然也想使用暴力来发泄情绪。打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必须对打孩子执行“零容忍政策”,不管在哪个场合,家里、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园等都是如此。这个政策应该成为你的教育理念的宣言,你的种种教育孩子的行为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为孩子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态度如此坚定的理由还包括以下两点。一、打孩子会带来危险的后果。有关儿时的经历和成人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艾森博士在其著作中对两者的关联提出了确凿证据。他深入采访了因暴力行为入狱的人。这些采访揭示:经常受虐待、威胁或者目睹他人受虐待的孩子,更有可能认为暴
20、力是解决问题、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保护自己不受威胁的方式。如果孩子使用暴力达到了目的,他就“赢”得了“没人敢惹”的名声,他自己还会扬扬得意,不知不觉中暴力成为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第一部分 第 8 节: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3)我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对孩子(当然也包括对别人)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不管是威胁性的还是实质性的,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我相信,倘若每个家长都清楚了解这一点,他就不会再坚持“打孩子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方式”的想法了。二、打孩子会削弱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指认识并理解他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的能力。所有的孩子与生俱来就具备这种能力,但随着
21、孩子长大,这种能力会逐渐出现分化并减弱,所以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去保持和提高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培养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尊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理解和考虑孩子的感受无论这么做有多困难。例如,在批评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时,一开始要说“我很遗憾,你选择这样做”,这样是在告诉孩子,你很在乎他的感 受。另外,父母还可以帮孩子分析,他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去理解他人的处境。相反,使用打和骂的方式,会削弱孩子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当我们用打和骂来管教孩子时,我们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不必考虑他人的感受而这应该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极力避免的。研究表明,
22、在孩子两岁时,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暖越多,孩子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就越强,而用怒气来管教孩子的妈妈,他们孩子的这种能力就会不断退化。如果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孩子就无法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和睦相处;遇到逆境时会生气和使用暴力,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使用本书中所讲的积极教育策略,将帮助你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有爱心和关心人的“大人”,同时也能督促你自己这么做。第一部分 第 9 节:当你被小家伙弄得沮丧时,用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自己 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 9 堂早教课之 第 4 课:当你被小家伙弄得沮丧时,用积极的自我对话鼓励自己 请父母多多使用我们所说的自我对话的方法,避免总是说些不理智的话。比如,如
23、果你总是念叨“我真受不了孩子哭哭啼啼的样子”,那你对孩子哭泣的忍受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你能提醒自己“我是不喜欢孩子哭哭啼啼,但我也能活过来”,那你就真的能稍微多忍受孩子的哭声一会儿,还有余力去积极想办法,改变孩子的行为。自我对话的方法应该是用来让自己成功,而不是让自己失败。我们对自己的鼓励是我们接收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有些疲惫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的重要工具。在面临压力时,如果父母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让自己冷静下来,就会事半功倍,快速做出理性和负责任的行为。不过,有时候,自我对话也会让父母去盲目地效仿他人,破坏自己的教育体系。比如,在孩子的小伙伴家,小伙伴的父母允许你的孩子把他
24、们家的床当成蹦床;你也许会这么想,如果你不允许孩子也这样做的话,你就会被视作坏妈妈。这种横向比较所产生的压力是有害的。另外,你买了一种特定品牌的花生酱,只是因为别的父母买了,这没问题;但是,如果别的父母打骂孩子,你也因此打骂孩子,那就太危险了。为了培养有责任心的、自立的和为他人着想的孩子,我们建议你要听从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常识,听从自己认为最有效和最有爱心的方式教育孩子。第一部分 第 10 节:和孩子一起努力,为上小学打好基础 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 9 堂早教课之 第 5 课:和孩子一起努力,为上小学打好基础 重点提示:学校是一个讲究秩序和管理严格的地方,为了让孩子能适应上学,15 岁这几年
25、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具备自律能力,从不懂事的小娃娃成长为讲道理、守规矩的小学生。15 岁的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学龄前儿童,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学前教育让孩子具备自律能力,成为“文明”的人,从而让他们能够适应小学这个讲究秩序和管理严格的地方。那么,谁来让孩子变成“文明”的人?是父母,托儿所、幼儿园的老师,孩子的足球教练,亲戚,朋友,邻居以及其他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他们都在不自觉地培养孩子拥有以下美德:理解他人,有耐心,有自制力,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精神,有勇气,讲礼貌,有毅力并且诚实。一个系统性的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手册,将会帮助家长指导孩子从不懂事的小娃娃成长为讲道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孩子 不好 吃饭 妈妈 怎么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