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褚圣麟课后答案.pdf
《原子物理褚圣麟课后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物理褚圣麟课后答案.pdf(1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版原子物理褚圣麟课后答案原子物理学习题解答第 一 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1.1若卢瑟福散射用的 粒子是放射性物质镭C放射的,其动能为7.68特。散射物质是原子序数Z 79 的金箔。试问散射角 15 0所对应的瞄准距离b多大?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6c t g得到:2 4 0M v2 22 Z eb 4 0K Z e2bb10电子伏Z e c t g224 OK12279 (1.60 10)c t g(4 8.8 5 101219 2)(7.6 8 10 1015 02 619)3.9 7 1015米式 中 KM v 是 粒 子 的 功 能。1.2 已知散射角为的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r m(
2、140)2 Z e M v22(1ls in2),试 问 上 题 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r m 多大?解:将 1.1题中各量代入r m 的表达式,得:r min19214 01)2 Z e M v)22(1ls in2)9 1094 79 (1.60 106)7.68 10 1.60 101419(1s in753.02 10米1.3 若用动能为1 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与金箔。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 问 如 果 用 同 样 能 量 的 笊 核(笊 核 带 个 e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
3、?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 0。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12M v2KpZe24 Ormin19,故 有:rminZe24 O KP9 10979(1.60 106)210 1.60 10191.14 1013米由上式看出:rm in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14 1013米。77L 4 针放射的一种 粒子的速度为L 597 10米/秒,正面垂直入射于厚度为10米、密度为1.932 10公斤/米的金箔。43试求所有散射在 90 的 粒子
4、占全部入射粒子数的百分比。已知金的原子量为197。解:散射角在 d之间的 粒子数dn与入射到箔上的总粒子数n 的比是:第 1 页 共 3 8 页 dnnNtd其中单位体积中的金原子数:N而散射角大于9 0 的粒子数为:dn/mAu NO/AAudn nNt d2dn所以有:nNt d2NOAAut(14 0)(22ZeMu22)290180cossin3d 2等式右边的积分:I 90180cossin3d 2 180902dsinsin3126dn故nN OAAu7t(140)(22 Z e M u2 2)28.5 108.5 104 0即速度为L 5 9 7 10米/秒的 粒子在金箔上散射,
5、散射角大于9 0 以上的粒子数大约是8.5 104 0O1.5 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在散射角很小时与理论值差得较远,时什么原因?(15)答:粒子散射的理论值是在“一次 散 射”的假定下得出的。而 粒子通过金属箔,经过好多原子核的附近,实际上经过多次散射。至于实际观察到较小的 角,那是多次小角散射合成的结果。既然都是小角散射,哪个也不能忽略,一次散射的理论就不适用。所以,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在散射角很小时与理论值差得较远。1.6 已知 粒子质量比电子质量大73 00倍。试利用中性粒子碰撞来证明:粒子散射“受电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M v M v mv 证明:设碰撞前、后 粒子与电子的速度分别为:v
6、,v,O,v e。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e由此得:V Vm M 1 22v e21 7 3 0 0 1 2v e .(1),2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M v,2M v21 2m v,2 evvm Mve(2)将(1)式 代 入(2)式,得:v v221 27 3 0 0(v v )整理,得:v (7 3 0 0 1)v (7 3 0 0 1)2 7 3 0 0 v v c o s 0227 3 0 0 11 2上式可写为:7 3 0 0 (v v )0v v 0即 粒 子 散 射”受电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1.7能量为3.5 兆电子伏特的细 粒子束射到单位面积上质量为1.米处放一窗口面积为6
7、.0 1 0 原子量为1 0 7.9 o 试求银的核电荷数Zo1 0 在离 0.1 2第 2页 共 38页522公斤/米的银箔上,粒子与银箔表面成6 0角。2米的计数器。测得散射进此窗口的 粒子是全部入射 粒子的百万分之2 9。若已知银的解:设靶厚度为t o 非垂直入射时引起 粒子在靶物质中通过的距离不再是靶物质的厚度t,而 是 t t/s i n 60,如图卜1 所示。因为散射到 与 d之 间 d立体角内的粒子数 dn 与总入射粒子数n的比为:dn nN t d1 4(1)而 d为:d)(2z e M v2 2)2d s i n42(2)把(2)式 代 入(1)式,得:dn nN t(1 4
8、)(2z e M v2 2)2d s i n42(3)式中立体角元d ds/L,tt/s i n 602 02 t/3,2 01N为原子密度。N t 为单位面上的原子数,N t/m A g (A A g/N O),其中 是单位面积式上的质量;m A g 是银原子的质量;A A g 是银原子的原子量;N 0 是阿佛加德罗常数。将各量代入(3)式,得:dnn2N3 A A g(1 4)(2z e M v2 2)2d s i n4,由 此,得:Z=4721 061.8 设 想 铅(Z=8 2)原子的正电荷不是集中在很小的核上,而是均匀分布在半径约为1 0米的球形原子内,如果有能量为1 0 电子 伏
9、特的粒子射向这样一个“原子”,试通过计算论证这样的粒子不可能被具有上述设想结构的原子产生散射角大于9 0 的散射。这个结论与卢瑟福实验结果差的很远,这说明原子的汤姆逊模型是不能成立的(原子中电子的影响可以忽略)。解:设粒子和铅原子对心碰撞,则粒子到达原子边界而不进入原子内部时的能量有下式决定:1 2M v22 Ze62/4 O R 3.7 8 1 01 6焦 耳 2.3 6 1 0 电子伏特3由此可见,具 有 1 0 电子伏特能量的 粒子能够很容易的穿过铅原子球。粒子在到达原子表面和原子内部时,所受原子中正电荷的排2 2 2 3斥力不同,它们分别为:F 2Ze/4 OR和 F 2Zer/4 O
10、R。可见,原子表面处 粒子所受的斥力最大,越靠近原子的中心粒子所受的斥力越小,而且瞄准距离越小,使粒子发生散射最强的垂直入射方向的分力越小。我们考虑粒子散射最强的情形。22设粒子擦原子表面而过。此时受力为F 2Ze/4 O R o 可以认为 粒子只在原子大小的范围内受到原子中正电荷的作用,即作用距离为原子的直径D。并且在作用范围D 之内,力的方向始终与入射方向垂直,大小不变。这是一种受力最大的情形。根据上述分析,力的作用时间为1=D八,粒子的动能为t12Mv2K,因此,v222K/M,所以,t D/v DM/2K根据动量定理:2tFdt p p Mv 0,而 Fdt 2Ze/4 OR22tdt
11、 2Zet/4 O R,所以有:222Zet/4 OR2Mv,由此可得:v 2Zet/4 ORM,粒子所受的平行于入射方向的合力近似为0,入射方向上速度不变。据此,有:tgv v2Zet/4 ORMv 2ZeD/4 ORMv3222222.4 10这 时 很 小,因此tg 2.4 103弧度,大约是&2。这就是说,按题中假设,能量为1 兆电子伏特的图 LI第 3页 共 38页粒子被铅原子散射,不可能产生散射角 9 0 的散射。但是在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的情况下,当粒子无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原子核的无限大的排斥力,所以可以产生 9 0 的散射,甚至会产生 1 8 0 的散射,这与实验相符合。因
12、此,原子的汤姆逊模型是不成立的。第 二 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2.1 试计算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上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线速度和加速度。解:电子在第玻尔轨道上即年n=l。根据量子化条件,p m v r n速度:v加速度:h 2可得:频率v 2 a l6nh2 mal2h2 mal26.58 1015赫兹2 al h/mal 2.188 102222米/秒2w v/r v/al 9.046 10米/秒2.2 试由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计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解:电离能为Ei E E l,把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n Rhc/n代入,得:Ei RHhc(21121)R h e=1 3.6 0 电
13、子伏特。电离电势:V iE i e1 3.6 0 伏特,第一激发能:E i R H h c(1 121 22)3 4R h e3 41 3.6 0 1 0.2 0电子伏特,第一激发电势:V IE l e1 0.2 0 伏特2.3用能量为1 2.5 电子伏特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问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基跃迁时,会出现那些波长的光谱线?解:把氢原子有基态激发到你n=2,3,4 等能级上去所需要的能量是:E h c RH1 12I n i2)其 中 h c RH1 3.6 电子伏特E l 1 3.6 (1 E 2 1 3.6 (1 E 3 1 3.6 (12 1 3 1 42)1 0.2电子伏特)
14、1 2.1电子伏特)1 2.8电子伏特22其 中 E 1 和 E 2 小 于 1 2.5电子伏特,E 3 大 于 1 2.5电子伏特。可见,具 有 1 2.5 电子伏特能量的电子不足以把基态氢原子激发到n 4的能级上去,所以只能出现n 3的能级间的跃迁。跃迁时可能发出的光谱线的波长为:第 4页 共 3 8页 11R H(1 22132)5RH/361 6565A12RH(112122)34RII2 1215A13RII(112132)89RH3 1025A2.4 试估算一次电离的氮离子He、二次电离的锂离子L i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电离电势、第一激发电势和赖曼系第一条谱线波长分别与氢原子的上述
15、物理量之比值。解:在估算时,不考虑原子核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即把原子核视为不动,这样简单些。a)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轨道半径:4 0hn4 mZe2222al22n2Z,n 1,2,310其 中 a l4 0 h 4 m e20.5 2 9 1 7 7 1 0 米,是氢原子的玻尔第一轨道半径;Z 是核电荷数,对于因此,玻尔第一轨道半H,Z 1;对于H,Z 2;对 于 L i径之比是r He r H2,Z 3;ZHZH2 2eZHl r L i 1,2 r I l ZL i 3 Zn2 2b)氢和类氢离子的能量公式:E2 m e Z224(4 0)n hEl,n 1,2,3其 中 El2 m e2
16、2 4 2(4 0)h1 3.6电子伏特,是氢原子的2He 2 I I 2 L i基态能量。0 EHe O EH电离能之比:ZZZ4,0 EL i0 EHZ2 H922 2EHe EHe EH EHc)第一激发能之比:212 1El E1 E1 El2 2 1 22 2 2El El El El22 21 4 2 1 12 2 23 3EE2Li2HE EILilH22121 921122第 5 页 共 3 8 页 d)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广义巴耳末公式:Z2R(1 l)v,22nln2其中 R n2(nl 1),(nl 2)nl 1,2,3 2 me2243(4 0)h 是里德伯常数。氢原子赖
17、曼系第 条谱线的波数为:H llCvl R(2 2)1112相应地,对类氢离子有:He 22R(1 1)lvllle 2212 1IHLi 2vl 3R(2 2)Li 12 1因此,He 1H 1 14,Li 1H 119e 2.5 试问二次电离的锂离子L i从其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是否有可能使处于基态的一次电离的氮粒子H电离掉?解:L i由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为:He的电离能量为:的电子v He 4 h c RHe(1 1 2 1 )4 h c R He h v L ih v Fl e由于 2 7 R L i l 6R He 2 7 1 m/M He 1 61
18、 m/M L i He M He M L i,所以 1 m/M 1 m/M L i,从而有h v L i h v He ,所以能将H e的电子电离掉。2.6氢与其同位素笊(质量数为2)混在同一放电管中,摄下两种原子的光谱线。试问其巴耳末系的第 条(H)光谱线之间的波长差 有多大?已知氢的里德伯常数R H 1.0 9 67 7 5 8 1 0 米 7 1,笊的里德伯常数 R D 1.0 9 7 0 7 4 2 1 0 米 7 1。解:1H1 R H(1 2 1 2 1 3 13 2 2),H 3 6/5 R H D R D(2 2 ),D 3 6/5 R DH D3 65(1 R I 1 1 R
19、 D)1.7 9 A第6页 共38页2.7已知一对正负电子绕其共同的质心转动会暂时形成类似于氢原子结 构 的“正电子索”。试 计 算“正电子素”由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发射光谱的波长 为多少A?解:1R e e (1 121 22)R11m m3438R,83R13 10973731米 2430A2.8 试证明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1轨道跃迁到n 轨道,发射光子的频率 率。no 当 n l 时光子频率即为电子绕第n 玻尔轨道转动的频、证明:在氢原子中电子从n+1轨道跃迁到n 轨道所发光子的波数为:vn1nRIn2l(n 1)2频率为:v ncR c I n2l(n 1)222 n l n(n 1)
20、422R c当 n 时,有(2 n l)/n (n21)频率为:v n2 n/n 2/n,所以在nl时,氢原子中电子从n+1 轨道跃迁到n轨道所发光子的32 R c/n3o设电子在第n轨道上的转动频率为f n,则f nv m v r22 r 2 m rP2 m r22 R c n3因此,在 nl时,有 v n f n由上可见,当 n l 时,请原子中电子跃迁所发出的光子的频率即等于电子绕第n玻尔轨道转动的频率。这说明,在 n很大时,玻尔理论过渡到经典理论,这就是对应原理。2.9 L i 原子序数Z=3,其光谱的主线系可用下式表示:VR(1 0.5 9 5 1)2R(n 0.0 4 0 1)2。
21、已知锂原子电离成L i离子需要2 0 3.4 4 电子伏特的功。问如把L i离子电离成L i离子,需要多少电子伏特的功?解:与氢光谱类似,碱金属光谱亦是单电子原子光谱。锂光谱的主线系是锂原子的价电子由高的P 能级向基态跃迁而产生的。一次电离能对应于主线系的系限能量,所 以 L i离子电离成L i离子时,有E1L iR h c(l 0.5 9 5 1)2R h eR h c(l 0.5 9 5 1)25.3 5 电子伏特L i是类氢离子,可用氢原子的能量公式,因此L i时,电 离 能 E3 为:E3设 L iZR h c l22Z2 RR h e 1 2 2.4电子伏特。L i的电离能为E2。而
22、 L i L i需要的总能量是E=2 0 3.4 4 电子伏特,所以有E2 E El E3 7 5.7 电子伏特第 7页 共 38页 2.1 0 具有磁矩的原子,在横向均匀磁场和横向非均匀磁场中运动时有什么不同?答:设 原 子 的 磁 矩 为,磁场沿Z 方向,则原子磁矩在磁场方向的分量记为Z,于是具有磁矩的原子在磁场中所受的力为F ZB Z,其中B Z是磁场沿Z 方向的梯度。对均匀磁场,B Z0,原子在磁场中不受力,原子磁矩绕磁场方向做拉摩进动,且对磁场的取向服从空间量子化规则。对于非均磁场,路径要发生偏转。B Z0原子在磁场中除做上述运动外,还受到力的作用,原子射束的2.1 1 史特恩-盖拉
23、赫实验中,处于基态的窄银原子束通过不均匀横向磁场,磁场的梯度为B Z1 0 特斯拉/米,磁极纵向范围32L l=0.0 4 米(见图2-2),从磁极到屏距离L 2=0.1 0 米,原子的速度v 5 1 0 米/秒。在屏上两束分开的距离d 0.0 0 2 米。试确定原子磁矩在磁场方向上投影 的 大 小(设磁场边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解:银原子在非均匀磁场中受到垂直于入射方向的磁场力作用。其轨道为抛物线;在 L 2区域粒子不受力作惯性运动。经磁场区域L 1后向外射出时粒子的速度为v,出射方向与入射方向间的夹角为。与速度间的关系为:t gV V粒子经过磁场L 1 出射时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S为:S1
24、BL 1 20 Z(1)将上式中用已知量表示出来变可以求出Z2 m Zvfmv a t,a vBm Z,t L l/vZ BL 1m ZvS L 2 t g Sd 2 S Z BL 1 L 2m Zd 2v2Z BL 1 L 2m Zv2把 S代 入(1)式中,得:d 2Z BL 1 L 2m Z2 3v2Z BL 12 m Zv22整 理,得:Z BL 12 m Zv2(L I 2 L 2)d 2由此得:Z 0.93 10焦耳/特2.1 2 观察高真空玻璃管中由激发原子束所发光谱线的强度沿原子射线束的减弱情况,可以测定各激发态的平均寿命。若已知原子束中原子速度v 10米/秒,在沿粒子束方向上
25、相距1.5 毫米其共振光谱线强度减少到1/3.32。试计算这种原子在共振激发态的平均寿命。解:设沿粒子束上某点A和距这点的距离S=L 5 毫 米 的 B 点,共振谱线强度分别为10和 I I,并设粒子束在A点的时刻为零时刻,且此时处于激发态的粒子数为N,原子束经过t 时间间隔从A到达B点,在 B点处于激发态的粒子数为N2。第 8 页 共 3 8 页320光谱线的强度与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和单位时间内的跃迁几率成正比。设发射共振谱线的跃迁几率为A 21,则有1110A21N2A21N20N2N20,适当选取单位,使1110N2N20H1/3.3 2,并注意到 N2 N20evs3A21t,而 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子 物理 褚圣麟 课后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