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中 国“鱼”现身 地球第四极”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作“地球第四极”,这里最深处达10 9 11米,静水压极高,是人类难以涉足之地。没想到,一群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仅有一张A 4 纸大小,无须任何耐压壳,便可同此处的生物“竞自山”。它的潜行有怎样的故事?马里亚纳海沟深海里,狮子鱼可以惬意地游来游去。它们何以能在这等极高压深水区生存?研究发现,狮子鱼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凝胶一般柔软的身体中,能承受近百兆帕的压力。“向狮子鱼学习,更许能研制一种无须耐压壳保护就可承受深海静水压力的仿生软体机器人,实现深海探测装
2、备的小型化与智能化。”李铁风和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2018 年 5月,李铁风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正式启动相关研究。最终,项目组研发出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果然形似一条鱼,长 22厘米,翼展宽度28 厘米。该机器人由一种在高压低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电驱动性能的智能软材料制成,控制电路、电池等硬质器件融于凝胶状的软体机身,无须耐压外壳,便能承受万米级别的深海静水压力。2 0 1 9 年 12月,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在海沟10 9 00米深处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 8月,该软体机器人又在南海3 224 米深处成功实现自主游动。相比于传统的“铠甲式”抗高压深潜装备,仿生深
3、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能大幅降低深海探测的难度和成本。软体机器人的吸引力在于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它们身子软,本领却硬,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非常适用于深海、极地、高冲击性等恶劣及特种环境的监测和探索工作。未来,项目组将在进一步提升其智能无人化水平的同时,降低应用成本。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研制小型化的深海装备,实现深海通信、深海检测等功能。(文/王思远,有删改)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 0 9 1 1 米,静水压极高,除了狮子鱼外,其他生物难以生存。B.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外形像一张A 4 纸,可以与海底的生物“
4、竞自由”。C.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能适应复杂环境。D.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运用到深潜器上,实现了深海通信、深海检测功能。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画横线句子抒发了对中国学者研发软体机器鱼这一成果的惊叹之情.B.第段中加点的“或许”,在文中只是表示推测,因此可以删去,不影响文义。C.文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方法具体说明了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的特点。第1页 共2 3页D.文章按空间顺序说明了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内容清楚而有条理。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郑和的远航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
5、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队一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有鬟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 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牵星术”这一天
6、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对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 艘船,乘员只有8 8 名。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
7、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 150多米,宽 6 0 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 000吨左右。一共有4 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 根桅杆,可 挂 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到14、15世纪时,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段横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 而且 B.即使 也C
8、.虽然 但是 D.因为 所以2.根据第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第2页 共2 3页3 .第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4 .从全文看,第段不能删除,请简述理由。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Q99 Q29图:北京2022年 图:北京2022年 图:北京2022年冬冬奥会申办标识 冬奥会会徽“冬梦”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 0 2 2 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申办时
9、,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 0 2 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 0 后”甚 至“1 0 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
10、此,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 G 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第3页 共2 3页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未来,催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
11、良好形象。(摘编自林存真 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一一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 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而寓意不尽相同。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2.文章第3段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要“面向新受众”,使用了哪些事实材料?请简要列举。3.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20
12、20年12月10 0,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 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
13、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第4页 共2 3页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
14、 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 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 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 是 创 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 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
15、为一种时尚。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选 自 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 的“工匠故事”?五、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材料一“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 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
16、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第 5 页 共 2 3 页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 入 闲来弄风雅一一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 R、V 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 3 6 0 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 8 0 余
17、件文物。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 曲 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
18、,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 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 2 4 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
19、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 D打 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 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 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 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
20、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上述材料均选自2 0 2 1 年 5 月 1 8 日第6页 共2 3页 人民日报,有 删 改)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 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2 .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3 .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
21、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G 13G 13G 1EIL 能 力 提 升 微 泄G13G13G1S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冠”之礼法知多少 现 代 生 活 中,我 们 经 常 接 触 到 含 有“冠”的词 语,比 如“衣 冠 楚 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
22、 礼 时 由 来 宾 加 冠 三 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 iM)(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 人 常 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 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 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
23、于是停下战斗 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 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第7页 共2 3页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0 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
24、杀身之祸。据 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鹤冠”,终被诱杀。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 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
25、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1.选文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B 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 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C.选文中第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语文 专题 复习 实用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