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秋水测试题.pdf
《九年级语文秋水测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秋水测试题.pdf(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 0课秋水陵 导 航.1、根据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泾 流()浜()渚()仲 尼()殆()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找出描写河、海的句子。描写河的句子:描写海的句子:4.翻译下列句子。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5.填空:庄子,名,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有 篇,七篇 十五篇,杂篇 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课 时 送 加(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全文可分为儿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5.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冠苑(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五位名人,各写出他的一条名言。7、请你写出表达豁达胸襟的诗句。(不少于2句)8.“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第 2 0 课 秋 水(第二课时)_ 7*发 习 导 航”1 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泾 j i ng淡 y i渚 z h uB.泾 j i ng7 矣s i渚 z
3、 h eC.泾 j i n g、矣s i渚 z h f iD.泾 j i n g.y l渚 z h e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3.指 出 下 列“之”的含义。野 语 有 之 日()我 之 谓 也()少仲尼之闻()泾 流 之 大()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泾流之大:不辩牛马: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意义。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课 时 达 川(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禊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
4、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J,错的打X)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 个“天下”,一 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 来 是“望洋向若而叹”。2.河 伯 引”闻道百,
5、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3.河 伯 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鸩的,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鸣得腐鼠,鸩 过 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 列 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A、于是惠子恐于是鸣得腐鼠B、惠子相梁欲代子相C
6、、发于南海止于北海D、仰而视之子知之乎项 是2.与“或谓惠子日”中 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惠 子 相 梁 担 任 相 国B.或 谓 惠 子 日 有 人C.非 梧 桐 不 止 停 止D.非 练 实 不 食 精 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二)鲤 鹏 斥 需(y a n)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
7、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拎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需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 子 逍遥游)注释:拎:环绕,回旋。扶摇:风名,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斥需:斑鸠之类的小鸟。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穷发之北。()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此亦飞之至也。()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6、翻译下列句子。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7、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是:与此
8、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故事是:(用成语回答)。什 训 缥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 果 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请 以“做法”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中 考 集 萃(2 0 0 7.茂名市)秋水 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9、。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2 .翻译下面句子。(6 分)(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译:(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译:3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第 2 1 课 愚 公 移 山 用 习 导U n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万 仞()荷 担()箕 畚()()孀 妻()始 龊()穷 匮()智 叟(
10、)雍 南()朔 东()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 然 相 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河阳之北()()而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固 不 可 彻()固众人()(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下面各旬朗读
11、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 能 毁/山 之/一毛。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7、填空:(1)愚 公 移 山 选自,这 部 书 中 保 存 了 不 少 古 代和。本文的体裁属于。(2)文 中 将 愚 公 率 领 子 孙 们 决 心 挖 山 不 止 的 壮 举 与 智 叟的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课 时 注 加(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12、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河曲智叟亡以应。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河曲智叟:A、老 人B、妇 女C、男 子D、老头汝心之固:A、心 里B、思 想C、做 法D、言论何苦而不
13、平:A、苦 于B、痛 苦C、愁D、怕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 然B、并、乃C、曾 经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甚 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
14、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15、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千:岸边。圮(P。:侄U塌。阅:经历。棹(z h d 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 8 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的士兵。(纪 的 阅微草堂笔记)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
16、焉(合并)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17、臆断欤?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请 以“愚公精神”为话题写一段话。“中 学 从 平.(2008.烟台市开发区)愚 公 移 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18、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19、阴,无陇断焉。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惩山北之塞()吾与汝毕力平险()河曲智叟亡以应()(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何苦而不平?译文:3 .第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层大意。(2分)第层:面山而居 第层:第层:4 .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江(长江)阴:洛G各河)阳:衡(衡山)阳:(4)华(华山)阴:5 .在“搬山”还 是“搬 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
20、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 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4分)第 2 2 课 扁 鹊 见 蔡 桓 公*Hi习 导 航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立 有 间()有 疾()媵()理 寡 人()好 治 不 病()桓()侯 不 应()汤()熨()骨 髓()遂()死2、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节选自,作者时代重要的 家。他的著作,集先秦家学说的大成。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立 有 间()A、有一会儿 B、一会儿
21、C、中间不治将益深()A、更加 B、更加深入 C、更加厉害桓侯故使之问之()A、故意 B、特意 C、才,又 望 桓 侯 而 还 走()A、往回走 B、转身就走 C、转身就跑针石之所及也()A、达到 B、及时,来得及 C、连词,无意义。司命之所属()A、属于 B、管辖C、家属臣是以无请也(A、求 B、邀请 奈 何 也()A、怎么办 B、没办法 C、拿(事或人)没办法 使 人 索 扁 鹊()A、线索 B、寻找 C、绳索 桓 侯 遂 死()A、马上 B、已经 C、于 是,就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立有间古义:今义:居 十 日 古 义:今义:益深 古义:今义:索 扁 鹊 古 义:今义:故使人问之古义
22、:今义:望桓侯而还走古义:今义:5、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汤熨之所及也通(),译()o望桓侯而还走通(),译()o齐之所及也 通(),译 作()。6、将正确的译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医生喜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 为(自己的)功劳。C、医生喜欢把治疗没病的人作为功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A、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走。B、扁鹊看见桓侯就往回走。C、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侯故使人问之。()A、桓侯特意派人问他。B、桓侯故意派人问他。C、侯这才派人问他原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
23、也。()A、(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没有办法了。B、(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办的事,没有什么办法了。C、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臣是以无请也。()A、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B、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C、我所以就不再说了。课 时 送 钟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日:“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
24、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媵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与“不治将益深”中 的“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精益求精 B.良师益友 C.日益发展2 .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所作所为,这个成语是。3 .扁鹊初见蔡桓公,为 什 么“立有间?”4 .“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不能互换?为什么?5 .翻译划线的句子:6.蔡 桓 公 的 病 情 步 步 严 重,文 中 的 词 语 是“在”,“在”,“在”,在“”我们常说的(成语)就是出
25、自这个小故事。(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4题。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节 选 自 三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秋水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