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docx
《城域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域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域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深度脱碳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有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利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加强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和布局优化,补齐创新和产业短板,在全国氢能产业发展大格局中找准定位,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
2、16-203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发展思路与总体布局、重点任务、环境影响评价、保障措施六个部分,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及相关装备制造等领域,为今后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形势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已成为加快能源
3、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日渐成熟,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氢能在交通、工业、能源等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外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发展氢能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批氢能重大项目实施,氢能正由示范推广走向规模化应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行业规模日趋扩大。国内氢能产业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家从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补贴扶持等方面给予氢能产业大力支持,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业链布局、技术研发,已初步掌握氢气制备、储运、加氢、用氢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氢能产业初具规模,氢气产量约3300万吨,已成为最大的
4、制氢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作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进一步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各阶段目标,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氢能产业发展逐步提速。“要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我们发展包括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印发了“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以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为重点,探索氢能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打造绿氢品牌。同时,还以“揭榜挂帅”形式开
5、展制氢、用氢示范项目,全力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作为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潜力巨大,绿氢生产成本优势明显,打造以绿氢供应为主、氢能与工业、交通、能源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全国绿氢产业高地优势得天独厚。(二)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优异,绿氢生产基础良好。供应充足、绿色低碳、成本低廉的绿电资源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水电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利用荒漠化土地广阔。全省水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光伏技术可开发容量35亿千瓦,风电技术可开发容量75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开发可利用荒漠土地约10万平方公里,均居国内前列。截至2021年底,电源
6、总装机容量4286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为3964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683万千瓦,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光伏和风能发电装机超过5800万千瓦;2035年将建成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光伏和风能发电装机超1亿千瓦,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土地资源为构建“可再生能源绿氢”产业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应用场景丰富,绿氢消纳途径多元。工业领域,绿氢是重要的工业脱碳载体,依托丰富的盐湖资源和良好的冶金产业基础,可在工业集聚区开展绿氢化工、氢冶金、晶硅领域绿氢替代灰氢示范;交通领域,氢能及燃料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革命的重要内容,可在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燃料电
7、池公交车、物流车应用示范,可在重点景区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在具备条件的矿区开展氢能重卡示范;能源领域,将氢能作为重要储能手段,可开展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离网光伏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可在地区开展氢能牧区应用示范。企业加速布局,绿氢产业发展潜力大。近几年,大型企业布局氢能明显提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和新活力。目前已有多家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在布局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电耦合、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示范应用项目,为氢能开发、技术创新及产业示范创造重大发展机遇;代表的本地龙头企业,正在积极谋划工业领域开展绿氢替代,可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面临
8、挑战顶层设计亟待明确,尚未形成推进产业为发展的工作合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部件、装备等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源、工业、科技等相关规划中提出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但尚未形成引领氢能产业链及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系统化政策体系,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任务目标尚待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与省内主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尚未形成氢能发展合力。产业起步较晚,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制约。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路径尚需探索等问题。氢能尚处在起步探索、产业培育阶段,产业
9、发展对财政补贴等政策的依赖程度高,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培等方面扶持能力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全方位、大幅度通过补贴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绿氢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本地市场需求有待激发。现阶段氢气来源自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年产量基本稳定在9万吨左右,在化工、冶金、能源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匹配的供销市场格局,且新增氢气需求规模不大,亟待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应用场景。绿氢潜在的供应能力与相对有限的本地绿氢需求之间矛盾短期内较为突出。现阶段绿氢价格竞争力不高,短期内限制产业大规模发展。与灰氢相比,绿氢制取成本相对较高,且当前缺乏合理的价格激励机制,绿氢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无法由市
10、场自发推动发挥绿氢优势及价值。同时,与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较低的绿氢价格与较高的储运成本相互抵消,导致绿氢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大规模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切入点,以建设“氢城”为目标,立足,面向全国,辐射周边,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积极构建安全为先、布局优化、模式创新的氢能产业体系,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
11、间,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及主攻方向,重点围绕绿电制氢、绿氢化工、绿氢冶金、氢能交通等领域,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势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优势为抓手,围绕绿氢制取、绿氢储运、氢电耦合技术及关键材料研发等重点方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有序、集群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有序开展氢能制、储、运、用产业链各环节试点示范,合理优化布局产业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主动担当、争
12、先进位、做大做强。产用联动、绿色发展。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加快氢能供需一体化建设,稳步构建多元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绿氢在冶金、化工、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上游促下游、应用促产业,助力氢能产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总体目标氢能产业发展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具体发展目标如下:近期(2022-2025年):氢能产业培育期。基本建成适合特色的氢能发展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应用示范渐次落地,绿氢装备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产业基地初显雏形,氢能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到2025年,绿氢生产能力达4万吨左右,建设绿电制氢示范项目不少于5个,燃料电池车运营数量不少于150
13、辆,矿区氢能重卡不少于100辆,建设3-4座加氢示范站(包括合建站)。在化工、冶金、能源等领域开展绿氢示范应用。引进或培育10家氢能企业,绿氢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亿元。中期(2026-2030年):氢能产业成长期。产业链趋于完善,初步建立氢能产业集群,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到2030年,绿氢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绿氢在储能、化工、冶金、天然气掺氢管线等领域示范应用取得实效,氢能汽车规模超过1000辆,加氢站(包括合建站)超过15座,力争建成1个园区内天然气管线掺氢示范项目。引进或培育50家氢能企业,绿氢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60亿元。到2030年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成本降至3000元/千瓦。远期(2
14、031-2035年):氢能产业壮大期。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群,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5年,绿氢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实现绿氢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大规模应用,远距离纯氢外输管道规划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引进或培育氢能企业超过100家,绿氢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三、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一)发展思路氢能产业上游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中游储运、加氢等基础设施基本处于零基础,下游尚未起步,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关键材料产业存在明显短板。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优化上游制氢模式、加强中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下游应用示范、延伸氢能产业链等多种方式,推动氢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
15、展,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绿氢制造基地。以上游绿氢资源推动下游市场需求。发挥绿氢资源供给潜力大的优势,先期通过新能源电站“离网制氢”等方式开展电解水制氢,后续依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网支撑能力,探索建立电网制氢模式下的合理市场交易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价格优势的绿氢供给,驱动下游多元化应用,逐步培育用户、形成市场、扩大规模。以基础设施先行推动终端推广应用。着力破解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问题,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氢能需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科学确定规模和空间布局,适度超前布局氢能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探索大规模、长距离专用输氢管道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运氢、加氢服务网络,为终端推广应用提供支撑。以
16、多点示范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氢能在化工、冶金、交通、能源等多领域、多场景示范推广应用,通过示范运营扩大市场需求,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为牵引,坚持“内研、外引、集聚、壮大”发展路径,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链韧劲,带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绿电制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结合电解水制氢技术,着力打造绿电制氢综合示范基地,促进可再生能源在省内的大规模就地消纳,实现可再生能源与氢能互补协同发展。(二)发展路径立足省内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为基础,以多领域多元化应用为场景,以长距离管道外送为拓展,努力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绿氢规模化供
17、应基地、电氢耦合发展示范基地、多领域应用基地、关键技术创新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聚力打造“氢城”。绿电制氢。近期充分发挥省内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以电解水制氢为主,同时充分利用盐湖化工、石油化工等副产氢气,为氢能发展提供综合氢源保障;中远期扩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规模,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绿氢。高效储能。建立“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提升氢储能发电全流程效率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新型储能方式,并与绿氢生产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储能体系。规模储运。近期以高
18、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为主,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纯氢管道输送、液氢储运等示范应用;中远期按照低压到高压、掺氢比例由低到高、气态到多相态(低温液态、固态、有机氢载体等)、纯氢到多元输送(纯氢+氨、甲醇、乙二醇)的方向逐步提升氢气储存运输能力,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和运营。多元应用。近期优先在绿氢化工、氢冶金、交通、混氢燃机发电、氢燃料电池发电调峰等领域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并探索氢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站在牧区、保护区、无电区域推广应用;中远期将打造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氢能在化工、冶金、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产业聚氢。聚焦绿氢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高效制氢、储
19、氢、输氢及氢电耦合装备为重点,积极培育氢能相关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氢能产业集群。(三)发展格局按照“培育点、壮大线、扩大面”的工作思路,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点线面结合布局,坚持统筹规划、集约集聚、科学引领、协同发展的原则,加大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头引领作用,汇聚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品牌、一个中心、两个集群、三个基地、五个示范区”的发展格局。打造“一个品牌”。发挥资源、能源优势,科学布局氢能上下游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氢城”品牌。建设“一个中心”。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关
20、企业等科研力量,成立绿氢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氢能全产业链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应用,组建氢能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发展支撑平台。谋划“两个集群”。依托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和城东市零碳产业园区,谋划建设绿氢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氢储能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布局“三个基地”。依托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在市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打造三大绿氢生产基地。推动“五个示范区”。有序分批开展配套氢储运、加氢站、氢能车等产业示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工业园区、零碳产业园建设氢燃料电池车运营示范区;在城东市的物流园区和矿区等建设氢能重卡示范区;建设绿氢化工示范区;建设
21、氢能冶金示范区;建设氢能牧区应用示范区。四、重点任务聚焦各阶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示范应用,努力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绿氢规模化供应基地、电氢耦合发展示范基地、多领域应用基地、关键技术创新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打造“氢城”1.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发展。依托、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速可再生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低成本制氢模式的项目落地。研究开展风电、光电耦合制氢项目建设,同步研究适应大规模制氢电网发展建设方案,确保电力系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电解水制氢的调峰储能能力,构建以
22、可再生能源制氢为纽带的多能互补发展模式,推动地区“水、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在市、推动三大绿氢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以示范区为标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阶跃式发展,推动绿氢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构建完整的绿氢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制氢量4万吨;到2030年,建成若干绿氢生产基地,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产绿氢30万吨;到2035年,大规模生产绿氢,年产绿氢超过100万吨。专栏 可再生能源制氢
23、项目示范工程开展电解水制氢、用氢示范。建设光伏制氢项目、绿电制氢示范项目、新能源电站弃电制氢用氢示范项目、风光制氢合成氨示范项目等。建设清洁供暖及制氢一体化项目。建设氢装上阵碳中和物联产业园氢油电超级能源中心项目。建设光储氢一体化多能互补示范项目。2.探索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依据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选择不同制氢技术满足调峰需求。构建以经济安全的碱性电解水制氢为基础,以高效灵活的质子交换膜(PEM)制氢技术为补充,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AEM)、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电光催化制氢等前沿高效制氢技术为示范的制氢技术体系。考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间歇
24、性与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研究推动二者协同控制,提升效能。有效发挥大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推动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探索虚拟电厂、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电力辅助市场等新技术、新举措推广应用,推进氢电耦合技术示范运用,实现氢电一体化发展。专栏 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大型高效PEM电解槽、PEM电解水制氢系统以及适应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灵活控制技术,开展氢储一体化项目试点示范。攻关MW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制氢运行控制与调度应用技术。开展氢电耦合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引进1-3家电解水制氢装置制造企业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在省内落地,实现制氢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生产,降低设备生产制造成本。(二)创新大规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域氢能 产业 发展 中长期 规划 2022 20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