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双强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双强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双强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市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全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紧扣“双示范”建设,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聚焦高标准、竞争力、现代化,突出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接续奋斗第一站、砥砺奋进双示范,高水平谱写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新篇章”作
2、出“三农”贡献。(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质量的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体系、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创新体系、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推广体系、高标准的农业绿色安全生产体系、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高附加值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效益领跑全省,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国样板。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8万元/人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企业研发中心合计达到10家以上。新增重大农业科技标
3、志性成果2项。每千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专业基层农技推广员7名以上。农业机械化率明显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均提高到60%以上。农业亩均产出率明显提升。种养业亩均产值提高到12000元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亩均产量效益实现“吨粮千元”。蔬菜亩均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水果亩均产值达到12000元以上。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现代种业、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取
4、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生物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不断发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驱动引领作用,着重开展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参与政府科技计划,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创新研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农业科学试验中心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农业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农业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二)推动现代种业提质增效。支持本土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引育一批掌控核心知识产权、具备一流研发能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培育现代种业企业2家以上,建成种质资源库(场、圃)2个
5、以上,力争育成新品种2个以上。支持县农科所开展自主引育种攻关,陶庄镇加快打造“智种小镇”,惠民街道大泖村培育形成“种业特色村”,保持籼粳杂交稻制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加大农业新品种推广力度,每年农业新品种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三)促进农业优品提升。持续开展“一品一策”行动,提升特色主导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重点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研发推广养殖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生猪年存栏稳定在4.5万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银加善”区域公用品牌年销售额力争达到5亿元以上。推进“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
6、品,实施“姚庄黄桃”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全力打造“姚庄黄桃”“杨庙雪菜”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产业,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到35个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规模生产主体全覆盖。全面应用“城农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轮作、间作、套种套养、立体养殖等方式,普及优质高产、生态高效、绿色集约的生产技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推进农资供应变革,统筹农资供销专营体系。推广有机肥、绿肥、配方肥、侧深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等。推进农业废
7、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农资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机制。开展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治理覆盖面积9万亩以上。统筹推进美丽示范创建,累计建成美丽田园示范区6个、美丽农(渔)场10家。落实农业领域碳达峰要求,加强种养环节碳减排和节能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态碳汇资源培育和开发。(五)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深化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全面推广“善农云”“种粮宝”等应用。推广“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建成数字农业园区1个、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化种养基地45个。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嘉善馆,积极培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
8、字化改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5亿元。加快数字农合联推广应用。(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等推广模式。每年组织实施省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个以上。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建设产业技术服务团队9个,建成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10个以上。每年实施成果转化项目7项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每年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人以上。(七)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推进“接二连三”,加快“产学研”“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依托稻米、雪菜等特色产业,打造重点全产业链5个以上,农业全产业链经济规模达15亿
9、元。加大保鲜保活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网络节点体系,建设一里谷、雨露空间等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每个镇(街道)布局一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探索开展农业全产业链评价监测。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一)强化农机装备推广应用。聚焦粮食生产各环节,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先行县。完善水稻机插秧、秸秆还田离田等作业补贴政策。围绕果蔬、花卉、渔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梳理农机装备需求,建立农机需求目录,实行重点需求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建立健全以农技推广、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二)培育发展农机生
10、产企业。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抱团发展,鼓励农机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成本低、效率高、使用期限长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整合提升温室大棚小微企业,扶持高端智能化温室设施研发,完善行业标准,打造温室设施产业集群。加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完善农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加大跨行业领域科研攻关,建成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个。(三)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机械设备。聚焦粮油产业全程机械化,强化育苗育秧、粮食烘干、仓储保鲜、加工包装、农机库棚的优化布局和集成配套。围绕果蔬、畜牧、渔业等薄弱环节,积极推广智能温室、育苗移栽、机械采收等设施设备。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范围和标准,对农业生产中
11、急需推广应用的新机具,在中央、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实行地方定额追加补贴,对经认定符合市级以上首台(套)新型农业机械的实行专项购置补助。坚持“六化”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智能管理等设施设备集成应用。实施渔业领域“机器换人”,推广自动投饲、水质(位)自动感知和控制等设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四)推动农艺农机深度融合。围绕粮油、果蔬、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模式,优化农艺农机融合技术标准。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应用,重点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5G、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推动作业协同智能决策在粮
12、油等产业集成运用,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0个。(五)优化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结合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积极推进农田、果园、设施大棚等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推进农业生产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建成水稻无人农场和蔬菜、畜禽、水产智能化农场各1个。建立机耕道、排灌设备等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六)提升农机综合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支持镇村建设农机综合维修中心。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从粮食产业向园艺作物、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拓
13、展延伸。支持农户自愿联合,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按照产业布局和作业需求,建成农事服务中心10个。四、夯实“双强”基础(一)实施优地增粮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18.1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31.9万亩和2.88亿斤以上。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千亩方、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15片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农田示范项目,提高优等地占比,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融合”,推
14、行“田长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二)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整合提升农业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小微产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乡村产业平台。重点建设优质稻米示范区15万亩、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创业创新孵化园3个、农业小微产业园区9个。平台内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分别比平台外平均高出30%以上。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吨粮标准”建设,田间道路通达度、有效灌溉覆盖率均达到100%,保障全县85%以上的粮食产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三)强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整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定量不定位”、土地
15、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等方式,推进“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推进“标准农地”改革,强化主体资质、履约能力、安全环保、亩均产出等关键性指标审核,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全县土地流转率稳定在85%以上,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占比达75%以上。(四)培育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应用先进技术、机械装备、现代农业模式能力。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巩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提升试点成果,新培育家庭农场200家以上。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年销售(交易)总额达20亿元以上。实施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农民素质
16、提升工程、“雨露青禾”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到乡村创业就业,培育新农人、农创客1000名以上,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次以上。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个以上。(五)强化乡村产业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做强乡村振兴学院,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培育发展一批“乡贤共富项目”。着力引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创新优才支持计划”“创新嘉善精英引领计划”等市县重点人才工程,认定乡村振兴拔尖人才5名;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创新站、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力争建成农业高端合作平台1个以上。鼓励青年创业创新
17、,深化“青年十回”行动,实施“农村青年创业伙伴”计划,培育成长型农业企业家10名以上。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嘉善技师学院等加强农村人才培育,激发乡村振兴创业创新活力。五、强化“双强”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摆上重要位置。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专班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和功能组。每年开展农业“双强”行动评价通报,并纳入对镇(街道)、部门(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二)强化资金支持。严格落实对农业科技企业、新建和出租农产
18、品加工厂房、农机具作业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费减免政策。修订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发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作用,重点加大对种业研发、农技推广、农机设备开发应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农业数字化等扶持力度,到2025年,县级财政支农资金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实施融资奖励政策,对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农业企业分阶段给予奖励。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力争2021-2025年全县涉农贷款新增1000亿元、农户贷款新增300亿元。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启动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农业育种制种保险等险种试点调整县产业基金支持目录,将种业、数字农业工厂、农产品精深加工、农
19、业科研等重大项目列入支持范围。(三)强化土地保障。新编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以经审核认定的农业农村产业项目为基数,每年安排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予以用地支持,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节余指标优先用于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实施农业农村产业用地年度申报制度,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强化分类管理,简化用地手续。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用于规模化粮食生产特别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设施农业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库房、初加工及农资仓储、农产品产地预冷库等附属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四)强化考核激励。对标农业“双强”行动目标任务,实施每月调度、每季通报、半年推进、年度考评。将农业“双强”绩效与建设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对年度考核优秀的镇(街道)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对年度考核优秀的镇(街道),给予专项项目资金补助。强化农业“双强”行动督导,大力宣传表扬优秀种养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人员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