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为深入贯彻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牵引,着眼中长期布局,以构建“低碳、零碳、负碳”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深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协同融合,推进绿色低碳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
2、源共享,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十大行动,为确保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前瞻布局,创新驱动。聚焦颠覆性、革命性前沿与交叉领域,对标国际标准和领先水平,在绿色低碳领域有序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供给,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稳步实施。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瞄准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目标,把握“控碳、降碳、低碳、零碳”节奏,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等重点领域,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示范带动,协同并进。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为牵引,推进“双碳”应用场景落地
3、,推动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多领域、多方位、多场景的试点示范及产业化。政府引导,多元发展。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政策措施,增强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的动力,激发“政产学研用”共促绿色发展的活力。(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高效协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低碳零碳负碳等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等重点领域降碳减排、固碳增汇及负排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一批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支撑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与2020年相比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
4、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到2030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若干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我省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围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统筹、多能源互联互补、新能源与电网协调、能源供需平衡等能源产业发展要点,积极布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和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技术;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先进发电技术;氢能“制储输用”和燃
5、料电池、生物质能及地热能技术;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火电机组提效降碳等化石能源节能降碳技术。适度超前布局氨能、干热岩热能利用技术。大力拓展“大智移云+新型电力系统”“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储能”“分布式风光水火储多源发电”“火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能源技术应用场景。到2030年,实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带动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支撑能源领域碳排放如期达到峰值。专栏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大型高效高功率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大型复合材料风电叶片轻量化设计制造、智能化风电场设计运维、风电设备测试技术与平台、深远海风电送出输变电装备等风力发电技术及
6、装备。研发高效异质结、钙钛矿、非晶硅膜层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组件,硅清洗、硅基薄膜沉积、透明导电薄膜沉积、电池印刷等光伏装备,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等光伏发电技术。研究水电多馈大规模消纳与调峰、变速恒频中小水电发电、水电站梯级融合改造及混合式抽水蓄能技术。研究核能燃料与乏燃料后处理、第四代核电配套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研发特/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直流逆变器、高压开关、高压组合电器、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预装式变电设备、电力电缆、特种电缆、高等级绝缘材料等配套设备。研究智能柔性输变电、交直流混合配电、大电网柔性互联、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分布式多能源并网、区域微电网、电力物联网、高精度
7、智能化电能计量、电力机器人与电网防灾减灾、基于大数据及云控制的电网能效管理等电网运营维护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研发电化学储能(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热储能等高能效、规模化储能技术;重点研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制造、电池封装、电池管理系统等新一代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研究石化、工业副产物和水解等大规模分布式低成本制氢、新能源与制氢一体化、高压气/液/固态储氢、氢气管道运输、加氢站、氢基工业技术。研究质子交换膜、低铂催化剂、双极板、电解槽、高功率电堆等燃料电池技术。零碳非氢燃料技术及供暖技术。研发生物质固/液/气体燃料
8、、生物质发电、油脂基能源清洁高效低成本转化等生物质能技术;研究高效低压氢合成绿氨、氨脱氢、绿氨燃烧发电等氨能技术。研究制冷与热泵、低品位地热综合利用技术,干热岩热能开发利用技术。能源数字化与节能技术。研发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源协同发电、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输配电、电热气等多能源综合互补耦合等技术。研发智慧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基于区块链的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多级能耗和排放数据采集与监测、绿证与绿电交易等能源数字化技术。研发高效电能转化与能效提升、数据中心节能降耗、高效换热、能效检验监测评价等节能技术。(二)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关键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工业领域高耗能高
9、排放高污染问题,积极布局工业生产全流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性能原材料替代、燃料替代、装备智能电气化改造、工业流程重塑、工业余热系统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污染物处置与二氧化碳捕集、工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减排等技术。适度超前布局氢基工业技术和全产业链低碳集成耦合技术。大力拓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CCUS”等低碳工业技术应用场景,强化信息技术赋能工业流程再造。到2030年,推进工业领域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实现低碳化、清洁化、智能化转型。专栏2 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关键技术低碳零碳钢铁。研发工业电炉、工业电窑、绿色低碳高炉
10、、富氢长流程炼铁炼钢、氢基绿电短流程炼铁炼钢、氢系燃料低温快速还原气体冶炼、炉内焰温精确控制与高效燃烧、燃烧前后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及碳链循环转化利用、富氧燃烧、高品质生态钢铁材料制备等技术。低碳零碳石化化工。研发规模化绿色高效石油/煤制氢气收集、分离与纯化技术。研发石油基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新型绿色低碳化工产品。研究原油短流程炼制、石化化工工艺设备节能升级改造技术。低碳零碳有色金属。研发冶金高温渣料气余热高效利用、再生铜铅锌冶炼及节能降耗、电极锌结晶浸出与净化、电渣熔铸轧辊、微生物冶金和湿法冶金新流程新工艺、有色金属低碳采选及尾矿污染治理技术。低碳零碳水泥(玻璃)。研发和推广水泥
11、、玻璃工业节能降耗生产技术。研发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建筑工程废料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研发专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尾矿废渣、废弃建材、废金属、退役电池、城市生活垃圾、废旧物等资源化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研发多源废物协同处理技术,研发机械装备智能再制造技术。工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研发工业生产过程中烟气、废弃物与污水处置等环节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削减技术,含氟矿产清洁冶炼与利用技术,电子制造业含氟废水处理工艺等。(三)建筑领域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围绕建筑用能、绿色建造、绿色建材、城市智慧运维、乡村绿色人居等建筑领域产业发展重大方向,积极布局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12、重点发展高性能生态功能型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城市信息模型设计、建筑立体绿化、建筑节能低碳改造、低品位热能建筑综合利用、区域微能源系统、装配式建筑、智能电气化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光储直柔建筑、建筑固废资源化再生利用等技术。适度超前布局3D打印建筑材料及装备、建筑绿色健康运行监测诊断等技术。大力拓展“5G智慧建筑”“生态小镇”“绿色农房”等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场景,促进建筑节能降碳标准提升和全过程减碳。到2030年,支撑建筑领域实现策划、设计、施工、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专栏3建筑领域低碳零碳技术建筑设计与建造。研发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建筑能耗信息智能采集与计算分
13、析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高效分布式供暖与制冷、智能化通风遮阳,光伏、地热、余热、智能微网等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既有建筑设备与系统节能改造、建筑立体绿化、雨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技术。低碳建筑材料。研发建筑保温隔音与结构一体化墙体、环保砌体材料、装配式建筑预制件、建筑遮阳和高性能门窗、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可再生沥青替代材料、新型环保竹木建材、环保水性涂料、节水洁具、绿色环保管材、环境功能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筑节能机电等技术。研发新型墙体材料、新一代纳米涂层涂料、绿色低碳竹木建材、高性能节能门窗、专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构件等产品。(四)交通领域低碳零碳技术突破行动围
14、绕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等交通领域要素和智慧、安全、绿色等交通发展要求,积极布局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推广绿色标准化建造及智能交通。重点发展功率/微电子芯片、永磁牵引、牵引/制动控制系统、轻量化一体化设计制造、超高速轮轨/磁浮列车、线路节能设计、节能运营管理等先进轨道交通技术,以及动力电池、电驱/控、高效电机、燃料电池整车、新能源整车、智能网联汽车、车桩网一体化等新能源汽车技术。适度超前布局轨道交通光电子芯片、超高速真空管道列车等技术。大力拓展“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技术应用场景,促进交通领域技术创新低碳化迭代。到2030年,支撑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便捷
15、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栏4交通领域低碳零碳技术先进轨道交通。研发IGBT、碳化硅、氮化镓芯片等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新型储能系统、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多能源混合驱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集成系统。研发智能感知监测与应急处置、减振降噪、碳纤维车体与转向架等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系统中的电机控制器集成、大电流快速充电、智能充放电、高效热管理等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基于“人-车-路”耦合机理的车路协同控制、汽车环境感知-学习-决策-控制以及高等级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氢能源载重卡车、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等技术。绿
16、色智慧交通。研发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路域环境与景观低碳绿色建造与养护、绿色智慧公共出行、多模式交通协同、出行即服务(MaaS)、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交通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废料资源化再利用等技术。(五)农林减排增汇技术能力提升行动针对农林化学投入品使用、农林废弃物处置、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等难题,以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需求,积极布局农业污染防治和农林碳汇等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生物有机肥创制、畜禽健康养殖、农林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污染防治技术,以及林草碳汇、湿地碳汇、秸秆还田、生态/循环种养、林下经济、农
17、林复合系统等碳汇提升技术。适度超前布局微生物固碳、生物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安全利用等技术。大力拓展“有机农业”“智能农业”“智慧林业”等低碳农林技术应用场景,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林业碳汇工程”等重大示范工程。到2030年,支撑农林领域降污减排与固碳增汇融合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综合碳汇能力。专栏5农林减排增汇技术生态固碳增汇技术。研究森林、农田、河流、湿地、湖泊、草地、海洋、岩溶地质等生态系统综合碳汇技术。研究生物碳、土壤微生物固碳、农作物秸秆有机堆肥、控释缓释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农业碳汇技术。研究高效固碳农林种质资源挖掘与选育、生物质固/液/气体燃料、生态系统碳
18、汇动态遥感监测和固碳增汇能力评估、碳汇林提质增汇经营、灾害防控等林业碳汇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研发绿色低碳的水、大气、重金属、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在线自动检测、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测、农林加工剩余物低碳高效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稻田湿地、畜禽养殖等甲烷减排控制技术。研究含氮化肥减量施用、水肥耦合等氧化亚氮减排控制技术。(六)绿色低碳基础前沿创新引领行动聚焦碳中和基础理论突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管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与核算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围绕可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支撑 碳达峰碳 中和 实施方案 2022 20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