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维的诗词(11篇)_王维古诗词大全.docx
《唐朝王维的诗词(11篇)_王维古诗词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王维的诗词(11篇)_王维古诗词大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朝王维的诗词(11篇)_王维古诗词大全 萧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 高馆阒无人,离居不行道。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虽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唐朝王维的诗词【篇二】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原文】 积雨辋川庄作 年月: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解释】 、空林:疏林。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藜:这里指蔬菜。
2、、黍:这里指饭食。 、饷:致送。 、东菑:指东边田地上的农人。菑:本指初耕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 、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 、啭:鸟的宛转啼声。 、黄鹂:黄莺。 、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安静之性。槿:也叫落叶灌木,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 、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 、野老:指自己。【译文】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宽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欣
3、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译文】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欣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飘舞不停。 【赏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舒适美丽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制造了一个物我相
4、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季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预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非常真实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呈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
5、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凹凸,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相互唱和,歌喉是那样甜蜜愉快。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洁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颜色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相互衬托,相互协作,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
6、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宽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假如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深厚爱好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沉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
7、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洁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亮的主观颜色,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会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
8、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苦恼,悠悠闲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仆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热关系。这两个布满老庄颜色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亮,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
9、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当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欣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慢慢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抱负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
10、,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脆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头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行”的漠不关怀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闲适,“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唐朝王维的诗词
11、【篇三】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全文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超群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实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衬托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艳羡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头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
12、的农夫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妙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宁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缓缓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13、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爱的老人拄着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实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深情,感染了诗人,好像也共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立刻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季节,好像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召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头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境况和身世,非常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
14、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艳羡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稳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终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准时
15、、亲切、满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独、苦闷。这最终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假如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爽,诗意盎然。 写作背景 唐朝王维的诗词【篇四】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全文赏析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日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宝贵难忘,显示了.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制服弱小者的灵魂。“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
16、宠实际上是一种污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原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苦痛,并且在缄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缘由,就为后一句蓄了势。“不共楚王言”,就显得非常深沉。这缄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或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缄默中抵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领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凝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17、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它不是叙事诗,但却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叙事诗还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限于篇幅,它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但却抓住或虚构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冲突性、最富有包蕴的一刹那,启发读者从一鳞半爪去想象全龙。这种在抒情诗中包含着故事,带着“小说气”的现象,清人纪昀在评李商隐的诗时曾予以指出。但它的滥觞却可能很早了。王维这首诗就领先了一百多年。 此首五绝奇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旧爱。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朝 诗词 11 古诗词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