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稿)2023年廉洁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稿.docx
《(两篇稿)2023年廉洁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篇稿)2023年廉洁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两篇稿)2023年廉洁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稿【1】说起被称为“花中君子”的莲花,最广为人知的描述应该就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了,其形象既高洁清雅,又刚正不阿。莲花在如此歌颂中被赋予的这样一种高尚、廉洁的品格,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继承和弘扬开来,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莲文化。而在民俗内涵中的莲花,因“莲”与“廉”谐音,常以“莲”比喻人清廉正直。清代统治者在赏赐有功之臣时,会赐予其绘有缠枝莲的青花赏瓶,配以洁白的瓷胎,寓意“一品青莲”,希望臣子廉洁奉公,端方不苟。由“莲”到“廉”,爱莲者,应当也是爱“廉”之
2、人。民俗内涵中的莲文化由此成为了廉洁文化的一部分,也让人更加关注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提倡的是廉洁自律,无偏无党,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清白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贯彻学习的精神。一、中国传统廉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明确表明了屈原自小修持清廉的德行,并且会毫不犹豫地为了道义而献身的志向。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即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的清白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这是从个人品行修养上讲的,主张个人要注重修持清廉
3、端正的德行,而在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廉洁”慢慢地从个人修养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成为了为宫为吏的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西周初年,人们开始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周礼天官冢宰中对“廉”就有明确的阐述,即“廉”分为六个方面:“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辩”,指出了个人在政治领域应保持爱岗敬业、不偏不倚、明辨是非等政治品格,才可以称为“廉”。“六廉”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官员考核准则,被一直沿用至今。到了今天,“廉洁”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适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廉洁文化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大多数人都能够保持初心,树立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
4、作风。二、廉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古至今,用诗词歌赋宣扬廉洁的倡导者和用实际行动践行廉洁的实践者不乏其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认为为人处世要“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即不为私利去结交他人,担任公职也不为谋求优厚的待遇,要以古今成败为镜子,清除自身各种非分的欲望;唐代诗人杜牧劝诫世人“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明确地指出了名利是我们自身最大的“仇人”,刻意地追逐名利会让我们迷失本心;北宋名臣包拯更是直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即治理世事要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要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而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是决不
5、被外力所折服的。他们既爱莲,也爱“廉”,是名副其实的爱“廉”者。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是嵇康、包拯等人所展现出来的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气节和风范,不曾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而是在无数中华儿女的致敬与践行中愈发闪闪发亮。1948年4月,新华社刊登了一篇战地通讯桌上的表,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王六生所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在洛阳战役期间严守群众纪律的故事撰写的。1948年3月,在洛阳战役打响之前,担任第八师政治委员的王六生向全体指战人员着重强调必须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树立好队伍形象。由此,虽然许多战士的鞋在激烈的战斗中跑丢或者损坏了,但是进入无人看守的百货商店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布鞋、胶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篇稿 2023 廉洁 文化 校园 心得体会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