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古诗三首(部编版).pdf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古诗三首(部编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古诗三首(部编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1.会认“屠、苏”等 7 个字,会写“符、欲”等 11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会默写清明。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4.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文化内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3 课时第 一 课 时1.会认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能借助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古诗。(重点)3.学习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气氛,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难点)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话题导入。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
2、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学生自由交流)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元日”。(板书 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指农历正月初一。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题目就叫“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的题目。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时目标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屠(t)苏(s)(2)古诗注释。
3、练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文中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品读释疑(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春节会做些什么吗?预设:放鞭炮。(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 12 点放鞭炮,为了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预设: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预设: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和本诗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元日热闹的景象。2.同桌互读古
4、诗,读后借助注释并结合图画与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哪句诗。3.集体交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4.品析诗句,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师生评议。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整体把握:整首诗营造出了一派热闹喜庆的氛围,写了人们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来欢庆三练四春节的情景。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
5、放爆竹、喝屠苏酒,以此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曈曈”形容太阳刚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象征光明美好的前景。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文,表明了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 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受到了七绝每句字数的限制。意思是在说人们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 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5.作者在描写元日的喜庆场面时,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预设:“爆竹”“屠苏”“桃符”。6.这首诗写出了春节的什么习俗?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吗?预设:这首诗写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等春节的习俗。(板
6、书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春节的习俗还有剪贴窗花、拜年、发压岁钱、除尘7.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习俗。预设:中秋节,习俗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预设:端午节,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等。教师小结:同学们一定注意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关于春节的叫 法有所改变,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而以前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 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比如“爆竹”现在变成了“鞭炮”,“桃符”也简化成了现在的“春联”。这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之为“传统节日”。通过了解传统节日我们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了解传
7、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课文主旨元日描写了春节喜庆热闹、万象更新的节日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了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板书 喜庆热闹万象更新)课堂小结元日这首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辞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五六板书放爆竹元日喝屠苏酒喜庆热闹 万象更新换桃符第 二 课 时1.会认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并能默写。(重点)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话题导入。教师口述:我们学过
8、许多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每当春天来临,我们也常能感受到春雨的连绵 不断。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清明,看看诗人杜牧在诗中都写了些什么。(板书清明)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初读课文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由读。勾画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1)会读生字。魂(hn)酒(ji)牧(m)(2)会写生字,并辨析组词。欲(欲望)魂(灵魂)借(借书)酒(酒水)何(何况)牧(牧童)裕(富裕)瑰(
9、玫瑰)措(措施)洒(洒水)河(河流)收(收获)书写指导:“酒”字左窄右宽,与“洒”要区别开来;“欲”字左右等宽,右边是“欠”;“魂、借、何”这几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牧”字左右等宽,左边的“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教具准备一二三练练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细读课文1.学习前两句。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清明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在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吗?预设:清明节。这个节日的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祖、踏青等。(2)解释重点词语。雨纷纷:形容细雨绵绵不绝。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主要写了些什么?预设:江南清明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古诗 部编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