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推行“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docx
《延安市推行“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市推行“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1全省复制推广经验材料1延安市推行“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延安以行政审批服务局“一枚印章管审批”系统性重塑审批运行机制,以“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个部门、一套标准”整体性重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实现审批流程更优、手续更简、时间更短、成本更低,让广大人民和市场主体受惠。一、“六个一”审批管理体系延安以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为导向,直面短板,敢破敢立,着力解决标准不统一、规则不一致、信息不共享、协同不顺畅等问题,注重治本抓源,整体谋划系统集成各项改革举措,探索出一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式。(一)多规合一夯基础,一张蓝图统筹项目
2、。改革前,行业部门规划编制的数据来源、数据标准、坐标体系均不统一,缺乏“三区三线”设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范围交叉,数十个规划互相“打架”,项目用地存在多种属性,项目统筹难、审批繁、落地慢。改革后,建成“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叠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总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12个规划34个图层,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了发展目标、空间坐标、用地指标“三标衔接”,形成中心城区“一张蓝图”。项目主管部门通过“多规合一”项目库发起业务协同,相关部门根据“一张蓝图”,对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建设条件等快速确定,加速项目生成。至2020年底,“多规合一”项目储备库共储备项目302个
3、,发起部门协同意见项目66个,48个项目通过协同进入审批程序。(二)共享信息联网络,一个系统统一管理。改革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需在发改、住建、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专网上办理,而各专网没有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共享共用,项目单位要分别登录不同专网,进行多次申报、多次上传资料,耗时费力,影响审批效率和企业满意度。改革后,延安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覆盖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与发改、住建等省市专网互联互通,解决了项目单位多次申报、资料重复提交等问题。至2020年底,线上申请项目3559个,申报事项7772项,办结7713项,实现了项目网上办理、数据入库、信息共享、全程留痕、跟踪监督,
4、做到事项办理可询、审批时限可控、办理进度可查。(三)集中办理设专区,一个窗口提升服务。改革前,项目单位需在发改、国土、住建、规划、环保、林业等20多个部门申报,存在“多头跑、门难找”等问题。改革后,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所有项目审批事项及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报装全部实现无差别受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统一窗口出件”,审批服务集约化,让企业少跑腿,实现进“一家门”,到“一个窗”,办“多家事”。(四)重塑流程提效能,一张表单整合材料。改革前,工程建设项目除了法定的审批环节和材料外,还有大量的部门行业规定,且互相交叉、互为前置、相互“顶牛”,项目单位
5、不仅要重复提交材料,还会出现因各种规定、规范互为前置导致无法申报等问题,项目单位无所适从,怨气很大。改革后,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通过“减、放、并、转、调、集”多措并举,精简环节、优化流程、减少材料,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50项精减为25项,申报材料由205件精减到126件,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最长100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44项精减为16项,申报材料由156件精减到89件,审批时限压缩至最长70个工作日内办结。(五)整合资源转职能,一个部门集中审批。改革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职能分散、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需盖各类公章50多个,项目审批程序繁、时间长。改革后,延安将政务服务综合管
6、理职能赋予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全市各级政务服务线下实体大厅和线上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由市县两级行政审批部门统一管理,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集聚了资源,特别是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及事权,归集到审批局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集中办理,打破了原行业部门分散审批管理相互掣肘的体制藩篱,破解了行业规定互为前置、审批流程繁杂冗长等难题。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市政府发文明确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发布审批部门事权目录、监管部门事权目录及审批监管“双告知”目录,压实了审管权责,建立了审管协同联动机制。推行区域评估,共享区域评估评审结果,区域内建设项目不再单独编报评估评审报告;实
7、行多图联审,将消防、人防、防雷施工图设计审核作为合并事项,纳入施工图联合审查中,一次审查,结果互认;实施联合验收,审批局牵头,自然资源、人防、住建(档案)、市政公用等部门单位参与限时联合验收。(六)科学管理建体系,一套标准规范运行。改革前,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流程不明晰、操作规范不统一、审批标准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审批存在自由裁量空间,加之审批工作人员能力差异,办理同一事项所需材料、流程、时限等要素因人而异,导致办事人员来回折腾、企业意见大。改革后,研究制定了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标准化手册,涵盖审批事项清单、审批流程图、办事指南,报建、受理、审查等全环节操作规程,实现项目申报、受理、审批
8、无差别、程式化,只认标准不认人,全事项、全过程、全环节规范运行。二、创新做法 延安结合实际,紧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堵点、难点,从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创行“拿地开工”“多评合一”“两证同发”等多项有地方特点的改革举措。(一)拿地开工。改革前,企业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必须提供建筑工程用地批准书,但从拍得土地、签订出让合同到取得土地不动产证(用地批准书),最少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改革后,延安推行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当即可开展工程挖土方、打桩基、做防水等基础工程施工。这样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土地不动产证的时间段,有利于压缩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成本。(二)多评合一。
9、改革前,建设项目涉及的各类评估评审事项由不同部门单独组织,一个项目要编制多个报告,政策审查会、专家评审会应接不暇,部分专业评审意见相互“顶牛”,搞得企业团团转。改革后,审批局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各领域专家集中开展评估评审和技术审查,一次性出具各个评审事项的评估审查意见,有效破解了项目分头申报、多次评审等问题。(三)两证同发。改革前,所有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要审查工程设计方案,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要进行施工图联合审查。改革后,对建设条件、用地权属明确的项目,企业承诺按照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规定进行设计、建设的,在一定期限内按照要求完成施工图联合审查,并提供联合审查合格书,审批部门按
10、照告知承诺制管理,不再审查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同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改革成效延安创行工程建设项目 “六个一”审批管理体系,提升了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一)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延安在“治本”意义上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改革的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致力于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将便民利企的事项办好。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间由改革前的平均358个工作日压缩至30100个工作日,平均办理时限80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由改革前289个工作日压缩至2070个工作日
11、,平均办理时限50个工作日。 (二)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延安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缩时限,节约了企业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2019年,全市企业减税降费达28亿元。延安万达城项目开工手续43个工作日办结,节约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及融资成本约6000万元;延安会议中心项目实行拿地开工和容缺审批,节约各类费用3800万元。(三)市场活力不断迸发。延安以市场主体感受为评判标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目前2000多个项目已落地建设,万达集团、明发集团、上海新城控股集团等大型企业落户延安。与改革前相比,市场主体增长35.1%,民间投资增长1.8倍,为推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和
12、活力。附:1.政府投资一般类项目审批流程图(改革后)2.企业投资一般类项目审批流程图(改革后)全省复制推广经验材料2汉中市打造“智慧办税”新模式为顺应税收现代化的要求,更好服务于纳税人,汉中市税务工作坚持“创新理念是第一动力、方式转变是第一要务”的工作思路,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勤于完善,走出一条“互联网+”智慧办税的新路子,在陕西省率先探索打造5G智慧办税服务厅,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助力办税体验升级、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一、基本情况汉中市一直以来把大力推进网上办税作为推进工作的优先方向,致力实现互联网创新与税收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践行发展理念,满足纳税人、税务人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税收
13、服务需求,汉中市以探索办税新载体、创新办税新方式、引领办税新体验为目的,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前台后台贯通、统一规范高效的税收体系为目标,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辅助多元化办税服务新路子。2019年10月,在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试点建成5G智慧办税厅,是全省首家、具有领先地位的,集合5G技术、智能办税、远程协助以及大数据应用等现代化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办税服务场所。智慧办税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建成8个智慧办税厅,以税收创新实践为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二、主要做法一是树立新观念,转变传统办税模式。建设智慧办税厅致力于以全智能办税设备、高科技办税环境,搭建一个让纳税人体验学习智能化、便捷
14、化办税服务的平台。设置综合自助办税区、云桌面办税区、掌上办税区、VRM远程办税区、复杂涉税事项办理区以及休息等候区等功能区。纳税人在各功能区域快速熟悉各类税收软件和政策,增强对电子税务局功能的认识,从学会用到习惯用,从习惯用到喜欢用,实现从“你给我办”到“你帮我办”,到“我自己办”的角色转变,最终形成足不出户网上办税习惯。二是配置新设备,打造办税辅助平台。以应用数据“大展示”为智慧办税厅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办税厅的区域导向图、纳税人办税情况、导税人员在岗情况及办税流量分析形成业务数据热图,集中展示在中央电子大屏,纳税人对办税情况一目了然。在智慧办税厅全新配设智能微厅、云桌面办税电脑、自
15、助办税终端、VRM远程办税终端、电子票柜机以及专员咨询柜台,实现了综合办税“自助办、远程办、托底办”。在全省首家引进智能微厅,实现了实名认证、票种核定、最高开票限额申请等30余项业务一站式办理,还可远程协作与后台人员对接,实现实时政策咨询与问题解答,以即时远程服务为纳税人“非接触式”办税带来新体验。三是引进新技术,提升快捷办税体验。搭建汉中首家5G基站为智慧办税厅连通信息“高速路”,并以云桌面办税电脑代替了传统互联网办税电脑设备,借助虚拟技术实现了应用场景的延伸,让运行更加顺畅,运维更加便捷,系统更加安全。按照“科技+专家”思路,配设智能咨询平板电脑、执法公示平台及远程办税咨询专席,提供专家政
16、策VRM远程咨询、单项政策智能咨询、托底政策现场咨询、专业管理就近咨询。依托VRM可视化远程终端即可直接办理实名认证、凭证打印、视频在线协助、远程协助办税、涉税查询等业务,并在全省首次实现自助打印纳税情况体检报告、刷脸办税等功能,实现后台审批流转与前台业务办理无缝对接,一次性办结。四是定制新服务,满足咨询辅导需求。智慧办税厅税收宣传辅导采取“移动点播”方式,配设服务管控宣传屏、激光投屏纳税人学堂、综合政策宣传竖屏,变“端菜式”服务为“点菜式”服务。定期将热点咨询问题和最新政策专题,制作成汉中税收微课堂系列培训视频,供纳税人自助选择点播,便捷享受到“需要的应有尽有,想看的一点即看”的定制服务。按
17、照“科技+专家”思路,配设智能咨询平板电脑、执法公示平台及远程办税咨询专席,提供专家政策远程咨询、单项政策智能咨询、托底政策现场咨询、专业管理就近咨询。五是重塑新管理,奠定数据管税基石。以管理服务“大集中”为智慧办税厅的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从重塑机制入手,以“涉税业务办理周期”为主线,将综合办税业务按照“自助办、远程办、托底办”分类梳理规范清册;从优化流程着力,对多元化办税模式建设、前台办税服务外移和后台审核管理前移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后台人员“前移”到前置服务区,区别于传统大厅的导税咨询台,除了提供导税咨询、分流指引等服务,还能办理资料预审受理、电子税务局前台审批等简单业务,对部分简易事项可直
18、接受理、即办即走,提高办税效率。三、取得成效全市12个县区先后建成智慧办税服务厅8个,真正实现了税务人和纳税人双减负、征管与服务双增效。通过体验智慧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充分了解“非接触式”办税“降成本、提效率”优势,主动接受和自觉习惯网上和自助办税。2020年,全市办理涉税业务1410746笔,其中“非接触式”办税业务占总业务量的76%。汉中市在全省税务系统2019年纳税人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二、2020年满意度测评中荣获第一。“智慧税务”办税新模式为全市“六稳”“六保”大局、支持企业快速复产复工积极贡献了税务“智慧”,并被评选为“汉中市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2020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19、播播出韩正召开财税部门座谈会,新闻播放到“要用市场主体、人民群众的直接感受来衡量政策落实效果”时,展示了纳税人在汉中5G智慧办税服务厅办税的场景。全省复制推广经验材料3西安市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近年来,西安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努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服务品牌,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方便办”“就近办”“智能办”“优化办”“舒心办”。此项改革举措2020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2021年3月被列入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20、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发现的创新举措。一、基本情况西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呼声和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在城市社区创新开展“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通过改造基层服务中心、新建便民服务驿站、合作建立办事网点等方式,推动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服务事项下沉到街道、社区办理,系统构建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各方面力量向服务群众一线汇聚。截至目前,西安市提升改造789个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新建43个便民服务驿站,与银行、邮政等机构合作建立370个办事网点,培育154个“15分钟政务服务圈”示范点,并绘制西安市政务服务地图,发布办事地点电子地图,实现
21、群众70%个人事项可在步行15分钟(1.2公里)范围内办理。二、主要做法(一)抓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西安市在充分调研,摸清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 着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服务品牌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明确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组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二)抓标准规范,推进服务场所建设。西安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按照“硬件与软件并重,环境与服务共促”原则,从机构设置、场
22、所建设、运行模式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标准规范,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通过新建、扩建、改造提升等方式,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统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便民服务中心(站)。(三)抓服务载体,拓宽便民利企渠道。一是前移服务窗口,建立公民个人办事事项清单,采取事权下沉或委托受理等方式,将服务窗口前移,让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二是推进政务服务网向镇街、社区覆盖,让更多的公民个人事项在镇街和社区“就近办”“网上办”。三是探索“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向基层延伸,将部分“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向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延伸,为市民提供更加贴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四是建设政务服务
23、驿站,依托楼宇、园区、商圈、市场或较大的企业,建设特色鲜明、功能聚焦的政务服务驿站,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五是采取传统与智能并行的方式方便老年人办事,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实现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便捷办理。六是强化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运用,推进“好差评”系统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满意度。(四)抓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结合街道体制机制改革,成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干部担任审批人员。通过整合公益性岗位、服务外包的方式,为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站配备综合受理人员和代办服务人员,全力保障基层工作力量。每年制定培训计划,通过跟
24、班学习、外出培训等灵活方式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五)抓典型培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年举办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十佳”创新案例评选,进一步调动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两批开展“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示范点评选,4次开展“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现场观摩会,邀请“政务服务改革体验官”现场观摩体验,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全面进步、全面提升。同时,每年按照自查总结、数据采集、考核打分、综合评定程序,对各区县、开发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指导,确保改革落实见效。三、取得成效(一)织密服务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延安市 推行 六个 工程 建设项目 审批 管理体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