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数学课程标准实践:数学课程实施“过渡期”的教学策略研究.docx
《2022数学课程标准实践:数学课程实施“过渡期”的教学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数学课程标准实践:数学课程实施“过渡期”的教学策略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数学课程标准实践:数学课程实施“过渡期”的教学策略研究实施2022年版课标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教材出台前的“过渡期”依据2022年版课标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准确理解和把握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也是“过渡期”有效推进课程标准实施的基本要求。比如,准确理解“三会”统领的核心素养及其小学阶段的11个主要表现,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核心素养表现“量感”等的理解;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目标,包括“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被赋予新的含义,其中“四能”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2、题,如何设计和运用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的主题调整后,如何体现其一致性和阶段性;每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质量”的阶段表现,单元整体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改变等,这些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并体现在整体课程实施过程之中。根据课程实施理论,课程文本的新颖性、复杂性和清晰性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2022年版课标在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内容结构和具体内容的增删调整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这些变化既需要教师理解其意图和样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
3、落实。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渡期”,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文本,分析内容变化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策略设计和组织教学,是实施2022年版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期”应特别关注具体内容的变化与调整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2022年版课标的内容变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新增加的内容,调整的内容,基本保持不变的内容。下面分别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内容谈谈“过渡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一、新增内容的教学策略2022年版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有加法模型、尺规作图、两个基本事实(等量的等量相等、两点间线段最短)、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学段,虽然对于整个小学数学的内
4、容来讲所占比例不大,但属于新的内容,没有可遵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因此对于实施者来说是新的挑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在“过渡期”,实施者需要发挥创造性,用一种全新策略考虑其教学设计与实施。基本的策略是确定现行教材中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学习单元,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1. 确定与新增内容匹配的单元内容。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新增加的内容,所以在尝试教学这些新增内容时,首先要选定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单元。新内容不是无本之木,要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考虑如何设计与组织教学,并尽可能与其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新的内容。首先明确2022年版课标规定的该内容所在学段,然后在相应学段确定与其相关的单元。加法模型在“数
5、量关系”主题中,第二学段有“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尺规作图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中,第二学段有“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第三学段有“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例32展示了用尺规作图体会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数量关系”主题中,第二学段有“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贯穿于三个学段之中。所选定的现行教材的相关单元是具体内容或方法与新增内容关联密切的单元。加法模型是在学生对加减法意义有了较多了解,并能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这一数量关系,并将其抽象为模型,重点在于建构模
6、型与应用模型解决问题。因此,这一内容可以考虑在与现行教材的乘法模型(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相关的单元中学习,将数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一个整体理解与掌握。尺规作图可考虑在与“线段、直线和射线”相关的单元中加入,尝试画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现行教材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而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可以考虑在“多边形的认识”或“三角形的认识”单元中学习,现行教材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等量的等量相等可以考虑在与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或“数量关系”相关的单元内容中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实施,但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综合与实践”内容不是按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以
7、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具体的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内容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单元,这类内容的安排应当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去确定相应的学习单元。2. 创设体现新增内容要求的教学活动。新增内容的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也是实施2022年版课标的难点之一。这些内容一般没有可借鉴的案例或经验,也很少有系统的前期研究,需要实施者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形成合理的教学设计。比如尺规作图对于小学是全新的内容,以往在中学平面几何中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中学平面几何更注重定理的证明,2022年版课标在小学引入尺规作图并非以证明为目标,而是使学生有机
8、会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体验几何直观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中的要求和案例又比较简单,怎样将这样的内容演变成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再如加法模型“总量=分量+分量”,看起来比较简单,从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就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在第二学段作为一类数量关系模型出现时,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原有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建构加法模型,运用加法模型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设计符合要求的教学活动。案例1:关于尺规作图的解读与教学建议1。在这篇有关尺规作图的访谈中,吴正宪老师谈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教学建议:我执教
9、的“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上有一个环节:取与已知三角形ABC的三条边等长的线段后,依次相连地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虽然是小心翼翼,但学生还是感觉到“用手比画的时候,两只手不由自主地动了一下,结果就不准确了,得到的线段会与原线段有误差”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工具(无刻度直尺、圆规)来帮忙,有的学生拿起圆规,将两只脚分别对准三角形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再移动到直线上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大家感悟道:“只有把圆规手柄处捏紧,移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才不会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尺规作图的严谨性,也体悟到了线段的可加性。事实上,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数学具有严谨性,而是学生在亲自参与具体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用手比画是不
10、准确的,有了“尺规”工具就能比较准确地作图了。在进行尺规作图教学的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经验基础,学习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经验积累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工具(直尺和圆规),尝试使用工具,在此过程中,体会用无刻度的直尺可以画直线,用圆规可以画出弧线。要让学生利用尺规玩起来、做起来,鼓励想象创作,激发使用尺规作图的兴趣,了解尺规作图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用尺规作图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如何利用尺规作图,如作一条与给定线段等长的线段,或者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首尾相接地画到一条直线上,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以及线段的可加性。在作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调整、思考
11、与交流,不仅会作图,而且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作图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展想象力、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三是拓展应用阶段。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尺规作图的方法后,可以按照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探索如何用尺规作等边三角形。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尺规作出不同样态的三角形,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从而提升学生尺规作图的能力,让学习深度发生。案例2:基于量的合并发展模型意识“总量与分量”教学实践2。(本案例由张微执教,张丹、孙庆辉修改与点评)案例中,依据2022年版课标进行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略),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活动。活
12、动一:自主提出问题,深度分类研究。借助周末参观博物馆人数的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周六上午一共有多少人参观?周六一共有多少人参观?周日参观人数比周六参观人数多多少?周六和周日一共有多少人参观?周六上午成人比中小学生少多少人?(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与加法中“总量与分量”相关的问题)活动二:聚焦一类问题,概括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三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解决的,须明确“整体”和“部分”,并就“几个问题中,都是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整体与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画图等方式,认识“整体=部分+部分”的关系。进而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其概括表述为“总量=分量+分量”。(从以往学生熟悉的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数学课程 标准 实践 实施 过渡期 教学策略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