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docx





《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摘要: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面向跨学科素养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
2、作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按照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整体设计,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头等大事。课程整合概念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课程整合形成了“跨学科 - 儿童经验 - 社会功能”三重整合的理论取向,然而,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大行其道 , 课程整合也同样面临一个全新的对象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二者的整合趋势势不可挡,然而这一路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价值排斥 - 结构壁垒 - 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亟待解决,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一、理论取向:课程整合中“跨学科 -
3、 儿童经验 - 社会功能”的三重路向跨学科素养发展的课程整合一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我们怎样才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领域内实现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取向复杂多变,特别是课程整合理论的复杂多变,形成了具有不同理论基础的类型或者模式,诸如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社会中心的整合理论等等1。1.跨学科取向:科目中心整合论科目中心整合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科目中心整合课程”理论。课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课程与文化同步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发展“无限性”和人类学习“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课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分科课程问题。分
4、科课程固然有不可否认的优越性,然而其带来的知识分裂以及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显然也值得我们关注。赫尔巴特及其追随者强调以科目为中心进行学科整合,为科目整合提供了独特的跨学科视角。(1)赫尔巴特课程整合思想。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头脑中的统觉团具有把那些没有定型的分散的片段组合和条理化的作用”2。而教育就是构建“统觉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科课程就类似那些尚未定型的分散片段,因此,想要构建“统觉团”,就要将这些分散片段即分科课程相互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教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教材”3。显然,对于赫尔巴特而言,学科之间并非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因特定的主题相互联结。(2)戚勒的历史
5、中心整合课程与赖因的文学中心整合课程。戚勒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的文明演变过程是一致的,遵循从野蛮到文明的规律,课程的设置也应据此安排。因此,他将历史学科作为课程整合的中心学科,并将人类文明进化史这一内容渗透进其他学科,作为主要的教材内容。而莱因在进行课程整合时选择将文学作为中心,其他学科的内容选择都与文学相结合,甚至以文学作为其他学科的主要题材。显然,在戚勒的“历史中心整合课程”中,历史作为课程整合的中心与其他科目相联系;而在莱因的“文学中心整合课程”中,文学却作为分科课程内容的重心使不同学科相互联系。概言之,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科目中心整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以及与
6、生活严重脱节等弊端,选定特定的整合中心,打破学科之间的结构壁垒,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并能够将之运用到具体情境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要。2.儿童经验取向:儿童中心的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本质上是在对赫尔巴特的“科目中心整合”理论批判与继承基础上的理论超越。该理论完全否定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理论,倡导以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动机等价值观,以及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课程整合。(1)杜威的儿童经验课程。儿童经验课程整合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认为:“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4也就是说,课程经验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被选择
7、的课程经验也不是分散的,前后经验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前一经验的学习必须能够为后一经验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而后一经验中又蕴含着前一经验的内容,这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才能使儿童既对经验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也不会因为前后经验的割裂而感到迷茫。因此,杜威倡导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2)帕克的儿童中心论。弗兰西斯帕克继承了赫尔巴特学派关于儿童“统觉理论”中的集中原则,提出了核心科目课程思想,并且帕克的集中学说将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整体,即指向整个教育活动5。不仅如此,帕克甚至宣称“所有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儿童”6。他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点是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状
8、态,以便判断应当立刻提供的材料和条件”7,课程的整合要以儿童的经验和心理状态为基本依据,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可见,帕克的“儿童中心论”更为关注儿童自我与自主生活。显然,帕克的“儿童中心”是基于课程组织背景下的论断,是与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学科中心”遥相呼应的。3.社会功能取向:社会中心的课程整合理论社会中心的课程整合理论,亦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是“进步主义”教育的重要分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8。因此,该取向强调社会的重要性,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社会改造能力。他们立足于现实的“社会问题”,打破学
9、科实践的理论界限,按照“社会问题”为主题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由教师或者教师组队形成教学团队,利用系列性的活动完成教学。虽然,这种以“社会问题”为“核心课程”的课程整合多与自由学校、开放教室以及人文学科的改革活动相配合,并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与优势,但是“社会中心”的课程整合在争议当中形成多样化发展态势,确定了其“公民教育性质”,更是提出了21世纪社会学科的全新组织方式。与此同时,该整合理论还与其他课程整合理论融合,以强化社会学科的“跨学科性”,如“社会问题中心”课程、“学科综合中心”课程以及“学生社会性发展中心”课程等等。回顾课程整合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课程整合的发展经历了“跨学科 - 儿童经验
10、- 社会功能”三重整合路向,聚焦于学科建设、儿童经验建构与社会文化价值重塑,从而实现课程整合的目标。一则聚焦于其作为学科建设历史变迁影响的“学科逻辑”,二则聚焦于其作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能力的“经验逻辑”,三则聚焦于其作为学科课程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功能逻辑”。二、现实困境:课程整合中“价值排斥 -结构壁垒 - 立场冲突”的矛盾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整合论聚焦的“整合”观念各有不同,形成了基于不同时期的课程整合理论取向,为“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学理性基础。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主导的课程整合,还是学科课程主导的课程整合,亦或是两者中间路线,都难免遇到信息课程整合的瓶颈问题。1.价值排斥:不同学科
11、间“跨学科”整合的价值与观念的融合(1)立足于学科立场的学科价值取向对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作为独立的两个学科,一方面,因不同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与学科边界,为捍卫彼此自身的学科属性“独立性”和“学科边界”,不同学科会主动地规避整合,以免自身学科课程价值的“消失”。另一方面,学科课程的主体与课程的相关研究主体因其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往往会规避其他课程观念。这两个方面蕴含了课程主体对课程相关研究观念的影响,而这种根深蒂固的主体课程观念往往成为整合课程观念得以前行的障碍。教师课程文化价值取向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教师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一种是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
12、观,另一种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前者认为课程即知识,强调课程的价值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准备9,后者则认为课程即经验,强调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10。(2)立足于文化立场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立。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变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产生不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难以融合。这种根源于课程文化的学科课程难免会受到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二者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在于整合,基于不同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学科课程,势必会引来不同学科课程主体、课程文化价值观支持者们的反对。课程文化的整合就意味着不同课程文化相应的课程文化权威、课程文化权利、课程文化价值的削弱或者消失,或者说是课程文化权利的再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研究 论文 学科 课程 整合 理论 取向 实践

限制150内